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2 22:5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教学调研考试
历史学科试题(2021.4)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共两卷,第I卷为选择题,满分45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满分55分。时间共90分钟。请用2B铅笔和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否则不得分。
第Ⅰ卷(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地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A.在①处北魏孝文帝实行了移风易俗的改革
B.在②处唐太宗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
C.在③处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D.在④处康熙帝设立军机处使君权达到顶峰
2.据以下图文信息可知,此器物
图中器具,叫作“来通”,是一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或古罗马的酒器。这个来通工艺高超,纹样精美,展现了很浓烈的吐蕃银器纹饰的特点。器物还有藏文铭刻,显示当年是属于唐朝公主的物品。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去吐蕃和亲,这两位公主拥有这件器物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①反映了吐蕃民族文化面貌 ②代表了古希腊的文明成就
③见证了唐蕃之间政治往来 ④证实了唐朝银器制造工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条约签订后,“咸丰之力与相争,其意盖在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尤在避免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的直面相对。他害怕这种直面相对会扫尽天朝的礼文和成宪,因此宁肯舍弃关税之利。”但最终结果是被迫承认此条约有效。此条约最有可能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宋仁宗时,范仲淹等人上书称,科举“惟以词藻、墨义取之,加用弥封,不见姓字”,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且“不弥封试卷”。礼部考试,“已经本乡询考履行,却须弥封试卷,精考艺业”。据此可知,范仲淹等人意在
A.强化对官员德行的考核 B.打击士族对政权的垄断
C.废除以诗赋取士的旧制 D.克服凭恩荫选官的弊病
5.乾隆年间的《上海县志》中有如下记载:“纺织之法,他邑止用两指捻一纱,名手车。吾邑一手三纱,以足运轮,名脚车,人劳而工敏。”这表明当地
A.近代机器工业由此起步 B.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C.家庭手工作坊受到冲击 D.技术优势促进行业发展
6.下表为鸦片战争前某一时段,中国主要国产商品流通数额(单位:万两)。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品名 粮食 棉花 棉布 生丝 丝绸 茶 盐 合计
折白银 13883.3 1085.9 9455.3 1022.0 1455.0 2708.2 5353.9 34963.6
百分比 39.71 3.11 27.04 2.92 4.16 7.75 15.31 100.0
进口额
302.5 80.2



382.7
出口额


225.2 1126.1
1351.3
A.粮棉等生活用品占据市场主体 B.商品流通主要依赖于海外市场
C.农产品商品化瓦解了小农经济 D.丝茶贸易受到国际资本的操纵
7.对屈原的阐释起于西汉,逐渐塑造起忠君的形象。1920年郭沫若在新诗《湘累》中将屈原刻画为一个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人”的形象;1941年,他称屈原为“伟大的民族诗人”,以崇高的殉国精神从容就义。影响郭沫若对屈原形象刻画的因素有
①传统价值观念 ②思想解放潮流 ③纲常礼教思想 ④民族精神觉醒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政治团体的分布状况。对这些政治团体分析正确的是
A.领导了革命党人反清武装起义 B.推动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 D.掀起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高潮
9.下图是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作品
①继承了现代派绘画的艺术风格 ②展示了农业合作化的现实成果
③描绘了国家工业化的美好愿景 ④体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风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全面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
①做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 ④邓小平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南方谈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在梭伦改革前,雅典没有人能立遗嘱,死者的全部财产必须留给自己的家族,但梭伦允许没有儿女的人可以把财产给予自己属意的人。“这样他就使友谊重于亲属,私情重于必然。”据此可知,梭伦意在
A.弘扬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秩序 B.设立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
C.打击并摧毁贵族的世袭特权 D.确认个体公民的私有财产权
12.下表是19世纪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过程。这说明,此时德国
1883年 《疾病保险法》 最初只适用于少数低收入工厂工人,后来发展为凡低收入的农业、林业工人,家庭仆人,公务员,船员及其家属等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
1884年 《意外事故保险法》 最初只适用于矿山、采石等危险职业,后扩大到年薪5000马克以下的所有劳动者。
1889年 《老年和残废保险法》 后经修改,规定凡年龄在16岁以上,低收入的工资劳动者都必须参保。
A.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 B.建成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
C.关注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D.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财政负担
13.《剑桥欧洲经济史》记载,茶叶初进英格兰时,有时被奉为治病良方,有时又被贬为奢侈之物。1650年,茶叶价格根据质量不同为每磅6—10英镑,到1703年的时候降到了每磅16先令(1英镑=20先令)。在17世纪最后,英格兰每年进口茶叶20000磅,1703年达到100000磅。到18世纪末,茶叶消费达到全国人口平均每人每年2磅。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贵族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B.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C.英国殖民霸权逐步确立 D.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14.马歇尔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有条件援助”政策:若一个西欧国家向另一个西欧国家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手段,美国则给予前者一笔美元货款,其数额相当于后者的赊款数额,以此结算了帐。美国此举旨在
