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第1课《城南旧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林海音,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品味本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语言;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3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似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人文性目标:体味文中那种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厚嘴唇的人”这一人物形象。
2、品味文章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课文如诗如画的意境。???????????
2、文中音乐的描写。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人们都说,小孩子看世界看得最真切、最纯洁、也最美妙。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城南旧事》的主人公英子就是一个爱观察世界的人,现在我们就跟着英子一起来看看她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小名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作家、编辑和出版人。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三、故事梗概。
全剧以小英子所遇到的三个生活小故事作为骨干组成。通过小英子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观察到发生在老北京四合院内外的一切:有被生活逼疯的年轻女人;有“说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小偷”;有善良而命苦的保姆宋妈等......这些人的经历和命运,看似各不相干,但都发生在善良的英子寻找友谊的际遇里。整个故事寄寓着作者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我们课本节选的是该电影剧本中小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离别的故事。?
四、欣赏电影,了解剧情?
第二课时
一、理解剧本?
1、在上节课观看的影片里,给你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明确:英子天真无邪的眼睛?
2、英子是一个爱观察外面世界的人,作者就是想通过英子的那双眼睛来看世界。现在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扮演英子和“厚嘴唇的人”,给大家演示一下他们俩的对话,即课本的P86到P87那一部分。然后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厚嘴唇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1)他是个穷人。“我们娘儿仨,奔窝头,还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2)他是个好哥哥。“我小兄弟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可凭我这没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也没有,哪儿供得起呀?”??
(3)他是个善良的“小偷”。“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他为了供弟弟上学,却不得不去偷东西。?
3、那他为什么要对英子说:“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呢??
明确:(1)希望英子不要把他看作是坏人,他本性善良、诚实,只是因为社会不合理,为生活所迫而做了违心的事。?
(2)“潜台词”:指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这里是含蓄地表白自己地偷窃行径。?
4、那在英子眼中,她是怎么看待“厚嘴唇的人”的呢??
明确:英子同情他,觉得他很善良,但她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更不明白他沦为小偷的社会原因,?
5小英子的那句“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是什么意思呢???
点拨:小英子想得极为简单,她也没办法复杂,但是她的回答却在简单中透露着某种哲理意味。她说她分不清海跟天,但这并不影响她对《我们看海去》那篇课文的喜爱;同样的,她分不清好人跟坏人,她只知道希望“厚嘴唇的人”给她讲故事。她的思想就是这么简单,好人和坏人只是一个标签,在孩子眼中,就只有生命本身。?
6、现在大家跟着英子的眼睛,看看她遇到“戴草帽的人”之后,又遇到“厚嘴唇的人”时,“厚嘴唇的人”跟她说了什么。快速阅读一下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的第二段对话,课本的P90到P91部分,然后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问:为什么“厚嘴唇的人”让英子回去,而且这两天都不要再来了???
答:他预料到自己可能会被逮捕,所以不愿在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心中留下坏的印象。??
????他也可能是害怕自己的偷盗行为会连累英子。??
7、当英子从断垣里爬出来后,看到“戴草帽的人”带着两个黑衣警察往空地走去时,她为什么在自家门口发愣呢???
答:对事情还是不懂,一方面不明白“厚嘴唇的人”今天对她说的话;另一方面不知道那些人走到空地里干什么。??????或许是懂了,不懂的是供弟弟上学的善良人怎么被抓,因此“发着愣”。??
8、为什么当英子看到“厚嘴唇的人”双手被捆住,由警察牵着走过的时候,她的脸故意藏到妈妈身背后去了,为什么“她不愿意看”呢???
答:英子不愿意看,因为自己的“朋友”走了,同情而又有淡淡的伤感。??因为英子觉得自己要为这件事付上部分责任,如果不是她跟“戴草帽的人”说话,大概“厚嘴唇的人”就不会被抓。这里英子是感到有点愧疚。不管怎样,英子失去了一个“朋友”。??
9、通过前面的了解,你是怎样看“厚嘴唇的人”的呢?(学生自由发挥)?
