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藏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其作品。
2.通过人物心理发展变化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3.能复述作品情节,并对自己感兴趣的环节进行个性化鉴赏。
教学重点:理解武侠片的意义所在
教学难点:江湖义气与武学精神,道德与人性的冲突
教学方法:影视赏析、个性鉴赏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影视作品鉴赏能力,同时文本阅读能力也有明显的提升。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武侠小说和相关的影视作品兴趣极浓。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能理解相关影视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能做出个性化的影评。
设计意图:
课前,集中进行影片观看,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课上,采用鲁迅先生教给我们的方法,实行“拿来主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或者精读细读,或者点评泛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刻理解体味作品中体现的价值观——维护正义,追求真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001年,中国有一部影片,一举夺得了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和“最佳电影音乐”四项大奖,并创造了非英语片在欧美票房过亿元的空前纪录。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一部影片吗?
——它就是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这部影片也标志着中国的武侠电影在八十多年的发展之后终于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
二、相关知识介绍
1.作者简介
王度庐(1909-1977),原名葆祥(后改为“翔”),字霄羽,“度庐”是笔名,意思是“寒门度日,混混生活”。出生于北京贫困旗人家庭。他自幼爱好诗文戏曲,常到北京图书馆看书,日积月累,逐渐打下了坚实的中外文学基础。王先生不仅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学和文化思潮,也有独到的领悟。
王度庐从十几岁起就常向报刊投稿。从1938年开始,他连续写下《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五部互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武侠小说共280万字,后成为他的代表作品。这五部作品构成了所谓“鹤-铁系列”,其中人物最多,情节最复杂,展示社会风貌最为广阔生动的,当属《卧虎藏龙》。
作为民国武侠“北派四大家”之一,王度庐的小说以悲情武侠著称。他写情则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写义则慷慨侠烈、血泪交迸。他能够充分把握江湖儿女内心的矛盾、人性的挣扎、爱恨交织的复杂情境,将书剑名士之气和恩仇江湖之情深入到武侠小说的灵魂深处。
2、导演简介
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屏东县,祖籍江西省德安县。是一名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迄今已经四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两个台湾电影金马奖,一个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并于2018年8月15日,获得美国导演工会终身荣誉奖。
李安近年来斐声国际影坛,他以拍摄电影的独特方式,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他除了拍出了《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及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卧虎藏龙》等华语片以外,还拍出令国际电影界一致叫好的跨文化作品,如《冰风暴》、《理智与情感》、《与魔鬼共骑》、《绿巨人》、《断背山》等。
令人惊讶的是:《冰风暴》的时代背景是七十年代的美国,《理智与情感》是维多利亚时代封建保守的英国,《与魔鬼共骑》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绿巨人》是美国热门漫画改编,而《断背山》则是上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同性恋题材,《色,戒》则来自张爱玲最费心力的同名小说。
