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综合复习学案(合集)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标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1.中华文化多元起源,中原核心,形成__________格局。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__________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出现__________,形成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秦朝推崇__________学说。__________朝为巩固大一统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4.魏晋玄学盛行,隋唐佛学繁荣,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5.宋代儒学新学派__________形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__________”,提倡“__________”。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6.明清提倡个性自由。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__________,倡导__________。康雍乾时期,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期兴起__________,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__________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__________(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者爱人、民本思想、顺应民意、民贵君轻)
(2)__________。(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__________(以天下为己任,治国平天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__________(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以德治国、见贤思齐,墨子尚贤,孟子尊贤使能,《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5)__________(《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
(6)__________(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地利不如人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本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续性。
10.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⒈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__________时期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__________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建筑等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⒉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明末利玛窦等带来西方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
⒊晚清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林则徐和魏等主张学习西方,提出__________;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在北京设立__________,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1868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__________的思想武器。
⒋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倡导新文化运动,主张__________。俄国__________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5.东亚、东南亚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__________,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
6.隋唐以后,东亚和东南亚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7.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东亚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8.促进了东亚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的发展。
7世纪,日本实行__________,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9.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10.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8世纪以后,中国的__________逐渐外传,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__________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传入欧洲,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__________的到来;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1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__________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12.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单元综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蕴含丰富内容,承载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最深层次力量。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不断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参考答案
第1课:
1.多元一体2.儒家文化,百家争鸣3.秦朝,汉朝5.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6.封建专制,经世致用7.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8.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9.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
第2课:
1.隋唐时期,宋明理学3.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京师同文馆,辛亥革命4.民主与科学,十月革命5.谚文7.大化改新10.造纸术,火药,大航海时代11.郑和下西洋。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课标要求: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古代西亚文化
1.古代西亚主要包括________、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
2.两河流域南部的________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________”,载体是泥板。
3.西亚两河流域________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4.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亚述帝国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________;波斯王宫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5.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________是西亚地区最著名的法典,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成文法,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拓展: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是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________。
古代埃及文化
6.古代埃及地处北非的________流域,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实现统一,绵延约3000年。
7.古代埃及人使用________文字,载体是莎草纸。
8.古代埃及人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
9.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有埋葬法老的________,修建________表达对神的敬畏。
10.古代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________历。古罗马的凯撒在制定作为今天公历重要基础的儒略历时,吸收了埃及历法的成就。
阿拉伯文化
11.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成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
12.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地区的文化遗产,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成为________的桥梁。
13.文学上有“悬诗”和故事集________,《天方夜谭》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成果。
14.在科学领域,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________发展为独立学科;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________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伊本·西那的________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15.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________”。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源头)
1.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作“________”,这是古代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2.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对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追求,力图用________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三大哲人:________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使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________创建“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________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3.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是________,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4.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________,悲剧和喜剧是杰出代表。
5.雕刻家米隆的________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的________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
6.古希腊史学是欧洲史学的源头;希罗多德的________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的________.
