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书》《礼》《易》《春秋》
儒家经典知多少
四书:
五经:
《礼记》二则
1.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学习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素养)
学习目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文学知识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所选课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文学知识
文学知识
嘉肴
自强
兑命
学学半
弗学
教学相长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矜
讲信修睦
男有分
yáo
qiánɡ
yuè
xiào
fú
zhǎnɡ
wéi
jǔ
ɡuān
mù
fèn
自主预习
虽
有
嘉
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fú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āo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jiào学/相长zhǎnɡ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指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即使。
二译
所以。
困惑。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表示猜测。
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
处,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感知
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教学相长。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佳肴”开始写起?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四分析
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五迁移
六合作探究
文中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读课文,找出这样句子分析体会。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效果: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主题
七教师精点
?逻辑严密。
先是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写作特色
?对偶严谨。
《虽有嘉肴》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
写作特色
虽
有
嘉
肴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学学半
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板书设计
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
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古今异义
课后总结
其
其此之谓乎(
)
不知其旨也(
)
副词,表示推测
代词,它的
学
学学半(
)
学学半(
)
动词,向别人学习
一词多义
“学”同“敩”,教导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也”表判断。
宾语前置,应为“其谓之此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课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文学常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wéi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是。
同“举”,推举。
培养和睦气氛。
指才干出众。
指品德高尚。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二译
用作动词,以……为亲。
同“鳏”,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老而无子。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因此。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父母。
用作动词,以……为子。
子女。
能够善终。
憎恨。
因此。
从外面把门带上。
奸诈之心。
兴起。
这叫作。
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择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
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够善终,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
父、老而无子、有残疾的人都能够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财物,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收藏它但不是为了据为己有;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
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奸诈之心闭塞不会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一)“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而选举的标准是“贤”“能”,即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三分析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二)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男有分,女有归”
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这样理解,那些珍惜节约物质的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已的物欲,那些恨不得倾尽全力去做事的人,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这样才体现一种天下为公,人人讲奉献的大同世界。前一句讲珍惜节约物质,不为己欲,后一句讲尽力做事,不为己利。
(三)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讨论: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
见解一: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
四合作探究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
“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
“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的体现。
文中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五比较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六教师精点
主题
?结构严谨。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写作特色
?排比增气势。
排比句的功能主要是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气势,如《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贯而下,气势十足,让人感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能够安居乐业,是最好的社会状态。
写作特色
大道之行也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太平盛世
令人神往
板书设计
《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2.择师不可不慎也。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7.玉不琢,不成器;不人学,不知道。
8.来而不往非礼也。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陶渊明《桃花源记》
康有为《大同书》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天下为公”
文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启示?
“中国梦”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两个一百年”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拓展延伸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不知其旨也 旨:
(2)虽有至道
至道:
(3)选贤与能
与:
(4)男有分
分:
味美。
最好的道理。
与,同“举”,推举。
职分,职守。
自主测评
2.下列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译文:知识掌握得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C.《兑命》曰“学学半”。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D.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A
【解析】A项有误,A项的意思是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3.按照课文原句默写。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
。
(2)
,教然后知困。
(3)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
(5)是故谋闭而不兴,
,
。是谓大同。
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男有分,女有归
大道之行也
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鳏寡孤独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课后总结
古今异义
古义:达到极点。
今义:到。
古义:老而无子。
今义:一个,唯独。
独
故人不独亲其亲(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副词,单,只
名词,老而无子的人
亲
不独亲其亲(
)
不独亲其亲(
)
动词,以……为亲
名词,父母
一词多义
子
不独子其子(
)
不独子其子(
)
动词,以……为子
名词,子女
闭
是故谋闭而不兴(
)
故外户而不闭(
)
动词,杜绝,闭塞
动词,关门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谋闭而不兴
动词用作名词,奸诈之心。
盗窃乱贼而不作
动词用作名词,盗窃、作乱害人的事。
“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1.《礼记》中的思想和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一部分也演变为成语为人们熟知,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礼记》中的成语故事,跟同学交流。
2.背诵课文。
课后作业《礼记》二则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学习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素养)
文学知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所选课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自主预习
嘉肴yáo
兑命yuè
学xiào学半
弗fú学
教学相长zhǎnɡ
天下为公
wéi
选贤与能jǔ
矜ɡuān
讲信修睦mù
男有分fèn
虽
有
嘉
肴
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fú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āo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jiào学/相长zhǎnɡ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译
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感知
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教学相长。
四分析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佳肴”开始写起?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五迁移
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六合作探究
文中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读课文,找出这样句子分析体会。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效果: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七教师精点
主题
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写作特色
?逻辑严密。
先是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对偶严谨。
《虽有嘉肴》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文学常识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课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wéi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幻灯片26
二译
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择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够善终,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的人都能够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财物,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收藏它但不是为了据为己有;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奸诈之心闭塞不会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三分析
(一)“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而选举的标准是“贤”“能”,即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讲信修睦: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四合作探究
讨论: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
见解一: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
五比较
文中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的体现。
六教师精点
主题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写作特色
?结构严谨。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排比增气势。
排比句的功能主要是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气势,如《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贯而下,气势十足,让人感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能够安居乐业,是最好的社会状态。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一)《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2.择师不可不慎也。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7.玉不琢,不成器;不人学,不知道。
8.来而不往非礼也。
(二)文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启示?
陶渊明《桃花源记》
康有为《大同书》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天下为公”
“中国梦”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两个一百年”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自主测评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不知其旨也 旨:
(2)虽有至道
至道:
(3)选贤与能
与:
(4)男有分
分:
味美。
最好的道理。
与,同“举”,推举。
职分,职守。
2.下列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译文:知识掌握得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C.《兑命》曰“学学半”。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D.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解析】A项有误,A项的意思是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3.按照课文原句默写。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谓大同。
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课后总结、
古今异义
男有分,女有归
大道之行也
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鳏寡孤独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古义:达到极点。
今义:到。
古义:老而无子。
今义:一个,唯独。
课后作业
1.《礼记》中的思想和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一部分也演变为成语为人们熟知,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礼记》中的成语故事,跟同学交流。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