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教师述:那么作为一部话剧作品,我们知道,它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或者说要素,我们说,是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戏剧语言和戏剧冲突
????(问:那么这里的戏剧语言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学生回答)
????
明确: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
(问:那么这里的戏剧冲突又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
????
明确:指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更多的体现为人物间的性格冲突。??
四、找出戏剧人物,并分析人物间的关系??
????教师述:那么既然讲的是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那么我们看看在本篇课文当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呢?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找,回答,教师板书)
五、《北京人》阅读提示与指导
在阅读曹禺剧作时,仔细琢磨和品味每个人物台词背后的潜台词,既是一项必须的工作,也是一件令人十分愉悦的事情。
为愫芳说媒,肯定应该由曾思懿开始,而肯定不应该是别人。她一上来就说:“媳妇听说袁先生不几天就要走了,不知道愫妹妹的婚事爹觉得——”,这就叫“哪壶不开提哪壶”,一听就知道她别有用心:她是“设计”将愫芳嫁出去。这里还应注意她的措辞,自称“媳妇”,亲切地称愫芳“愫妹妹”,对公公“爹”也叫得十分自然,一点毛病也没有,让谁也不能拒绝或回避这个十分敏感而尖锐的话题。
曾皓必须应战,但他先从袁任敢下手,一句“这个人”,就充分表明了他的态度,不用作者提示“江泰早猜中他的心思”,大家都明白他是属于反对派的。然而,他不愿愫芳嫁人,却不愿自己说出来。所以,他不让愫芳离开,想利用愫芳的害羞心理,让她自己说。
这时,愫芳仍然想回避,她当然不愿当着众人的面讨论和决定此事。于是,她说了这场戏中的仅有的两句话中的第一句:“我要给姨父煎药去。”这当然只是一个借口,但立即让同样也主张她出嫁的江泰抓住话柄:“这药您还没有煎够?”话虽一针见血,理由也很充分,却没有说到愫芳的心里,因为他不明白愫芳的心思。
曾皓没理由反对江泰的阻拦,但他心中有数,他知道愫芳会拒绝,所以十分自信地问愫芳:“你觉得怎么样?”希望愫芳一口回绝。
愫芳却不愿随他的愿,低声不语。
曾皓竟恬不知耻地说:“不要想到我,你应该替自己想,我这个当姨父的,恐怕也照料不了你几天了”。究竟是谁照料谁?大家心里十分清楚。但他接着要先摧毁袁先生在愫芳心中的形象,这就让曾思懿再也按捺不住了。她不能让公公的阴谋得逞。因此,她连忙接着公公的话头说:“是呀,愫妹妹,你要多想想,不要屡次辜负姨父的好意,以后真是耽误了自己——”表面上两人说的是一个意思,但各人的心思却南辕北辙。
曾皓怕曾思懿真的把自己的意思说透,只好不顾长辈的身份,“也抢着说”,而且话仍然说得十分漂亮:“这是她一辈子的事,答应不答应都在她自己”。这时,瞎操心的傻女婿江泰跳了出来,历数袁先生的好处。这正是曾皓最害怕的,他其实也不明白愫芳的心,好象江泰把袁先生说得跟真的一样,愫芳就会同意。在“少安毋躁”的神色掩饰下,终于“焦急”起来,一点一点地露出了自己的心机,却慌不择言,刚说出“不肯嫁的女儿,我不是也一样养么?”就让曾思懿抓了把柄,可她话锋一转,变成了“嫁不了的女儿”。谁愿意是“嫁不了的”?