李安的电影居然能在如此众多的跨国度、跨文化基础上还做得如此成功,当今电影界可谓无人能及;也许对于一个真正的金牌国际大导来说,电影其实不存在什么文化与国家的区别,他总是能触动观众内心的最深处。
《电影文学》对他是这样评价的:李安是一位将东西方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以此赢得东西方观众普遍认同的华人导演,他的导演艺术既有儒家文化的内涵又有好莱坞剧情片的通俗情节剧特征,他所创作的系列作品中体现出对通俗情节剧模式的熟谙,对“发乎情止乎礼”的儒家传统的坚守,以及在文化多元、认同分歧的现实中努力寻求一种和而不同的出路的创新精神。他不但深谙电影艺术表达中的隐喻之道,用隐喻的手法讲述了纷呈多变的创作主题,而且他的隐喻往往又具有含混性的特点,这使其电影大大扩展了阐释空间,丰富了表达意义并增强了艺术审美效果。此外,他的成功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艺术视角,他的影片中没有宏大的叙事模式,而是专注于讲述反映真实人性的家庭故事,反映现实人物的真实情感。
三、影片情节简介
——请你复述影片情节。
内容概述:
这是一段复杂的江湖恩怨……
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托付红颜知己俞秀莲将自己的青冥剑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这把有四百年历史的古剑伤人无数,李慕白希望如此重大决断能够表明他离开江湖恩怨的决心。谁知当天夜里宝剑就被人盗走,有人看见一个蒙面人消失在九门提督玉大人府内。九门提督主管京城治安,玉大人刚从新疆调来赴任,贝勒爷即不相信玉大人与此有关,也不能轻举妄动以免影响大局。
俞秀莲为了不将事情复杂化一直在暗中查访宝剑下落,并且对前来京城的李慕白隐瞒消息,只想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迫使蒙面人归还宝剑。不过俞秀莲的良苦用心落空,蒙面人真的归还宝剑时,不可避免地跟李慕白有了一次正面的交锋。
四、内容赏析
本文节选的是玉娇龙与罗小虎初次见面的情景,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杨柳清风,在茫茫大漠,在一群盗贼之中,两个人以贼首与挑战者的身份见面了。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你认为玉娇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说明理由。
2.通过与玉娇龙的对比,分析罗小虎的形象特点。
3.请根据你的阅读兴趣,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与大家一起分享。
答案预设:
1.玉娇龙形象分析
(1)武艺刚强。文章开篇“许多盗贼把她团团围住,还都以惊惧的眼光来看她,可是没有一个人敢近前来侵犯她”,足见白天在沙地一战她的高强的武艺给盗贼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外貌艳丽。头笼罗巾,肩垂双辫,红衣蓝裤,纤躯傲立,秀目逼人,在火光下艳丽无比。
(3)性情天真、直爽、正直。她不认得半天云,却孤身一人一路追踪到贼窝。以为凭自己的勇敢和超群的武艺能够劝其改过向善,遣散贼众,好保过路客商的安全,足见其率真、正直的个性。
(4)傲气十足。在与半天云交完手后,明知自己寡不敌众,但举剑高喝到:“好!你们上手来!”;初遇哈萨克女孩美霞,二人赛马,显示其不甘示弱的秉性。
(5)执着。在半天云答应要离开此地,遣散贼众之后,她还是不放心,要等到第二天看他们走了才肯离开;在得知半天云并没有遣散贼众而是迁往他处时,又策马追去。
(6)刁蛮任性、涉世不深,却有一腔热血想要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富家小姐。
2.罗小虎形象分析
(1)外貌狰狞,刀法极佳。“赤着胳臂,左臂上搭着一块青布,脸是侧着,头发很长,模样看不大清楚,黑胡子乱生在腮下,很是狰狞”;“体健如虎,须发鬑鬑样子极为凶恶”,左臂受伤,只独臂与玉娇龙战斗,相战四十余回合,未处于劣势。
(2)心思细腻。见到玉娇龙一见钟情,赶紧又转过脸去,有点害羞。知道玉娇龙又饥又饿,所以不再与她继续争斗,主动“认输”,好叫她歇息。
(3)行事怪异,神秘。茫茫大漠的贼首,却花钱雇来两个长相丑陋的甘肃女人为他唱曲,而且他自己也喜欢唱歌。行动迅捷,来去无踪。叫人难以琢磨。给他唱曲的妇人却说“罗大爷有钱,他并不是贼,他养着一千多匹马,他的人也很好,并不是恶人。”
(4)他是一个真正具有侠骨柔情的人。
3.精彩文字赏析
(1)语言精练,有表现力。玉娇龙刚见半天云就说:“我今天在沙漠中既然遇见了你们,就想将你们剪除,所以我追到此地,劝你们赶快改过向善,我还可以饶你们的性命;不然,我今天就要将你们完全歼除。”
虽然说出来的话口气大得很,其实她对自己的实力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今天第一次在风沙中试技杀贼,刚才又与半天云比武获胜,果然所向无敌。自己既然有如此的武艺,为什么不做些惊天动地之事,而甘心在深闺中雌伏呢?”把她一心闯荡江湖,行侠丈义的心情表现得非常充分。也表现了玉娇龙好强、不服输的个性。
