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下第四单元第1课时《溪边景色》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五下第四单元第1课时《溪边景色》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4-22 14:58:2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
《溪边景色》教学设计

时:1课时

类:设计·应用
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围绕着《你好!大自然》这一主题,本课选编了歌曲《田野在召唤》和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溪边景色》,让学生在学唱与聆听中感受音乐中两种不一样的田园景色,作品都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
教材分析:《溪边景色》是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第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乐曲以农村和田园生活为题材,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作品,所以它又名为《田园交响曲》。乐曲为12/8拍,是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弦乐器奏出的三连音构成的小溪的潺潺水声为背景,都以小提琴引出第一乐章断断续续的第一主题,接着,木管乐器单簧管和大管反复第一主题,第一小提琴奏出颤音,使我们好像看到闪烁着的波光。第二主题先用大管奏出,就好像在那溪边的美景中传来牧人的笛声,随后又加进中提琴和大提琴,音乐的力度逐渐增强,就好像加进了乡民们的歌唱。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相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听辨能力,但对于管弦乐曲的赏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像本课这样主题旋律不易演唱、表现场景不很清晰而需要超强联想能力和想象力的音乐来说,难度非常大。同时,对乐器音色的听辨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给学生在已有生活实践经验和感受基础之上与音乐建立联想和想象的桥梁,使音乐能贴近生活是本课的关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感悟法。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
学生用具:课本
课题
《溪边景色》
第一课时
学科
音乐
年级
五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哼唱乐曲主题,感知音乐旋律、节奏、音色、力度等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能初步听辨出音乐中乐器的表现手法,对音乐产生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作品,体会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
重点
通过对乐曲音乐要素的分析,感受乐曲所表现场景,理解作曲家所想表达的音乐内涵和主题思想。
难点
感知音乐意境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用谈话导入本课的主题:音乐源于生活、源于自然,
从古到今,
从东方到西方,很多音乐家被大自然的美激起创作灵,很多作曲家更是把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用动人的旋律来描绘。
学生试着说一说我们听过哪些作品是描绘大自然景色的呢?
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播放乐曲音频,指导学生自由回答。背景介绍:F大调第六交响曲,又名“田园交响曲”。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作者介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和钢琴家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欣赏第一主题:教师播放音频并讲解——弦乐器奏出三连音构成的小溪的潺潺水声为背景,第一小提琴引出这一
乐章的断断续续的第一主题表现在小溪旁边默默出神的情调。木管乐器单簧管和大管反复第一主题,
第一小提琴奏出颤音,
使我们好像看到闪烁着的波光。教师再次播放第一主题。欣赏第二主题:教师播放音频并讲解——第一个音调由第一小提琴传给木管乐器长笛,
双簧管,
大管,表现出清新而宁静的抒情气息;第二个音调先用大管奏出,随后又加进中提琴和大提琴,后来再由长笛和小提琴复奏,
好似在那溪边的美景中又传来牧人的笛声和乡民的歌唱。教师再次播放第二主题音频。8、完整欣赏:教师播放音频
1、学生欣赏乐曲并回答:当你听到这首乐曲时,你好像看到了大自然的什么景色?学生听老师对作品背景进行介绍。学生先说一说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然后听老师对贝多芬进行介绍。学生欣赏并回答:你能听出这一主题的主奏乐器属于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哪一乐器组,这一主题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和画面?学生分组做律动,并用la哼唱主题。分组做律动,并用la哼唱主题。学生欣赏并回答:你能听出这一主题的主奏乐器属于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哪一乐器组,这一主题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和画面?学生手划着节拍,用u哼唱主题。学生完整欣赏,试着哼唱主题旋律。
1、以问题引导学生在初次欣赏乐曲时,在问题的指引下自由发挥其想象力。2、进一步了解作品。3、积累作曲家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和想象力。加深主题旋律印象。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加深主题旋律印象。加深主题旋律印象。
拓展延伸
欣赏《溪边景色》音乐会视频,在观赏演奏家们精彩演出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主奏乐器及其演奏方法,再次感受音乐的魅力。
学生欣赏《溪边景色》的音乐会视频。
拓展学生视野,观赏演奏家们的精彩演出,在认识乐器及其演奏方法的同时,再次感受音乐的情绪,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场景。
课堂小结
任何苦难都阻挡不了贝多芬对大自然以及生命的热爱,今天我们欣赏了充满柔情的《溪边景色》,也让我们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原来他是一位感情丰富的音乐家,希望同学们都够对身边的美好事物温柔以待,像贝多芬一样,爱一棵树甚至胜过一个人。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说出自己对歌曲的体会。
对本课进行总结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
溪边景色
人音版
四年级下
新知导入
试着说一说我们听过哪些作品是描绘大自然景色的呢?
新知讲解
当你听到这首乐曲时,
你好像看到了
大自然的什么景色?
F大调第六交响曲,又名“田园交响曲”。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新知讲解
背景介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和钢琴家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新知讲解
作者介绍
新知讲解
弦乐器奏出三连音构成的小溪的潺潺水声为背景,第一小提琴引出这一
乐章的断断续续的第一主题表现在小溪旁边默默出神的情调。
第一主题
木管乐器单簧管和大管反复第一主题,
第一小提琴奏出颤音,
使我们好像看到闪烁着的波光。
新知讲解
第一主题
新知讲解
第一主题:分组做律动,并用la哼唱主题。
第一个音调由第一小提琴传给木管乐器长笛,
双簧管,
大管,表现出清新而宁静的抒情气息。
新知讲解
长笛
双簧管
大管
第二主题
第二个音调先用大管奏出,随后又加进中提琴和大提琴,后来再由长笛和小提琴复奏,
好似在那溪边的美景中又传来牧人的笛声和乡民的歌唱。
新知讲解
第二主题
新知讲解
手划着节拍,用u哼唱主题。
第二主题
新知讲解
完整欣赏,主题旋律跟唱。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辽阔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
新知讲解
拓展学习
欣赏《溪边景色》音乐会视频,在观赏演奏家们精彩演出,观看主奏乐器及其演奏方法,再次感受音乐的魅力。
课堂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吧!
任何苦难都阻挡不了贝多芬对大自然以及生命的热爱,今天我们欣赏了充满柔情的《溪边景色》,也让我们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原来他是一位感情丰富的音乐家,希望同学们都够对身边的美好事物温柔以待,像贝多芬一样,爱一棵树甚至胜过一个人。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在网络搜索《田园交响曲》完整乐曲欣赏一下,把欣赏后的感受与同学分享。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