事情发展到此时,已经有些火药味了。开口闭口“嫁不了的”,这不是在侮辱愫芳吗?因此,真正的关键人物不得不出场说话了。这个人物就是愫芳心中的偶像,也是真正能决定愫芳态度的曾文清。然而,他虽然“再也忍不下去”,却没有开口说话,而只是“只好拔脚就向书斋走——”。真是“废物”,眼看着这群野兽出卖自己心爱的女人,却不敢说一句话。
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在对付曾文清的事情上,媳妇和公公倒是站在了一条战线上,都要阻止曾文清回避。曾思懿当然对自己丈夫与愫芳的事十分敏感,也十分看重,而当着丈夫的面逼她的情敌表态,是再好不过的事。这一切,都应该早在她的“设计”之中,她怎么能够轻易地让丈夫逃走呢?然而,她的话却首先遭来了公公的打击,不等她说完,就很不高兴地打断了她的话。没有了她说话的权利,她也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愫芳自己身上了。
对自己丈夫江泰一直盲目崇拜的曾文彩,虽然没有听明白嫂子导演的这场戏究竟是怎么回事,看见自己丈夫支持愫芳出嫁,也跟着瞎起哄。作者在这样紧张激烈的唇枪舌战中,还不忘捎带一笔,让大家看看这对夫妻正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之中,一句“猝然”的“你少说话”,就让这位大户人家的小姐“默然”。而江泰与曾文彩的这一打叉,更令本来就不想表态的愫芳决心不再说话,因此,即使她知道姨父殷切地希望她能够说出自己的意思,她在这场戏中的第二句话,也就只能是“我没有意思”了,就是有什么“意思”,在这样的场合,她还能说吗?如果她说了什么,她也就不是愫芳,而成了思懿或者文彩了。
《北京人》与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一样,每个人都有着非常复杂与丰富的性格,如果再通过各种人物关系的分析,都可以写出一篇精彩的“人物论”。比如,在写“愫芳论”时当然离不了她与曾文清的关系,同样,也不应忽视她与曾皓、曾思懿,以及其他人物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
课下进一步阅读或观看作品《北京人》,加深对曹禺及其作品的理解。
-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外戏剧名作鉴赏》
第七单元
曹禺与《北京人》
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2、概括戏剧中揭示的主题,认识戏剧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的关系。
3、分析《北京人》中舞台提示及音响的作用。
4、了解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特征,理解曹禺关于《北京人》是喜剧的说明。
【教学重点】
剧作中人物的思想性格。
《北京人》的意蕴内涵。
【教学难点】
1、《北京人》的现实意义。
2、了解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特征。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法、思考法及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戏剧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又被称作最精美、最高贵的艺术形式,也是我们高中生必须要学习和了解的艺术形式。高中阶段,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代表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学习了中国现代戏剧代表作品《雷雨》。说到中国现代戏剧,它的辉煌离不开曹禺先生,他是天生的戏剧大师。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曹禺先生的经典作品《北京人》。
二、作家介绍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8月出生于天津。
在南开中学、清华大学求学时,接触并钻研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戏剧名著,参加了业余戏剧团体的演剧实践。
在大学的学习结束后,到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期间,随校迁到大后方,一面教学,一面创作和演出,以戏剧为武器,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代表作品:《雷雨》、《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三、整体感知
本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作品,正是曹禺发表于抗日战争期间的作品《北京人》。这一时期,曹禺作品又回到了封建家庭的旧题材,那么此时他的关注点是否与《雷雨》一样呢?这部被称作曹禺解放前戏剧创作的高峰的作品,又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
(一)人物介绍
提问:课前我已经要求同学们阅读《北京人》剧本,那么这部作品中有哪些人物呢?
(提示:曾皓、曾文清、曾思懿、曾文彩、江泰、曾霆、曾瑞贞、愫方、袁任敢及女儿袁圆、以及陈奶妈等三位仆人。)
(二)、剧情介绍
三幕剧《北京人》以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经济衰落为背景,以曾家三代人为主人公,展开关于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
本世纪初,北京城里大户曾家,曾老太太弥留之际,为冲喜迎娶曾孙媳妇瑞贞,在迎新人进门时,老太太撒手归西,全家人乱成一团,办喜事变成了办丧事。
有三进四合院的曾家已经家道败落,但仍挥霍维持着尴尬局面。长子文清是个颓废、整天无所事事的大少爷。他不喜欢家里为他娶的妻子思懿,心里爱着寄居在他家的无依无靠的表妹愫方。愫方寄人篱下,忍气吞声,像女仆一样整日劳作,虽然与大表哥有共同的爱好和感情,却又不敢表露出来,还得忍受表嫂的冷言冷语。
儿媳妇思懿,明知丈夫另有心上人,可长房媳妇的地位,使她掌管着家中的财权,她内外操持,拆东墙补西墙,硬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女婿江泰住在丈人家,他空有许多新思想,但一事无成,与曾家格格不入。
人类学家袁任敢带着女儿袁圆从国外归来,暂借住在曾家,为曾家带进了新的空气。
孙子曾霆还是个孩子,被迫娶了瑞贞,他与袁圆玩得很开心,根本不懂夫妻之道。
最后,这个大家庭终于溃散了,文清死了,愫方终于离开了,曾霆与瑞贞离了婚,老太爷曾皓面对这一切,只有痛哭,他挽救不了封建家庭和封建社会灭亡的命运。
四、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一)概括情节
1、教材中选取了第二幕部分及第三幕第一景,接下来给同学们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并试着简要概括出这两部分的主要情节。
(提示:
第二幕(节选):在曾宅小客厅里,曾文清正在出神,
曾家的女婿江泰拉着研究北京猿人的学者袁任敢走进来发牢骚。曾文清对愫方说他明天要走了,问愫方究竟有何打算,但愫方只是递给他一封信,缓缓走开。
第三幕(第一景):愫方与孙媳妇瑞贞交谈。此时已经秘密协议离婚的瑞贞试图说服愫方与她一起出走,但愫方还是牵挂着离家在外的曾文清,她准备为此牺牲自己。可是没有料到的是,不争气的曾文清又回来了,愫方立刻感到“天塌了”的幻灭。)
(二)分析人物
1、提问:这两幕中涉及到了哪些主要人物?