罗小虎与玉娇龙打斗过程中,看出玉娇龙的疲惫,于是主动认输:“我也知道,你一定是又饥又渴了,所以我才赶紧认输,不愿跟你争斗,就为的是叫你歇息歇息!”倾慕之情溢于言表,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玉娇龙关心。既表现了罗小虎坦率真诚的个性,又为后文二人的感情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
(2)细节真实。在罗小虎与玉娇龙第一次见面时,“盗首看了她一眼,赶紧又转过脸去,似乎有点害羞的样子;并叫身旁妇人替他披上一件青绸衣服”。一处小小的细节,将人物内心丰富的活动、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罗小虎虽然身为贼首,但他还是一个懵懂的青年。当他看到玉娇龙并对她一见钟情时,马上变得害羞并下意识地注意起自己的外貌来了,让我们看到了罗小虎侠骨之外柔情的一面。
五、拓展延伸
你认为文中罗小虎与玉娇龙二人之间的好感是以什么为基础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预设:
(1)罗小虎佩服玉娇龙武艺高强和行侠仗义的正直个性;玉娇龙对罗小虎很好奇,她并不了解他,而且见面后发现罗小虎其人与自己听闻的大不相同,所以想深入了解他。
(2)二人之所以会互生好感,是因为他们在对方身上发现了自己内心一直向往的东西。罗小虎身上的不羁、洒脱、侠义性格为玉娇龙所欣赏,玉娇龙的正直、率真的个性一下就吸引了历经人世沧桑的罗小虎。二人身上都有对方倾心、追求的品质,注定了他们一生割不断的情缘。
六、主旨探讨
这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影片,李安娴熟地运用着各种电影语言,使影片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上有着较完美的统一。那么,李安通过这部影片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请你结合相关阅读资料,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七、课文总结:
金庸说,武侠小说讲的是还没有法制统治的社会里发生的事情,而现在的人们遵循法律行事,不可能随意杀人、打人,现代社会里,对武侠小说只能看精神,不能看行动。
王度庐的武侠小说武打场面不很激烈,对他作品以情取胜的特点,台湾学者叶洪生是这样评价的:“说来也怪!王氏书中没有奇幻情节,没有神功秘技,甚至连江湖帮派、武林高手都没有——简直不像是一般所熟悉的武侠小说!乍看之下,王派‘江湖’平平无奇,‘武艺’十分笨拙!其塑造的英雄儿女常唉声叹气,又心有千千结!似乎没一个叱咤风云的好汉……但细加品味,掩卷深思,他们的身影却都活生生、血淋淋地直逼眼前!泣诉江湖儿女生命的悲情、现实的无奈;令人感同身受,低徊不已。”
八、课后作业
通过本文的鉴赏,请你从《天才枪手》《海上钢琴师》《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选择一部影片观赏,并写一篇影评。
附:课上补充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李安曾经说过:他从小就爱看武侠小说,“每次看小说时都幻想着存在其中的另一个世界,一直很希望能有一天把这个世界呈现出来”。正是这个童年时对武侠世界的向往和想象,促使他去拍这部影片。于是,在这部影片中,他用光影展示了自己想象中的江湖世界。和大多数人的想象一样,这个世界里卧虎藏龙,有武功高强、道德高尚的侠士,有心肠毒辣、出手歹毒的恶人,也有初出江湖、不懂江湖规矩的年轻人,侠士和恶人要展开殊死的较量,而年轻人的参与使得事情变得一团糟……
但是,这个江湖世界更是李安自己的,它夸张而又有节制,更重要的是它是古典中国的江湖世界。于是,我们看到,李安的江湖世界里,并不好玩,没有刺激和冒险,只有“洗不上澡,虱子跳蚤咬得睡不着觉”的艰辛和无奈;李慕白和俞秀莲这样的侠士,不是我们传统认知中剑胆琴心、义薄云天的好汉,而是两个被感情困扰、为道德压抑的忧郁的侠客;对于武功的想象,除了轻功有些神奇之外,其他的功夫都是平实的,并没有现代武侠电影那种神乎其神的盖世武功,一招一式、刀来剑往,更像是中国功夫的展示。
在展示这样的江湖世界时,李安大胆发挥想象,组合了诸多的表现古典中国的元素:李慕白压抑自己情感和欲望的东方式的伦理道德;文房四宝、丹青书画表现的古典文化;青绿色背景中的青砖瓦房、楼台殿宇;数码科技制作的古代北京繁盛的图景;小桥流水、翠竹茂盛的江南水乡……这些都造成对外国观众的视觉冲击,令他们神往。
之所以选择《卧虎藏龙》这部小说来改编,李安说:“一般武侠小说总以男人为主角,比较阳刚。《卧虎藏龙》的重心则是女主角玉娇龙,心理层次诡谲复杂,白天是千金大小姐,晚上开打、谈情说爱,是个对江湖儿女情有所幻想的不驯少女,也是个中国戏剧少见的角色。”由此引出影片第二个层次的内涵:放心与修心。在影片中多次借李慕白之口提到“心”,如“江湖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李慕白就是虚名,宗派是虚名,剑法也是虚名,这把青冥剑还是虚名,一切都是人心的作用。”“当日古寺留你一步,是要见你的本心。”等句,都表明这是一部以心为主旨的影片,这具体表现在玉娇龙由放纵心性到获得圆满的过程中。
但是,当周润发答应参加影片的拍摄,为了商业的考虑,加大了李慕白的戏份之后,原本作为玉娇龙对比面的李慕白和俞秀莲有了同样重的戏份,相应的在影片中也就有了同样的地位。因此,要全面考察影片的主旨,我们还要把三人联系起来。按李安的说法,这是一部“武侠版的《理智与情感》”,也就是说,李安关注的是面对爱情时,到底是理智约束情感,还是情感冲破理智的问题。那么,李安有什么倾向性呢?