A.消除苏联对欧洲的影响 B.控制西欧的内政与外交
C.顺应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D.满足其市场扩张的需求
15.1962年3月7日,中央财经小组组长陈云发表讲话。他提出:今年的年度计划要做相当大的调整,要准备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伤筋动骨”,要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此计划旨在
A.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B.确立农业在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C.继续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摆脱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16.(15分)西域西方
“西域”“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含混而不确定的名称。
《史记·大宛列传》 “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
“西域”初义指西部化外之域。
《后汉书·西域传》 “西域内属诸国,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极玉门、阳关,西至葱岭。”所载范围包括罗马、印度、波斯等国。
《大唐西域记》玄奘 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包括中亚、西亚、印度等地的情况。
《西洋番国志》 (1434年) 记录郑和下西洋所经过的二十国,“西洋”一词狭义包括今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广义引申为海外诸国。
《泰西水法》徐光启 (1612年) 以“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称“欧罗巴”。
《西方要纪》南怀仁, 清初来华传教士(1669年) “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以海而名,则又谓之大西洋。距中国计程九万里云。”
“西洋之可传者有三:一曰机器,一曰历法,一曰天文。”
《海国图志》魏源、 其他介绍西方的书籍 “海国”的地理范围由欧洲扩展到美洲。
“西学”“西儒”“西医”“西历”等词语出现在书籍里。
——据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整理
解读汉唐、明清时期中国人关于“西域”“西方”观念的变迁。(15分)
18.(14分)贸易政策
以下是学者在其著作中对贸易政策问题的相关叙述:
①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工业中心战胜南方的棉花、烟草种植者而告终。前者是十足的贸易保护主义者,后者主张自由贸易。②美国总统格兰特(1869—1877)断言:“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因此获得满意的结果。……近两个世纪以来,英国感到接受自由贸易较为适宜,因为它认为贸易保护主义已不能再给英国带来好处。”③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麦金利税率。1897年,丁利法案再一次提高关税率。不久,面对具有危险竞争能力的美国工业品的泛滥,欧洲发达国家不得不筑起关税壁垒。④“托拉斯”一词于1882年首次问世,石油、钢铁、食品、铁路和烟草都掌握在飞速发展的垄断集团手中。内战结束后的三十年里,美国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七倍。美国煤产量已和英国煤产量相当,钢铁产量是英国的两倍,铁路总长度则是英国的九倍。⑤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输出自由汇兑、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理论,但这种理论是针对他人而言。为了否定发展中国家保护自己民族工业的权利,削弱政府在这些国家中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应运而生。
——以上材料整理自【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结合所学,针对以上材料中的史实或观点发表你的看法。(14分)
要求:从材料的五个部分中任选其三,分别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13分)劳工神圣
材料
一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以工代兵”奔赴欧洲战场,国内外报刊纷纷报道并刊载多幅图片。1918年蔡元培在庆祝欧战胜利的集会上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新青年》迅即以《劳工神圣》的标题刊出讲演。1917—1918年间,德奥、俄国、日本等多国发生罢工运动。至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城市手工业工人和店员约1400万人,一战期间全国性罢工108次。一些知识分子,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来解释劳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走近劳工的实践中知识界不断思考如何让劳工神圣起来。李大钊指出“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劳工要做世界的主人,必须在政治上赢得更多的权利。1922年—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全国发生大小罢工2100余次,参加人数达到30万人次。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对“劳工神圣”的认知和实践。(13分)
20.(13分)文明互鉴
材料一
对于孔子的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它不同于欧洲盛行的“神示宗教”,而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的“理性宗教”。中国政府在伏尔泰心中是:“有一个开明的君主,佐以通过考试或由于德行而选拔出来的官吏,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全体人民。”不管是伏尔泰对中国的赞扬,还是卢梭对中国的批判,又或者是孟德斯鸠对中国态度的有褒有贬,启蒙思想家都把与自身文化相异但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当作构建自家思想学说的精神参照。
材料二
20世纪初,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先后发表《法国游记》《法国大革命史》,与近代中国的国情进行比较。1903年,国内至少有六家书局、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有关法国大革命史的专著。同时,《人权宣言》、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译文介绍也竞相出现。文艺界还创作大量有关法国大革命题材的小说、杂剧、诗歌。1906年,同盟会发动萍浏醴起义,有人称之“易若使中国为亚洲之法兰西哉!……法人风潮能及全欧,中国风潮之及全球也必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中法两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13分)
2021.4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B A D A B C B C D C C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
16.(15分)参考答案示例:
汉唐时期,中国人认为的西域最初指西部化外之域。随着中央王朝与民族政权的冲突与交融,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对西域地区的认识更加清晰,西域分为中央实行有效行政管辖的地区和更为广阔的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等地。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开拓了视野,中国人以“西洋”代指今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泛指海外诸国,体现了当时海路交通的突出地位。明末清初,新航路开辟、传教士来华,利玛窦等人向中国介绍了西方水利、天文、数学等知识,形成西学东渐。中国人加深了对欧洲的了解,西洋逐渐专指欧洲诸国,这一观念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以后。
鸦片战争后,伴随欧美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新一轮的西学东渐,中国人对西方的地理范围的认识也由欧洲扩展到美洲。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扩大到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西方”成为欧美先进文明的代名词。
中国人“西方”观念的变迁与中西交通发展密切相关。“西方”这一名称即为华夏文明之外的不同种族、人群的文化。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异域文明到强势文明的演变过程。西方文化既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排拒,又常常通过交流、融会,为华夏文明所吸收。
18.(14分)参考答案示例:
①美国南北战争的根源在于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矛盾。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作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引进英国机器设备,主张降低关税、自由贸易。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主张保护民族工业,要求提高关税,实施贸易保护。南北战争以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获胜而告终,美国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②格兰特认为英国从贸易保护转向贸易自由。英国在近代早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以此维护本国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利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增强国力。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海外殖民地的不断扩展,加之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由此从贸易保护主义转向贸易自由政策,以用其大量工业产品占领更多世界市场。
③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头号工业强国。美国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锐,鼓励出口,美国工业品冲击欧洲市场。英国等传统工业国家提高关税,改变贸易自由政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以进行对抗。双方的贸易争端,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④19世纪后期,美国掀起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托拉斯”等垄断组织遍布石油等生产领域,并在工业生产能力方面逐渐超越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⑤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转向自由贸易政策,主导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一贸易自由政策一方面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恢复与发展,另一方面带有贸易霸权主义的色彩。
19.(13分)参考答案示例:
华工在一战中的积极作为引发国内社会各界开始重视劳工和劳工问题,提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一战激化了资本主义列强的国内矛盾、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俄国十月革命显示出工人阶级的力量;从国内看,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工人阶级迅速壮大,工人运动发展,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文化运动后期,先进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应用于分析中国问题,对劳工神圣的认知更加的深刻。李大钊等人逐渐认识到劳动者地位的重要,要求赋予工人新的历史使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中国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劳工神圣”的认知和实践的过程,即是中国无产阶级逐步发展、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过程,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不断深入,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
20.(13分)参考答案示例:
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但是处于波旁王朝专制统治之下,封建等级森严,宗教神学的束缚依然强大。中国文化传入,启蒙思想家广泛介绍中国的儒家思想、君主制度、选官制度、道德文化等内容。他们从国情需要出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有选择的介绍和吸收,获取了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有力的思想武器,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涵。
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法国大革命的斗争精神,《人权宣言》《民约论》《万法精理》等宣扬的民主思想,追求社会进步的革命手段等都正好符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需要。革命党人大力宣传法国大革命,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人们的觉醒,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舆论条件。
18世纪以来,中法两国面临着不同的社会问题,法国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启蒙思想,推进制度变革,有利于大革命的到来;20世纪中国则借鉴法国大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力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措施顺应了双方不同时期的现实需求,有利于社会进步,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例证。
2021届高三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第11页 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