江泰、愫芳、曾文清、袁任敢、瑞贞等。
2、《北京人》中除了以上五位主要人物外,还有两位关键人物——曾皓、曾思懿,如果缺少了对这两位人物的分析,这篇文章就不能完整的解析出来,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段视频,通过众人对为素芳做媒这件事儿的不同反应,联系课文节选部分,对这些人物进行分析。
(播放视频)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了解,选取一个人物来做具体的分析。
(提示:)
(1)曾皓:自私,虚伪,表现出衰老多病的样子;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寿材。
仅仅通过为愫芳说媒这一件事儿,我们就可以看出曾皓的自私虚伪,他称愫芳为未出嫁的闺女,看似通情达理,为愫芳着想,实则不想让愫芳嫁人,让愫芳继续做他的“护工”。
曾皓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寿木。为了这口棺材他不顾家庭经济衰微,不顾要债人对家人的
威胁,仍然要为自己漆那已经漆了15年的棺材。
(2)曾思懿:阴毒虚伪,口蜜腹剑,笑里藏刀;缺少独立性,拼了命要抓住“靠山”——丈夫曾文清。
思懿明明恨透了与丈夫情意相投、能诗绘画的愫芳,想要借做媒这件事除掉这个眼中钉,表面上却装作一副关心愫芳的样子,一口一个“愫妹”地叫着,曾皓口中“未出嫁的闺女”,到了她口中就变成了“嫁不出去的闺女”,满是对愫芳的嘲讽与压迫。
曾思懿之所以为愫芳做媒,是为了独占自己的丈夫。通过这件事儿,我们能够看出,即使是这样一个尖酸刻薄、看似精明强干的女人,仍然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她拼了命想抓住不成靠山的“靠山”——丈夫曾文清。
(3)江泰:人愈穷气愈盛,满腹牢骚,喝酒闹事;“在天上计划,在地上妥协”
;头脑清醒、犀利痛快、指出本质一针见血;
留学归来的女婿江泰做官不成,做生意不成,只得住在丈人家里,整天喝酒闹事,满腹牢骚。受了点儿挫折的他,从此一蹶不振,抱负大,行动小。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在天上计划,计划在地上妥协”,成为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不去争取大好前途。
江泰虽然喝酒闹事却是整个曾家中头脑最清醒的人,他直截了当地戳穿了曾家人的本质,将他们的丑恶嘴脸暴露出来。
(4)曾文清:能诗会画,温文儒雅,却什么都不会做、不能做,是封建家庭培养出来的废物;爱不敢爱,恨不敢恨;“一个生命的空壳”,“已经飞不起来了”,最后吞食大烟而死;
曾文清能够品出煮茶用的是山水,井水,雪水还是自来水,却不能够为这个家,为他所爱的人做出贡献,做出改变,当曾思懿为愫芳做媒时,他只能逃走,面对愫芳,面对这个家庭,他是“爱不敢爱,恨不敢恨”。
当江泰指出他情感上的苦闷时,本是戳中了他内心最痛的部分,可他只是说“别胡说了”,“你真喝多了”,体现出他的软弱无能。
第三幕中决意不再回来的曾文清又落魄归来,让我们看到他已然成为了失去生存能力的“生命空壳”,如同陈奶妈送的那只鸽子一样,“已经不会飞了”。
(5)愫芳:出身名门,父母早亡,寄人篱下;知书达理、温婉恭顺、甘愿牺牲;曾文清的归来令其彻底失望,最终与瑞贞一起出走,走向新生;
——“他走了,他的父亲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
鸽子我喂。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
着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
——“在外面还是尽量帮助人吧,把好的送给人家,坏的留给自己”;
出身名门却父母早亡、寄人篱下的愫芳,知书达礼,温婉恭顺,她如同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保姆一般,身上有着极强的忍耐力和牺牲精神。她是善良的,如同残垣颓墙中的一株幽兰般美丽。
曾文清的归来令愫芳彻底失望,最终与瑞贞一起出走,从寄希望于别人复活到决意自身复活。
(6)瑞贞:
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被迫嫁给彼此间没有任何感情的同龄人曾霆,受到婆婆的欺压。
性格坚强,阅读新书接触新思想,自寻出路,最终带着愫芳离开了曾家。
(7)袁任敢父女:袁任敢是学者,女儿袁圆率真双朗,无拘无束,父女两人竟以“老猴儿”、“小猴儿”相称,这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化的平等自由的新伦理观和家庭观。
(8)剧本儿中还有一个人物,它没有语言,没有动作,仅仅一个黑影儿的形式出现,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它就是远古北京人。
远古北京人:敢爱敢恨、自由快活。
——“这是人类的祖先,这也是人类的希望,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他们整年尽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的拘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矛盾,也没有苦恼;吃生肉,喝鲜血,太阳晒着,风吹着,雨淋着,没有现在这么多吃人的文明,而他们是非常快乐的”
【背景介绍】:曹禺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
1929年12月2日,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史前考古学家和地质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带领考古发掘人员首次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这一发现,确立了“猿人阶段”的存在,证实了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从而揭开了人类进化史上重要的一页。
五、思考探究
(一)思考一:剧作中的“北京人”指哪些人?他们身上有哪些特点?
