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版)语文八下23课马说 课件(共39张PPT)+音频+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统编版)语文八下23课马说 课件(共39张PPT)+音频+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2 09:41:34

内容文字预览

2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
2.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难点)
4.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做有用之才。(素养)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zhuó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
门,而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宜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自主预习
祗zhǐ
骈pián


cáo

粟sù
奴隶lì
食sì马者
执策cè
邪yé
一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dàn
容量单位,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通假字),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二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dàn
容量单位,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通假字),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三译
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教师精点1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译:日行千里的马,一次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教师精点2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教师精点3
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
食马者: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笨无知
第三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第二课时
导入
“伯乐”和“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吗?作者究竟想借“千里马”表达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合作探究1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赏识人才的人
千里马
人才
食马者
昏庸的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比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知识拓展1
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主旨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呼唤统治者要重视人才。
写作特色
?托物寓意。
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将发现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将愚昧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指出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中心逐层展开论述。文章开篇说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故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深刻地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最后,痛斥食马者的愚昧浅薄,由此引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的现状总结。呼唤统治者要重视人才。
板书设计
自主测评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才美不外见(xià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其真无马邪(yé)
A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谨食之,时而献焉
A(共39张PPT)
伯乐相马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23


__________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
2.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难点)
4.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做有用之才。(素养)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
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zhuó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
门,而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宜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文体知识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zhǐ
pián
cáo






预习检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dàn
容量单位,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通假字),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一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dàn
容量单位,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通假字),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二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即使。
只,仅。
奴仆。
(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马槽。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
三译
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教师精点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次。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有时。
同“饲”,喂。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
表肯定语气。
指示代词,这样。
才能,能力。
才能和优点。
同“现”,表现。
犹,尚且。
等同,一样。
疑问代词,怎么。
助词,表停顿,强调“是马”。
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译:日行千里的马,一次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
(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教师精点2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通晓它的意思。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语气词,表判断。
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
食马者: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笨无知
教师精点3
第三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导入
“伯乐”和“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吗?作者究竟想借“千里马”表达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第二课时
人才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
昏庸的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千里马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比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合作探究1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知识拓展1
托物寓意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呼唤统治者要重视人才。
主旨小结
?托物寓意。
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将发现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将愚昧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指出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写作特色
?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中心逐层展开论述。文章开篇说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故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深刻地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最后,痛斥食马者的愚昧浅薄,由此引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的现状总结。呼唤统治者要重视人才。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千里马的


食马者……外见
祗辱于……称也
策之不……无马
以马喻人
托物寓意
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
才、埋没人
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
情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痛惜
嘲讽
愤怒
板书设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同“饲”,喂
同“现”,显现、表现
知识积累
通假字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或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仆役。
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是马也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安定,安装。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
古今异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它
助词,的
定语后置标志
助词,不译

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一词多义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而伯乐不常有(

介词,因为
介词,按照
表转折,但是
表顺承,来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鞭子
用鞭子打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
能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食之不能尽其材(

一食或尽粟一石(

动词,吃完
动词,竭尽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词类活用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才美不外见(xià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谨食之,时而献焉
A
A
自主测评
3.重点词语解释。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 
(8)其真不知马也  
只是
两马并驾
有时
才能,美好的素质
等同,一样
怎么,怎能
正确的方法
识别,了解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古诗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2019·湖南邵阳中考题)
链接中考
【乙】
三闾祠①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③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释:①三闾祠:位于湖南汩罗。
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③岁时:节令。
1.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1)骈死于糟枥之间(

(2)是马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湘兰沅芷年年绿(

2.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
(1)食










也。
(2)平





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孔子云:“何陋之有?”
5.“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
(1)“______________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2)“______________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文章原话回答)
参考答案
1.(1)骈,两马并驾,一同
(2)这样,指示代词
(3)通晓
(4)意指成长
2.(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3.(1)食

者/不







也。
(2)平


山/极

回。
4.B
5.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6.(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2)未有庸人不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