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北G2两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浙北G2两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4-21 17:4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北 G2 期中联考
2021 学年第二学期 高 二 地理试 题
命题:嘉兴一中 审题:湖州中学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1年 3月 14日起,我国北方多地出现沙尘天气,北京、甘肃西部、内蒙古等地出现沙尘暴,
局部遭遇能见度不足 500米的强沙尘暴,此次沙源主要 来 自蒙古境内 , 是近 10年来影响我国最强的
一次沙尘天气 , 据此完成 1-2题。
1.下列地理信息技术中,可用来监测沙尘 天气影响范围 的是
A. GPS B. RS C. GIS D. 数字地球
2.造成此次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有
① 三北防护林治沙成效甚微 ② 降水偏少,气温回升,蒸发加剧
③ 受 暖锋 影响,风力强劲 ④ 受 冷锋 影响,风力较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十九大提出要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地域差异显著,划分了五种
发展类型:城市群地区、粮食主产区、农林牧地区、连片扶贫区、民族自治区等城镇化发展区。下
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 3-4题。














3.关于图中新型城镇化发展区分布对应的是
A.Ⅰ —— 民族自治区城镇化发展区 B.Ⅱ —— 粮食 主产区城镇化发展区
C.Ⅲ —— 农林牧地区城镇化发展区 D.Ⅳ —— 城市群地区城镇化发展区
4.下列符合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合理措施是
A.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B.发展小城镇,扩大大城市规模
C.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步到位 D.快速 提高中西部城镇化水平
1 / 8
下图中图 1为我国某区域略图,图 2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2018年,图 1中甲地组织专家到图 2
中的 A国进行考察学习,据此完成 5-6题。

5. 关于我国甲地和 A国的自然地理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地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降水较夏季多 B. 甲地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C. A国植被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 A国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以冬汛为主
6. 我国 甲地专家前往 A国考察学习的领域最可能是
A. 海水淡化 B. 生物工程 C. 农业科技 D. 军工制造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7-8题。
112° 116°

2017 200

100
0 100 1000

0
1000 °

200


2155 1000

200

200 等高线 山峰 河流 省级行政中心
7.与甲处地质构造类型相同的是
A.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B.华山西 峰 大断崖 C.长白山天池 D.吐鲁番盆地
8.对本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半干旱地区,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 B.图中大河春季的补给水源主要是积雪融水
C.由于降水较少,图示大河下游没有支流 D.水土保持是本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
2 / 8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在某一地质时期 与近现代的植被分布情况。完成 9-10题。

近现代 地质时期

海冰 海冰
82°
81°
陆冰
永冻层 77° 陆冰
苔原

55°
针阔混交林 永冻层
苔原
针阔混交林
硬叶林

32° 硬叶林
28°

P P
15°
°
12 草原
草原

雨林 雨林

9.P地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荒漠带 B. 热带荒漠带 C. 温 带 落叶阔叶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10.与 近 现代相比,该地质时期
A. 针阔混交林 范围明显扩大 B. 森林分布范围更广
C.处于冰期, 海平面低 D.降水丰富,气候更湿润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 , 许多国家普遍地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 , 即 “ 城乡
倒置 ” 明显, 下 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预测图。 完成 11-12题 。

单位: %







T1时期 2时期

11. 我国城乡老龄化“倒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村因经济相对落后,中老年环境优美寿命长
B. 城市因经济相对发达,出生率较高
C. 城市因经济相对发达,青壮年工作就业机会多
D. 农村因经济相对落后,出生率较低
12.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推进,
A. T1时期第一产业比重将 会 增加 B. T1时期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减少
C. T2时期新兴产业发展将受制约 D. T2时期老龄化比重将达到 56%左右
2020年 11月 1日 5时 02分,一列 “ 复兴号 ” 高铁动车组货运专列从北京开出,直达武汉,拉
开了国内首条用于整列装运快件动车组试点线路的序幕。从 11月 1日到 12月 28日,每天在北京与
武汉之间开行一对货运往返专列,服务于 “ 双 11” 期间电商快件运输。下图是我国 “ 八纵八横 ” 高
铁干线规划局部示意图。 完成 13-14题。
3 / 8





