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逢入京使》由岑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人,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读懂诗歌内容,掌握古诗的重点实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读懂诗歌内容,掌握古诗的重点实词。
2、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绪。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绪。。
教学
准备
多媒体电子白板。
教学
环节
教学
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一、新课
导入
唐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系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个人立马而谈,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顿时想请他捎封家书回长安,此时就描写了这样一副场景。
教师讲述情景作好铺垫。
激 发 兴趣,导入新课。
二、知识
链接
岑参(约715年—约770年),荆州江陵(有争议)人,唐代诗人,被誉为边塞派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教 师 提问:“对陆游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
学生思考后并进行回答。
了解作家作品,拓展知识。
三、美读
诗文
1、听范读,给个别字词注音,并感受诗词的韵律美。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 由朗读。
3、自我展示朗读。
4、全班一起齐声朗读。
教师播放范读,点评个别学生朗读, 并且强调易错字词。
学生个人朗读,其他 学 生 点评。
学习记游诗 的 朗 读 方法,感受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四、美译
诗文
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 发挥想象和联想,同桌谈论,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译: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赏析“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翻译,并且拓展翻译诗文的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翻译,并且拓展翻译诗文的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翻译并赏析。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翻译并赏析。
掌握翻译诗文的方法和技巧。
掌握翻译诗文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
环节
教学
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五、作业
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古诗。
2、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古诗描摹你看到岑参和入京使的情景。
3、完成《学习之友》相关练习。
六、教学
反思
在讲授本节课时,给学生拓展延伸的较少,提及到了边塞诗人岑参,但就这个诗人及其作品没有展开来讲,这是不足之处。应该搜集其相应的诗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