观点:“厚嘴唇的人”对生活有着一种强烈的无可奈何,我认为可以把他这种无奈归结为社会原因,当时社会的旧制度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许多善良的人在生活逼迫之下,不得不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他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厚嘴唇的人”虽然有着他自己的苦衷,也实在值得怜悯,但偷窃始终不对,他的被抓也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8、提问:你们觉得英子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天真活泼:唱《麻雀与小孩》,扮演小麻雀。?聪明可爱:从她与“厚嘴唇的人”的对话中可见。?富有同情心:她始终认为“厚嘴唇的人”是个善良的人,而且视他为自己的朋友;当她看到“小偷”被押走时,内心非常难过。(板书性格)?
9、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故事,作者是通过小英子的眼去观察和理解“厚嘴唇的人”,你们觉得这样写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通过小英子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厚嘴唇的人”,在淡淡的忧伤中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诗意。以一个天真、善良的童心反衬出成人世界的不合理;儿童天真无邪的目光和心灵,让读者感到所述故事的真实性。?
第三课时
一、理解剧本中音乐插曲的作用?
在《城南旧事》的电影中,还不断穿插了音乐,音乐是电影的第二语言,现在大家翻到课本的92面,老师给大家放电影中的插曲《送别》,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课后习题的第二题,那两首插曲在整个故事中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场戏一开始,小英子边跳边唱着“小麻雀呀,小麻雀”,?表现出她因被老师安排在学校游艺会上将扮演《麻雀和小孩》中的小麻雀而高兴、兴奋的心情。?当小英子在课堂上再次唱起这首歌时,突遇狂风雷雨,让人有一种不详之感,为下面小英子听到小偷诉说不幸生活后淡淡的忧伤情绪作了铺垫。?
在毕业典礼会场,小英子第三次唱起:“小麻雀呀,小麻雀呀,你的母亲,哪里去了?”,流露出她为那个“考第一名”,却没有母亲陪伴的毕业生骄傲而又担心的复杂心理,也体现了那毕业生的孤独、伤感。?
《送别》的歌声第一次在欢送毕业生游艺会之前唱起来,表现了小英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参加游艺会时的高兴、幸福的心理。?
小偷被捕后,课堂上的小英子再次唱起《送别》时,她流下了心酸的眼泪。?
《送别歌》在内容情调上,又是深沉、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交织,与《麻雀与小孩》形成对比,在影片情节,人物性格的发展上,起到了以声相助,托景传情的作用。《送别歌》既配合了具体的故事情节,又与影片中生死别离的人物关系线索编织在一起,加强了影片的艺术魅力。?
两首歌的歌声反复出现,既反映了剧中人物情感变化和心理的波动,也在整个故事叙述中把几个生活场景、事件连在一起,起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作用,同时还营造出平和、舒缓的叙事节奏。《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就是用《送别歌》为线索串联起来的,使人笼罩着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
二、找出文中有几处环境描写,小组讨论,分析其作用。?
1、P86:“隐约有雷声,刮风了,窗外的树枝摇晃着。”“沙沙的雨立刻洒了下来,天空打着闪。”——作用:“雷声”“刮风了”似在诉说人生的不幸,为下文写“厚嘴唇的人”的遭遇埋下伏笔。?
2、P91:“秋天了,窗外的落叶吹下来,落到了教室里,落到了林英子的课桌上。韩老师踏着风琴,小学生齐声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作用:环境萧条,音乐哀婉动人,烘托了剧中离情别绪的无限诗意。?
三、意境鉴赏。?
提问:学过文章,你的整体感觉如何??
明确:1、仿佛在读诗,特别是小英子的那些对话,都很美,使人感觉好像在读散文诗。——如:“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挺难分。”“你分得清海跟天么?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
好像在看画。课文描写的那些衰草,那狭窄的胡同,那破旧的院落,那小偷......使人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一切仿佛都在诉说着人生的不幸。?
?整体感觉很宁静,剧中没有热闹的情节,即使是小学生唱歌,唱的也是带有淡淡的哀愁的《送别歌》;即使是捉贼,那贼也不敢大吵大闹,没有反抗,只是默默得跟着警察走。还有里面的环境描写、小英子的心理描写等等,都给人一种宁静、淡泊的感觉。?
小结:《城南旧事》创造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如中国水墨画般宁静、淡泊。?