北京




上海
武汉


南海
城市
诸岛


13. 受 “ 复兴号 ” 高铁动车组货运专列试点线路开通影响最大的是
A. 物流服务 B. 机械制造 C. 交通运输 D. 电子商务
14. 首条试行线路没有选择京沪线,原因与上海比较,武汉
A. 城市群规模较小,高铁乘客数量少 B. 交通运输方式多,高铁运输压力小
C. 途经线路比较平直,高铁运行速度快 D. 位于高铁网络中部,高铁运输线路多
乌伦古河流域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源头少有冰川和永久积雪,大部分地区地势起伏不大,是
新疆重要的农牧业区。乌伦古河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 ,近年来断流现象频繁出现,对乌伦古河流域
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下图为乌伦古河流域略图,据此完成 15-16题。













15. 乌伦古河最大径流量出现在
A. 2-3月 B. 4-5月 C. 6-7月 D. 8-9月
16. 乌伦古河近年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A. 全球气候变暖,流域蒸发加剧 B. 植被覆盖率高,上游下渗增加
4 / 8
C. 源头冰川和永久积雪消融量小 D. 流域农业需水量大
花 蛤是国民最爱的平价贝类,属于被动滤食动物, 以底栖藻类为食, 我国南北方均有养殖。黄
渤海是我国最大花蛤产区,出口多,但我国 90%的花蛤沙苗来自福建。完成 17-18题。
17.下列花蛤养殖销售说法正确的是
A.北方地区花蛤品质优于南方 B.黄渤海地区更接近国际市场
C.花蛤喜欢盐度较高的海域 D.北方地区养殖技术更先进
18.花蛤养殖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有
①造成沿海生物多样性受损 ②有利于当地产业升级优化
③缓解沿海地区富营养化 ④提 供国民优质蛋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山东济南 (约 36.5°N) 的小明家准备在某楼盘买房,楼是东西延伸的;两栋楼的楼高和楼间距
均是 54米,楼层高 3米,楼层越高,单价越高。据此,回答 19-20题。

南 北
一 二
栋 栋
公路

19.小明的爷爷不希望紧靠公路,又担心冬季正午室内晒不到太阳,还想尽量买得便宜一些,综合
以上因素考虑,小明家最好买二栋的
A. 7楼 B. 10楼 C. 12楼 D. 15楼
20.二栋一楼住户人家的采光是最差的,一年中大概有多长时间的中午是阳光无法照射进来的
A. 4个月 B. 3个月 C. 2个月 D. 1个月
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5小题, 每 小题 3分,共 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华北平原某地受气候的影响,土壤夏季淋盐,春秋返盐,冬季稳定。为缓解春季土壤返盐问题,
自 12 月 10 日起采取地下咸水对盐碱地进行结冰灌溉的措施,治理效果显著。下图示意该地 12 月
10 日至次年 3 月 31 日,未灌溉土壤和结冰灌溉土壤表层含盐量和含水量的变化。据此完成 21-22
题。
表土含盐 6 26 表土含水

量( % ) 5
① 25 量( % )
4 24
3 ② 23
2 ③ 22

1 21

0 20
12月 10日 12月 31日 1月 20日 2月 10日 2月 28日 3月 31日

21.图中分别表示未灌溉土壤和结冰灌溉后土壤表层含盐量变化曲线的是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2. 从生态环境角度, 与传统的引淡淋盐相比,地下咸水结冰灌溉
A.治理效果更好 B.可节约淡水资源 C.适用范围更广 D.可降低地下水位
23.下表为我国四个省会城市 多年 平均气候资料, 四城市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5 / 8
平均气温( ℃ ) 平均降水 量( mm)
城市
1月 7月 1月 7月
甲 3.7 28.7 43.4 190.3
乙 -12.6 23.7 10.2 30.4
丙 17.7 28.6 19.4 218.1
丁 -1.6 15.9 0.8 116.1
A. 甲城市 7月降水主要受热带气旋影响 B. 乙城市 所在省区生物风化作用强烈
C. 丙城市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 丁城市 7月降水量较多与夜雨有关
读我国及附近海域某月 16日到 18日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 24-25 题。
甲 乙 丙 1016
1020
1012 1012
1016 1012
1004 上海 1004 上海 上海