7.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
(1)法律:________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内容以维护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为核心,但明文公示,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学:卢克菜修、西塞罗和维吉尔
(3)史学: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
(4)建筑:万神殿、________
(5)历法:凯撒时期制定的________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中古西欧文化(基督教文化)
8.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民族建立了封建国家,步入中古时期
9.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756年丕平献土,教皇建立“教皇国”,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________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10.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圣经》以及神学,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
11.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________和________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12.中古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
13.________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东正教文化)
14.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________是东正教的中心。
15.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________、________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1)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________,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2)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
16.俄罗斯前身是基辅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其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史诗________,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古代印度文化
1.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2.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出现了________制度和________。
3.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________产生,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4.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________开始兴起,后来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5.史诗《摩诃婆罗多》和________;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在数学方面,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________(阿拉伯数字)。
6.古代印度文化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7.古代朝鲜: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________;12世纪完成的________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在汉字基础上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8.古代日本:神道;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12世纪武士阶层崛起形成________。
9.诗歌集________和小说________;法隆寺是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浮世绘是绘画艺术;
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________名和________名。
美洲印第安文化
10.美洲印第安文化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独立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________文化、________和________最具代表性。
11.印第安文化在宗教上是多神崇拜,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在塔顶建起________。
12.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13.印加人建造了驿道和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结绳记事。
14.阿兹特克人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使用图画文字,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15.16世纪________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参考答案:
第三课:
1.两河流域2.苏美尔人,“楔形文字”3.《吉尔伽美什》4.人首飞牛5.《汉谟拉比法典》,子产铸刑鼎,十二铜表法6.尼罗河流域7.象形文字9.金字塔,神庙10.太阳历12.东西文化交流13.《天方夜谭》14.代数学,《萨比天文历表》,《医典》15.阿拉伯数字
第四课:
1.古典时代2.理性,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3.《荷马史诗》4.戏剧5.《掷铁饼者》,帕特农神庙6.《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7.《十二铜表法》,大竞技场,
儒略历9.基督教信仰11.骑土文学,市民文学13.中古西欧文化14.君士坦丁堡15.西亚,北非,《罗马民法大全》17.《伊戈尔远征记》
第五课:
2.种姓制度,婆罗门教3.佛教4.印度教5.《罗摩衍那》,数字符号7.瞻星台,《三国史记》8.武士道9.《万叶集》,《源氏物语》,字母片假名,平假名10.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11.神庙15.西班牙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标要求:了解各个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和变迁的影响,以及人口迁徙和移民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徒和区域文化的影响
印欧人的迁徙及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_____,制造_____。
2.从_________起,迁徙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3.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摧毁原有文明,形成了新的人种和文化区域中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作战方式,推动了农耕文明向新地区的开拓。
4.表现
前17世纪赫梯人建立赫梯帝国;前6世纪,_________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_________和_________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5.公元前2世纪一公元2世纪,中国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都进入强盛时期,但在亚欧大陆偏北的地区,仍生活着众多游牧部落。在中国北方,_________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在欧洲,_________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6.3-6世纪,_________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
①在中国,以匈奴人为代表得游牧民族逐步内迁,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形成北方的_________。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_________。
②在欧洲,日耳曼人灭亡了_________,建立起日耳曼国家,西欧进入_________时期。
③在阿拉伯,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7.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⑴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⑵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⑶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区转移
殖民活动与美洲
1.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1492年,_________到达美洲,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_________。
2.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
(1)美洲_________的变化
印第安人数量急剧减少,目前生存在保留区;为弥补_________的不足,从非洲掳掠黑人至美洲,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白人数量大大增加。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形成新的_________
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_________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英国殖民活动与大洋洲
3.大洋洲人口结构改变的原因:_________中后期英国的殖民活动
4.大洋洲人口结构改变的表现:
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_________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5.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_________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需要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6.影响:华工被运往美洲、大洋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促进了美洲及大洋洲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
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在_________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_________逐渐形成。
2.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始于_________。发达国家和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
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_________劳动。20世纪80年代,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_________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4.难民产生原因: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5.20世纪后的难民问题日益突出。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6.国际社会在难民问题上的努力
①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简称“_________”),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设立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②结果: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7.移民社会出现具有_________的特质,形成_________的移民文化。
8.表现:
⑴美国: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以_________为主流,而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新加坡: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形成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单元结语:
1.古代的人类迁徙主要通过游牧民族迁徙进行,近代的人类迁徙主要通过殖民活动,现代社会的人类迁移主要是由经济全球化下的企业劳动力需求
2.不同历史时期时期的迁徙动因和方式不同,由此导致不同类型的人口结构与文化交融认同过程。大体而言,以暴力等形式出现的具有强制性,对被迫迁入者而言是适应并接受强势文化,这种单向性文化认同是文化冲突的根源;以经济、文明形式进行的,是自主性的,具有双向文化认同,是彼此尊重和交融的特质。
答案
第六课
1.马匹,马拉战车2.公元前2千纪初4.波斯,西亚文明,北非文明5.匈奴,日耳曼人6.亚欧游牧部落,民族大交融,江南地区的开发,西罗马帝国,中古
第七课
1.哥伦布,殖民扩张和掠夺2.人口结构,劳动力的不足,美洲文化,欧洲文化3.18世纪4.欧洲文化5.禁止奴隶贸易
第八课
经济全球化,劳动力市场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体力,知识精英4.联合国难民署7.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多元一体8.欧洲文化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标要求: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深入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1.古代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被称为____________,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