影片中的两对情侣:李慕白和俞秀莲、玉娇龙和罗小虎,分别代表着两种对爱情的选择方式。李慕白和俞秀莲恪守着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虽然彼此相爱多年,却因为俞秀莲的未婚夫为救李慕白而死,他们一直没有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感。“克制”是他们的行为方式,内敛和压抑是他们最突出的生命状态,这体现了他们作为“侠”对武与德的至善追求。而玉娇龙则不同,她年轻气盛,对传统的道德规范毫不在意,她渴望实现“一个江湖的梦”,“过自己想过的生活”,“选择自己心爱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为此,父母亲情、同性友谊、江湖规矩、师徒情谊均可置之不顾。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作为“人”对于青春爱情和自由生命状态的追求。
那么不同的选择分别给他们带来些什么呢?李慕白用“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的悟道精神安慰自己,闭关修炼,却终因放不下心中的那份情感而提前破关而出。他虽然意识到自己的症结所在,却一直不敢向前迈进一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才终于冲破伦理道德的限制,向俞秀莲表达了埋藏已久的情感。而玉娇龙任性妄为,不在乎什么道德规范,却因此伤害了真正关心自己的人,直接导致了李慕白的死亡,最后唯有选择投崖表示自己的忏悔。这是一个奇异的结局,作为两种不同人生态度代表的人物,最后都放弃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影片似乎表明李安保持着一种中庸的态度:偏执于任何一方面都不妥当。
材料二:
追求与颠覆的交织──关于《卧虎藏龙》中的“侠”与“人”(克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武侠片作为一种类型划分概念,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共识。
《卧虎藏龙》便是李安导演的第一部表现武侠的作品。
所谓武侠片的一般概念,即片中有“武”有“侠”,围绕着某桩江湖恩怨,以“武”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展开一场正与邪的较量……
从这个角度看,《卧虎藏龙》除了有“武”有“侠”这种武侠片的一般共性特征外,他确实多了许多一般武侠片所欠缺的东西,这便是贯穿剧中的一种深刻的人文意蕴。
《卧虎藏龙》中的人文意蕴,是通过李慕白和玉娇龙反差极大的人生经历,以他们作为“侠”对武与德的至善追求和作为“人”对情爱礼教的颠覆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他们人生中的矛盾交织来共同完成的,并由此构成了《卧虎藏龙》的意义结构和艺术特色。
在中国正统的武学里,对德的崇拜是至高无上的,只有有武又有德的人才配称为“侠”,因此,修德便是习武的基础。《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便是体现这种价值追求的典型代表。
《卧虎藏龙》从情节组织的角度看,故事是以青冥剑的被盗与复得来敷衍的,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条线的基本功能是在情节和故事的结构层面,影片以青冥剑的失与得为生发由头,切入的却是对人心性的深度剖析,从而指向对“空”、对“道”这种更为精深境界的体悟与实证。
青冥剑丢失了,是玉娇龙夜半入室盗走的。
当李慕白第一次与盗剑人玉娇龙交手时,他的第一感觉并不是对玉娇龙盗剑的憎恨,而是对玉娇龙武学禀赋的欣赏和心性迷失的惋惜,他决意以人心的至善武德拂去蒙在玉娇龙心性上的污垢与尘埃,《卧虎藏龙》的人文意蕴从这里生发敷衍,青冥剑的得与失便和人心性的善与恶的较量交织在一起而衍生出深厚凝重的文化意味。
之后,玉娇龙所经历的一次次冲突,表层故事虽与剑的得与失相关,而意义深层却是心性中恶念的迸发,是李慕白所代表的“善”和“道”对玉娇龙所象征的“恶”和“魔”的一次次调教和洗礼:通过玉娇龙在古庙内对李慕白规劝的揶揄;通过镖局内和俞秀莲的翻脸;通过俞秀莲在交手中的点到为止和玉娇龙在败局中的暗剑伤人;通过对在竹林比武败后对自己诺言的即刻反悔……一方面表现着玉娇龙心性中恶与魔的逐步扩展,另一方面更表现着李慕白心性中的以善度恶信念的执著。最后,当李慕白在山洞中以自己的生命从碧眼狐狸的迷香和毒针下救出玉娇龙时,蒙在玉娇龙心性上的尘垢才被李慕白那似乎有点儿无谓、但却又着实深刻的死拂去,善与良知终于得以复归。