996 1004 1008
1008 1000 1012
1000 1000 996
996 1004
1008 1008 1008
1000 992
1008 992
24.该天气现象出现的季节最有可能的是
A.初春 B.夏末 C.深秋 D.冬末
25.16 日至 18 日对应的气压分布图为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丙、甲 D.丙、甲、乙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题,共 4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 12分)
材料一 下图为甘肃省及河西走廊周边区域示意图。河西走廊东起乌鞘 岭,西至古玉门关,是
我国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材料二 “ 丝绸之路 ” 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 路。正如 “ 丝绸
之路 ” 的名称,在这条逾 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 东亚强盛
文明的象征。















( 1)按三大自然区划分,敦煌属于 ▲,该地自然带名称是 ▲ 。 ( 2分)
6 / 8
( 2)与陇南相比,分析敦煌的 冬季 气温特征。 ( 4分)
( 3)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 评述“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的必然性。( 3分)
( 4)分析河西走廊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有利条件。 ( 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 : 下图为比利牛斯山位置示意图。



比 斯 开 湾










材料 二: 比利牛斯山海拔大多在 2000米以上,是欧洲大陆与伊比利亚半岛的天然界线。该山地
南北两侧的地理环境存在明显差异,山北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而山南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且春季河流多泛滥。比利牛斯山有现代冰川发育,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其冰川分布范围也在发生
变化。
( 1) 从自然地理角度列举三项比利牛斯山作为 “天然界线”的地理意义 : ▲ 、 ▲ 、 ▲ 。( 3分)
(2)分析埃布罗河春季多泛滥的自然原因。 (4分 )
(3)7月,科考队探寻比利牛斯山的现代冰川,选择北坡而不是南坡,试说明其理由。 (3分 )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嘉绒藏人生活在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中,为适应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在河谷、半山、
高山地带发展立体布局的农牧业生产,至今仍保持着半农半牧的农业生产模式。早期果蔬种植主要
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以自给自足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在半山台地上种植果蔬,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品远销成都等地。
材料二 :图 1示意嘉绒藏人分布,图 2示意高山峡谷地带农牧业立体布局。
青海省 海拔(米)
河流
4500
城市 高 种植药材、
省界
o 山 采摘野生菌、
32N 马尔康市 地
带 养殖牦牛
3000
大 半
岷 山 种植粮食、水果、蔬菜
雅 地
带 养殖猪、牦牛等
成都市
渡 2500
o
30N 砻 河
江 种植粮食、水果、蔬菜

江 河 地 养殖猪、奶牛等

o o 1500
102E 104E 图 2
图 1 7 / 8
( 1)从地形角度说明半山台地有利于果蔬种植的条件。( 4分)
( 2)简述该地区果蔬种植范围扩大到半山台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4分)
( 3)说明该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保持半农半牧的意义。( 4分)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11分)
材料一 :尼日利亚地处西非东南部(如下图所示),南临几内亚湾,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拉各
斯是其 旧都和最大的城市,城市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其“城市病”日益突出。
1991年,尼日利亚将首都由拉各斯迁往阿布贾。 尼日利亚矿产资源丰富,每年出口大量锡矿 。
材料二 : “ 拉各斯气候资料图 ” 和 “ 阿布贾气候资料图 ” (如图所示)。
材料三 :发源于几内亚的尼日尔河是西非第一大河,在尼日利亚境内河段长约 1400 km,入海
口附近形成了巨大的三角洲,并发育了许多 “ 辫状河道 ” 。辫状河道是一种平原河流地貌,其主要
成因为分叉型河床导致,河床因心滩、沙洲造成河床分叉,宽窄相同,形似发辫,所以称为辫状河
道。


( 1) 试说明尼日利亚将首都由拉各斯迁往阿布贾的原因。( 3分)
( 2)指出两城市降水 特征 的差异,并分析 产生差异的 原因。( 5分)
( 3)从自然的角度分析尼日尔河三角洲 “辫状河道 ”成因。( 3分)
8 /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