2、作品很有自己的特色。如里面很多生活画面、背景描写都蕴含了非常浓郁的老北京的乡土风情。?
???课文里很多事情都写得很含蓄。如写革命的青年青年学生被抓,作者并没有直接抨击当时的社会制度,而只是写英子与她爸爸关于“好人”与“坏人”的讨论,通过几句对话表现出来,非常含蓄,但又引人深思。这又是作品诗意的表现。?
小结:《城南旧事》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含蓄、深沉、内在。?
四、下面我们以以下两小段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对《城南旧事》的学习。?
《城南旧事》的导演吴贻弓说:“它像是一条缓缓的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地流入人们的心田;它又像是罩上一层阴影的散文纪事;好象用一支简单的乐器奏起一支单纯古朴的小曲,没有修饰,但又有修饰,朴素极了,让你从这朴素之中感到了一种典雅的生活音韵以及对往事的回忆。”?
以为忘却的东西,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像潮水一样涌来;以为了无痕迹的童年,却鲜活在我们的眼前;以为消失殆尽的朋友的脸,依然灿烂在记忆的巷陌深处……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五、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第四题,下一节课我们利用课前一点时间讨论。?《城南旧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林海音,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品味本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语言;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似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人文性目标:体味文中那种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鉴赏课文如诗如画的意境。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人们都说,小孩子看世界看得最真切、最纯洁、也最美妙。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城南旧事》的主人公英子就是一个爱观察世界的人,现在我们就跟着英子一起来看看她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小名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作家、编辑和出版人。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三、故事梗概
全剧以小英子所遇到的三个生活小故事作为骨干组成。通过小英子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观察到发生在老北京四合院内外的一切:有被生活逼疯的年轻女人;有“说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小偷”;有善良而命苦的保姆宋妈等......这些人的经历和命运,看似各不相干,但都发生在善良的英子寻找友谊的际遇里。
四、《城南旧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城南旧事》透过主角小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小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观察到发生在这老北京四合院内外的一切。小偷“说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小偷被押过小英子家时,向小英子投以酸楚惜别的眼神和一丝凄凉的笑意,此时无声胜有声,情真意切,余味无穷。《送别》的音乐旋律哀婉动人,烘托了剧中离情别绪的无限诗意。由此看出“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是其基调
。
五、整体感知课文:
阅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内容都写了什么内容?据此来确定剧本的结构。
明确:全文共写了四部分的内容
一、(开头--“韩老师再见”)写英子在家和学校为送别毕业生的游艺会排演节目。
二、
(“胡同里”--“把地上的土里扬起来了”)写英子听了“厚嘴唇的人”的故事后,对“好人坏人”问题的思考。
三、(“门外”--“目光落了下来”)写游艺会上英子的表演及其所见、所思、所感。
四、(“草堆里”--最后)写“厚嘴唇的人”被捕,小英子的伤心。
六、研读课文
(一)、第一部分赏析
小英子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1、天真活泼。
课文第一部分中“韩老师说,-----------借给我跳舞用好么?”英子的台词。
2、聪明可爱。
英子
妈妈,告诉你一个好事。
妈妈
(在旁门口出现)什么好事?
英子
你猜。
“妈妈开抽屉拿出一块纱巾,英子立刻抢过来,披到身上,走到穿衣镜前左看右看。”也表现了英子的可爱。
(二)第二、三部分赏析
(1)“厚嘴唇的人”说,“我走这一步,也是十非得已”,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明确: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他是希望小英子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他本性善良、诚实,只是因为社会不合理,为生活所迫而做了违心的事。
(2)在英子的眼中,“厚嘴唇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说明。
明确:1.他是个穷人。“我们娘儿仨,奔窝头,还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2.他是个好哥哥。“我小兄弟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可凭我这没有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也没有,哪儿供得起呀?”
3.他是个善良的“小偷”。“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他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3)在写毕业典礼时,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眉目清秀的少年出列走到校长面前一鞠躬。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说明。
明确:照应前文“厚嘴唇的人”对
“兄弟”的评价:“我小兄弟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
(4)在领毕业证的时候,为什么“厚嘴唇的人”被英子的爸爸误认为是那个眉目清秀的少年的爸爸?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岁月的沧桑,生活的艰难,使“哥哥”过早衰老了,所以被人误认为是“爸爸”。这说明了作为哥哥做出的牺牲之大,更可见其精神的感人。
(三)第四部分赏析
(1)“小偷”被押走了,英子感觉怎么样?