之后,玉娇龙来到了李慕白修炼的圣地武当山,当玉娇龙以罗小虎讲述的“心诚则灵”为由头纵身扑向云海深处时,李慕白毕生追求的空灵道境便在这云海中飘逸的身影处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条线,是《卧虎藏龙》以中国博大精深的佛、道文化为底蕴,通过李慕白和玉娇龙巨大的人生转折而泼墨般绘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神韵。《卧虎藏龙》中源自心性的风刀云剑,不就是对人心性的一次深刻揭示与批判么?!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当德进入化境时,再高的“武”便都将消融于德之中。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深层领悟与诉说,是一般武侠片难以企及的高度。
从这种角度,影片传达出的是一种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从另外一种角度,影片又具有一种浓浓的现代意识及色彩。因为《卧虎藏龙》虽然截取的是几百年前的生活断面,但支撑这个生活断面的内核,却是爱──这个贯通古今的永恒性命题,李安把当代人的观念、意识及其价值取向一起融入《卧虎藏龙》之中,从而以此展示历史故事的现代意义,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意识的交织,构成了《卧虎藏龙》的文化特色,构成了李慕白类似于分裂性格的复杂性。
在武上已近于出神入化而为“侠”的李慕白之所以闭关修炼未能成功,并将随身青冥宝剑送给贝勒爷,其心底深处的根本原因,是对俞秀莲情感的“放不下”,作为人,他想退出江湖,和俞秀莲走进渔樵桑麻的平静日子,但俞秀莲的未婚丈夫为救李慕白而离开人世的“情”作为一种不可愈越的“礼”,横亘在李慕白和俞秀莲这一对正人君子的心地之间,由此构成他们二人虽“有心”却“无行”的一种凄凉却又可敬的君子人格。在李慕白中毒针后,俞秀莲要李慕白不要为她浪费真气,而李慕白却回答他已为这浪费了一生。之后,终于在说出“我爱你”三个字后在俞秀莲的怀里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当俞秀莲用苦涩的泪水亲吻已离去的心上人时,李安用他充满现代意识的镜像语言,对作为人的李慕白的自我压抑意识及其观念的批判已超过了对他的理解和同情。
作为一种反衬,作为一种张扬,作为一种对比,《卧虎藏龙》塑造了一个蔑视所有“礼”与“规”、敢爱敢恨、敢杀敢打的玉娇龙。如果说玉娇龙与李慕白的关系是从“侠”的角度对玉娇龙的引导性批判,那么,玉娇龙和罗小虎的关系则是从“人”的角度对玉娇龙的热情褒扬。
片中的玉娇龙虽身为九门提督的千金,但在大漠之中却浪漫潇洒地和山贼罗小虎结下情缘,那一段浓墨重彩的情爱华彩,其实是对人性自我存在、自我肯定的颂歌,之后,在新婚之夜,玉娇龙逃婚了,她来到曾被她斥为酒馆娼寮的武当山和罗小虎恩爱之后,跃身于云海之中去成就她和罗小虎“回新疆”的愿。玉娇龙的人生经历,其实是以很智慧的方式对“君子”的“礼”的彻底颠覆。
把李慕白和玉娇龙的人生经历放在同一的水平线上便可看出,作为“侠”,李慕白是成功的,是令人敬仰的;而玉娇龙则是从被批判转而为被理解和可以同情的;作为人,玉娇龙则是轰轰烈烈的,是性情中人而且热血沸腾的;而李慕白则是凄凉的,是可以理解而又难以接受的。在李慕白和玉娇龙身上,他们都有复杂的两重性,在“侠”和“义”这条线上,通过李慕白和玉娇龙的转化,展示了对至善武德的“追求”而谱写出高洁的颂歌;在“情”和“爱”这条线上,通过玉娇龙和李慕白的反比,展示的是对“礼”和“教”对人性压抑的颠覆,这种颠覆以李慕白临终前迟到的觉醒和玉娇龙对礼教的蔑视而呈现出一种彻底性,并以此撞击出华彩四溢的人生交响乐。而片中围绕着剑的得失而展开的屋顶打斗、竹林轻功等其实只是表达“追求”与“颠覆”的一种手段,一种元素,一种材料,一种让观众“入门”的向导。
我以为,这便是《卧虎藏龙》有别于一般武侠片的价值所在。
(选自《电影评介》2001年第10期)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