3.前138年,汉武帝派遣____________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是丝绸之路发展史的标志性事件,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4.由于战乱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____________中期以后,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5.丝绸之路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的缺点;两宋主要外贸商品以陶瓷为主,不宜陆路运输;经济重心南移;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6.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西迁主要沿____________进行。
7.沟通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的____________,又称茶马古道。
8.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____________。在西汉时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时能够制造巨舟并使用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广州、泉州、明州成为重要交易枢纽。____________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9.古代丝绸之路,为中西方间的物质、技术、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物质和技术交流如中国养蚕和缫丝技术、漆器、四大发明、瓷器外传,西方汗血马、西瓜、棉花等传入中国,思想文化交流如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中医药知识传到阿拉伯地区等
10.丝绸之路的影响
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促进了东西方社会生产水平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1.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认识
(1)特点
①唐朝中期前以陆路贸易为主,唐朝中期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②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流。
③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认识
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②包容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③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了中外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15世纪新航路开辟前的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2.____________后,随着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扩展,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促进了____________的出现和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____________初步形成。
3.____________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快速的交通工具,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____________,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____________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____________。
4.20世纪上半期,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及经济危机,世界贸易萎缩。
5.二战后,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受到极大影响,全球贸易发展缓慢;
随着关贸总协定(后发展为____________)的签署、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束,世界贸易突飞猛进,生产的____________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6.随着____________,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7.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荷兰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7.服饰的国际化: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20世纪初,法国设计的“孔子”中国大袍式系列女装,采用了东方女装宽松的“自由”套装;民国早期设计的____________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8.钟表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9.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10.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意义
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与区域稳定。
知识拓展
世界贸易的发展历程
(1)萌芽时期:15世纪之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和各洲间的贸易扩展,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增加,美洲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欧洲产品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初步形成时期: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英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当时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快速的交通工具将工业品输送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3)停滞时期: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世界贸易额锐减以致停滞不前,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最终形成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美苏两大阵营对峙,两大阵营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美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头号大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并带有许多新的特点,贸易中的制成品已超过初级产品而占据主导地位,新产品不断涌现,交易方式日趋灵活多样。
(5)深化时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冷战的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世界贸易突飞猛进。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产品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当代国际贸易以发达国家为主,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国的对外贸易有极大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大,但与自身相比,对外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参考答案
第9课
1.丝绸之路2.中国3.张骞4.唐朝6.草原丝绸之路7.西南丝绸之路8.海上丝绸之路9.明朝郑和下西洋
第10课
2.新航路的开辟,股份公司,世界市场3.工业革命,制成品,初级产品,最终形成5.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冷战,国际分工6.商品流动7.中山装
1153160012077700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课程标准:了解历史上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__________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打断了被征服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
2.亚历山大以__________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形成__________文化。希腊化文化不等同于希腊文化。
3.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被征服地区原有的__________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
4.__________的中心逐渐东移;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作品;欧几里德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精确计算地球周长;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5.蒙古三次西征的影响: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两位欧洲传教士到达漠北;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畏兀儿人__________经到欧洲访问。);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蒙古军队向西迁徙,“色目人”到达中原地区);改变了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改变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
6.蒙古西征推动东西方交流的原因:辽阔的帝国版图;畅通的交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蒙古统治者重视东西方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宽容的宗教政策。
1024890011811000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各种文化、种族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__________特征。“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白人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2.独立战争后,颁布__________,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__________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但是发展种植园经济、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拉丁美洲文化
3.到19世纪上半叶,__________控制着拉丁美洲广大地区。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拉丁美洲的民族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4.在拉丁美洲,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__________。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__________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__________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__________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5.19世纪上半叶,在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中,除__________外,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战争促成了战后__________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6.你认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7.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处于__________统治之下;拿破仑通过战争,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传播了法国__________成果,打击了欧洲__________秩序,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但由于拿破仑的压迫,引起欧洲各地__________和__________要求不断高涨。
8.欧洲文化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普遍诉求。__________一些贵族青年军官于1825年12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1830年11月,波兰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1)在俄国:“十二月党人”希望按照欧洲的方式改造国家,发动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传播了革命的主张。(2)在波兰: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3)在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9.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重构的推动作用
(1)拿破仑战争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3)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各国民族的觉醒。
(4)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法国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0.文化侵略:殖民国家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用来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
11.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__________,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3.中国向西方学习,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但印度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4.近代中国应对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特点
(1)参加阶层广泛: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不同阶级。