明确:“小偷”的经历和命运,发生在善良的英子寻找友谊的际遇里,是在英子生活的时序中出现的一幕悲剧。所以,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2)根据你对文本的理解,请评价一下“厚嘴唇的人”
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1.“厚嘴唇的人”是个本质善良的穷人,他对生活给予他的重担有一种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感觉。因此,他的无奈,他的被抓,更多地应该是归咎于社会的不公。
2.“厚嘴唇的人”虽然有着自己的苦衷,他的善良、他的结局也确实让人感到可惜。但无论如何,他还是应该凭借自己的努力来维持家庭,而不应该走上偷窃的道路。所以说,他的被抓也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3)作者通过小英子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厚嘴唇的人”,你认为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明确:这样写的好处在于:以一个天真、善良的童心反衬出成人世界生活的不合理;儿童天真无邪的目光和心灵,让读者感到所述故事的真实性。
(4)文中有几处环境描写,对于剧情的发展,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找出来简要赏析。
明确:1.写同学们排练时对雷阵雨的环境描写,如“隐约有雷声,刮风了,窗外的树枝摇晃着”
“白云在飞奔,蓝色的天又露了出来,雷雨已过,又放晴了
”等,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英子估计,雷阵雨过后,“厚嘴唇的人”一定会到草堆边看他的东西,所以主动去找他,希望能听他讲故事,促成了两人的会面。
2.文章在写完“厚嘴唇的人”被抓后,在舞台说明中有一段景物描写,“秋天了,窗外的落叶吹下来,落到了教室里,落到了林英子的课桌上。韩老师踏着风琴,小学生齐声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营造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因为厚嘴唇的人被抓在英子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因此秋天的落叶也就有了一种伤感的味道在里面。而歌声也烘托了一种浓浓的离别之情,更突出表现了英子内心此时的酸楚和凄凉。
(5)《麻雀与小孩》和《送别》的歌声反复出现,请结合故事情境,比较小英子在不同歌声中的情感反应和心里变化。你能领悟这两首歌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所起的作用么?
明确:这场戏一开始,小英子边跳边唱着“小麻雀呀,小麻雀”,表现出她因被老师安排在学校游艺会上扮演《麻雀与小孩》而高兴、兴奋的心理;当小英子在课堂上再次唱起这歌时,突遇狂风暴雨,让人有一种不祥之感,这为下面小英子听到小偷述说不幸生活后淡淡的忧伤情绪作了铺垫;在毕业典礼会场,小英子第三次唱起“小麻雀呀,你的母亲,哪里去了”,流露出她为那个“考第一名”却没有母亲陪伴的毕业生骄傲而又担心的复杂的心理。
《送别》的歌声第一次在欢送毕业生游艺会之前唱起来,既是表现学生离别母校的伤感,又预示了小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的离别。小偷被捕后,课堂上的小英子再次唱起《送别》,烘托了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
这两首歌的歌声反复出现,既反映了剧中人物情感变化和心理的波动,也在整个故事叙述中把几个生活场景、事件连在一起,起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作用,同时还营造出平和、舒缓的叙事节奏。
七、总结
读《城南旧事》,心头会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希望大家在阅读时认真品读,用心学习,充实自己的心灵。
(2)从剧本构思上讲,在如此优秀的弟弟背后,竟有一个为了供应他上学忍受艰难、迫不得已而为“贼”的哥哥支持,
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八、艺术风格
叙事角度:小英子的第一人称视角,客观真实、亲切自然,并以童真反衬出现实的不合理,突出了作品的主题表现。
人物语言:人物语言真诚淳朴,富有生活气息,个性化特点鲜明,展现人物个性美。
音乐:
(?file:?/??/??/?C:\\Users\\Administrator.SDWM-20130102UF\\Desktop\\青燕子演唱组%20-%20送别.mp3"
\t
"_parent?)穿针引线、塑造人物、渲染情调。
九、拓展延伸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