(提示:
“北京人”指北京猿人、曾皓、曾文清、曾思懿、愫芳、瑞贞等人。
根据他们生活的时空和特点,可以给他们分为远古北京人,现实北京人,未来北京人。远古北京人敢爱敢恨,自由快活。现实北京人自私虚伪,空虚怯弱。未来北京人善良隐忍,挣扎反抗。)
(二)思考二:联系其特点及分类,思考作者以“北京人”命名有什么用意?
(提示:曹禺以“北京人”命名此剧,把远古“北京人”,与他写作这个剧本时的当下的“北京人”对照起来,是有其目的的:
远古北京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充满丰沛的生命力;
现实北京人如曾文清,要爱不敢爱,有气无力,像一个活着的死人;
未来“北京人”
如瑞贞、愫芳,不想被黑暗社会吞没,勇敢的挣脱封建牢笼,走向光明的新世界。)
(三)思考三:现实北京人本是远古北京人的子孙,为什么他们变成了
“生命的空壳”?造成人的蜕化的根源在哪里呢?
(提示:在社会。
在《北京人》里,以曾皓为家长的旧家庭,充斥着虚伪、自私、欺骗,在这里没有阳光,没有真理,本来有才华的人可以变成废人,心地善良的人要受到欺凌。
曹禺通过对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人际关系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戕害人的心灵的腐朽本质。)
(四)主题归纳
剧作以人类祖先“北京人”作对照反衬,批判了不肖子孙——现在的北京人,并描绘了新的一代北京人冲破牢笼、追求新生的痛苦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社会理想和追求。
(五)莎士比亚曾言:“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那么,作者曹禺想借《北京人》给当时的时代看看它怎样的演变发展模型?北京人的现实意义何在呢?
(提示:
透过一个曾经显赫而渐趋衰败的官宦家庭,对中国的社会作了更深入的文化思考。
曾老太爷曾皓老迈昏庸,一面死撑着大家庭的虚荣,;一百摆出一副孤老堪怜的样子,阻止其姨侄女愫方嫁人,从而活演了一出社会悲剧。同时通过一个人类学家之口,颂扬北京人的敢说也敢做、真实自然、热情奔放的生存状态。
《北京人》是对现实生活的历史反思,是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对民族性格的剖析和批判,也是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作家批判“国民性”主题的继续。)
六、总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曹禺的北京人节选部分,通过对剧作中每位人物的具体分析,总结了北京人的主题以及现实意义。《北京人》通过写曾家三代人的自我沉沦,以及远古北京人、现实北京人、未来北京人的对比,从思想文化深度挖掘了封建阶级必然走向没落、溃散的根本原因,流露出对几千年来的封建理教文明的彻底否定,是作者从民族文化角度对民族性格进行的剖析和批判。
七、课下作业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北京人》这部作品,了解戏剧中舞台提示的作用,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追求,以及《北京人》的喜剧底蕴。
在这里,给同学们留一道课后思考题。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舞台提示在剧作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本剧中,作者是如何设计舞台提示的呢?这些舞台提示有何作用?下节课我们来继续探究。第三课时
作品赏析:
《北京人》是曹禺剧作中最被低估且难以呈现的剧本。《日出》、《原野》、《雷雨》是庄严崇高的悲剧,充满着对历史与命运的叩问,剧中有明显外在的冲突、疑问、紧张、矛盾,《北京人》依然延续了之前作品的宏大主题,而将这一切进行了内化,潜藏于生活琐事与人物精神中,任何接近生活原貌、内化矛盾的作品,都是对导演的一种极限考验,契科夫如此,《北京人》亦是如此。
这是曹禺先生一次更有野心与格局的创作,不局限于用家庭矛盾切开历史横切面,而是用生活的本貌与人性,超越历史当下,描摹人类最为可贵的精神品质,也深挖出一种更超越的人类悲剧性。先谈谈悲剧性,这是一种看清自己、面对自我能力的丧失。江泰无法面对自己的无能与懦弱,文清无法面对家庭问题,曾老爷从一开始无法面对死亡到最后无法面对活着,至少曾霆这一代年轻人比父辈更有面对自己的能力,敢于表达爱恨。
悲不再局限是一种强加在个体命运的历史烙印,而是人性的深邃,生活的复杂。剧中没有任何施暴与受害的两极分化,每一个人都是苦难者,思懿没有错,江泰亦是可怜人,真实生活中,的的确确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苦不是一种灾难或他人造成的,这一种无奈与苦涩是生活中一直存在的,这种对生活与生命的描绘与洞察是整部剧的艺术核心。
喜不再局限于人物命运的侥幸、生活最终的美满,上升为面对命运与生活的不可测的坦然与乐观,也是荒诞中的黑色幽默,更是人类群像刻画整体的一种自我嘲讽。正如剧中被低估的角色:文彩,她的坚韧任怨是一种最大程度的乐观与包容,她的哥哥文清有精神逃避的可能性,甚至每一个人都有着人类永恒的美好愿景:等待与寻找,文彩无人可等,无处可逃,就连结尾面对文清的死,也没有撕心裂肺地宣泄,内心始终在权衡家庭。
命运极苦,但也还好,最后愫方不知道文清的死离开了家,怕死的曾老爷听着隔壁的丧嚎,曾霆、瑞贞终于离了婚,墙塌了江泰也安然无恙,绝望的思懿四十怀胎……生活或是命运,都如此幽默也值得嘲讽。在曹禺笔下没有呈现极端的命运类型,在一种不确定性中,充满了荒诞、浪漫、幽默与感伤,剧中人在性格乃至人性都有着残缺,但他们面对命运的不确定性,都用自己仅有的一点能力,用不同的方式在与命运周旋,三幕形成了生活气旺盛的浮世绘,充满着艺术智慧。
所以,《北京人》是一部关于人的喜剧!
这一切的表达之所以能够实现,是赖声川导演、万方老师共同的努力,剧中每一个人物进行了更为生动合理的塑造,整部戏的层次捋得更清了;不再赘述赖老师作品中关于悲喜的定义与运用,赖声川在《北京人》接近生活原貌的台词中,洞察提炼出了那一种契科夫式的冷幽默与妙趣,所以《北京人》没有被打造成一部压抑凝重轰动的悲剧,而是一部对生活不经意的片段进行了写生的喜剧,有悲伤忧愁,也有快乐嬉闹,但终究是虚无与荒诞,结尾却流淌着希望,这不是一个标签能够定义整部剧的作品,它像生活中的世界一样多元复杂,耐人寻味。
三幕剧,白天、黑夜、黎明,色调从白色、黑色到彩色,这是赖声川大胆而又贴近作品灵魂的处理,既用古典美学让形式与内容相映,也提供了一种更容易接近、理解《北京人》的角度。第一幕的白色是对生活与人物关系的白描勾勒,第二幕黑夜里烛光随着人物内心的诠释而点亮,时代环境与命运如同这阴森的宅院,而第三幕的色彩既是人物命运的解脱释然,更诠释的是人性的复杂与斑斓。戏的结尾是类似电影定格的全家福,整部剧终归是基于现实主义的群体刻画,最后大幕的高楼大厦让整部戏有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思考,与当下生活的巧妙关联。
《北京人》给予我们的不是重读或重温,而是读懂的一种确定性,被《北京人》感动,是惭愧的,这部创作于1940年的作品,被误读或低估了太多年,当下中国戏剧不能仅仅只是一种戏剧市场的拓荒,我们可能要重新审视经典,甚至是戏剧制作观念、审美能力与整个戏剧生态环境,此版《北京人》对整个中国戏剧历史的步伐迈得多大,需要时间给出答案,但至少这一步,迈出得极其重要,而且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