(2)目的明确: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
(3)层次鲜明: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5.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1182370010782300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3)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四大帝国,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4)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殖民帝国产生重要影响。__________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了解】民族自决:指外国奴役和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可以决定或经过民族独立战争取得本地区的独立,组成新的国家,并对其领土拥有主权。
2.表现:(1)亚洲:中国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越南__________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印度__________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尼赫鲁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
(2)其他地区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如:非洲的埃及扎格鲁尔华夫脱运动,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民主改革
3.影响:促进了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形成20世纪第一次__________的高潮,冲击了以欧洲为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__________开始解体。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原因:受社会主义革命的推动和影响;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都有较大发展;西方帝国主义的整体力量受到削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5.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的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欧洲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
(3)亚非拉地区__________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6.表现
(1)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
(3)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7.影响
(1)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__________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为了消除__________影响,主动发展本民族文化,形成了__________与__________相结合的新文化。
9.独立后__________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印度崇尚甘地思想,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10.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12.战争与文化的关系
①战争会对被征服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客观上会带来不同区域的民族与文化交融。
②西方文化扩张往往伴随着侵略战争,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③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完善自身文化!
④坚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参考答案
第11课:
1.亚历山大2.希腊文化,希腊化文化3.上层人士4.希腊文化,《几何原本》,阿基米德5.列班·扫马
第12课:
1.多元2.1787年联邦宪法,自由女神像3.西班牙和葡萄牙4.混血社会,天主教,拉丁舞,印第安人5.海地,考迪罗7.封建,资产阶级革命,封建,民主意识,民族独立要求8.俄国11.传统文化
第13课:
1.民族自决原则2.胡志明,甘地3.民族民主运动,世界殖民体系5.经济7.世界殖民体系8.殖民,当地民族文化,西方文化9.印度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程标准: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
2.汉朝设立的______________、西晋开始设立的______________是中央官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自______________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3.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其中______________影响最大。唐朝以后,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______________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的______________最为著名。
4.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促进了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古代典籍得以传承,推动了科举考试的发展。
5.______________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6.近代以后,欧洲的______________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______________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______________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______________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7.京师大学堂创建于______________,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成为______________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8.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1983年,______________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20世纪90年代实行______________发展战略。
9.学校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印刷书
10.______________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11.书籍的普及有赖于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2.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纸。105年,______________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13.______________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______________,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______________,直接催生了印刷书。
14.印刷书的诞生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图书馆
15.______________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16.前7世纪的______________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17.______________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18.中国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明朝中期建造的______________,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19.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博物馆
20.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______________,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21.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______________博物馆,是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2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______________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23.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______________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24.①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②在1948年4月,在南京建立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竣工。③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1925年10月10日成立______________。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⑷2003年2月,______________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25.建立博物馆意义: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第14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⒈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一直受到严重威胁。
2.中国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______________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3.大约从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______________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1964年的______________,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______________为第一要义。
4.中国由中央政府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始于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930年,______________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______________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到2013年,国务院已公布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还特别建立起______________制度。
478155234315
《世界遗产公约》
5.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一公约简称______________,这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世界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______________来参与保护。该公约还规定,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计划《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自1979年以来,又将存在严重威胁的遗产列入《濒《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______________”这一概念。2003年10月,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6.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2004年8月,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审议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2011年,中国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⒈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主要包括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______________是近代著名的文化遗产,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⒉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______________。截至2018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0个。______________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这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答案
第14课
2.太学,国子监,汉朝3.孔子,宋代,白鹿洞书院5.古希腊6.大学,法国,德国,美国7.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8.邓小平,“科教兴国”10.书籍12.东汉13.唐朝,活字印刷字,金属活字印刷15.图书馆16.亚述图书馆17.19世纪18.天一阁20.缪斯宫21.阿什莫林博物馆22.上海23.张謇24.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
第15课
2.金石学3.立法,《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历史的真实性4.南京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5.《世界遗产公约》,集体性援助,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6.真实性,完整性7.佛罗伦萨8.泰山,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