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练习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注】①眯目:眼睛看得不清楚。②乌:怎么。③骂詈:斥责,谩骂。
(1)“张益怒曰”中“益”的意思是(????????)
A.益处
B.更加
C.溢出
D.有才华
(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断两处)
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3)短文中的张畏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孙晷,字文度,吴国富春人,吴伏波将军秀之曾孙也。晷为儿童,未尝被呵怒。顾荣见而称之,谓其外祖薛兼曰:“此儿神明清审志气贞立非常童工也。”及长,恭孝节约,学识有理义。虽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耕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父母愍其如此,欲加优饶,而夙兴夜寐,无暂懈也。父母起居饮食,虽诸兄亲馈,而晷不离左右。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所诣之处,则于门树下藩屏之间隐息,初不令人知之。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持侍,药石甘苦,必经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恳至。
其闻人之善者,欣若有得;闻人之恶者,惨若有失。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有人偷刈其稻者,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注】①愍:担忧,担心。②欲加优饶:想让他轻松一些。
(1)下列对文中的画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儿神明/清审志气/贞立非常/童工也
B.此/儿神明清审/志气贞立/非常/童工也
C.此儿/神明清审/志气贞立/非/常童工也
D.此儿/神明清/审志气/贞立非/常童工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虽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耕垄亩。
(3)通读原文,说说孙晷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子路揜雉而复释之。
子列子尝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当:合适。②揜雉(yǎn
zhì):捉到野鸡。揜,覆而取之。雉,鸟名,即野鸡。
(1)解释下列画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之所以过俗者(?
?
?
?
)
②请之于关尹子(?
?
?
?
)
③弗知也(?
?
?
?
)
④亦皆有以(?
?
?
?
)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B.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C.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D.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物之然也,必有故。
②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
(4)文中关尹子为什么说“可矣”?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B.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C.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D.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2)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真好学,博览群书,最终学有所成。
B.“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可知司马光博览群书。
C.司马光没有背诵完和兄弟玩耍休息去了。
D.读书要善于利用时间背诵,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行县:出行属县。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⑥居官:担任的官职。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⑧傅:推诿。⑨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
?纵:越过
B.不私其父?
?
?私:偏袒
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
?过:经过
D.辞不受令?
?
?辞:言辞
(2)下列句中,画线词“以”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C.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D.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谢罪。
B.李离因为审判案件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而死。
C.石奢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不阿谀逢迎,任人唯贤。
D.李离认为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予以罪废,无所归。……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广水,不类乎城中。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近戚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选自宋·苏舜钦《沧浪亭记》,有删改)
【注】①崇阜(fù):高山。②并(bàng)水:沿水而行。并,通“傍”,沿着。③杠:独木桥。④钱氏有国:指五代十国时钱镠建立的吴越国。⑤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⑥榜:驾船。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不类乎城中?
?
?
?
?
?
?
?
?
?
?
类:像
B.尤与风月为相宜?
?
?
?
?
?
?
?尤:格外
C.鱼鸟共乐?
?
?
?
?
?
?
?
?
?
?
?
?乐:逗乐
D.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
?
?向:方向?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3)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善令,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余在同州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有删改)
【注】①殿负:拖欠国家赋税而考核成绩为下等。
(1)下列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翕然效之?
?
?
效:效仿
B.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
?
?
素:一向,向来
C.例为令录?
?
?
例:按照惯例
D.为益岂不厚哉?
?
?
益:增加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②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3)本文为书序,作为自己所编《颜太初杂文》的首篇。那么,作者写作此篇的主要目的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元镇读书
元镇,长安人也。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而叱之,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其精勤若此,人皆叹之。
【注】①外兄:表兄。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选项是(????????)
A.不能从师/七十而从心所欲
B.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见往事耳
C.遂毕身不忘/肃遂拜蒙母
D.其精勤若此/卿言多务,孰若孤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
(3)小敏和小宇对元镇“取旁舍儿书”和“见《诗经》取而疾走”的做法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你同意谁的看法?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小敏:元镇这种迫切学习知识的精神真是让人敬佩啊。
小宇:热爱学习是好事,但是他这种做法根本就是偷窃。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1)解释句中画线的词。
①恐为人所诘?
?
?诘:_______________?
②既去?
?
?
?
?
?
?
?去: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
(3)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归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王,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注】①秦王:唐太宗李世民。他在称帝前被封为秦王。②中外:宫内、宫外的故人。③四海:整个国家。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犯……罪)
B.自陈尝在秦王幕府(陈列)
C.不得独私故人(偏爱、偏袒)
D.恐人人皆恃恩私(凭借、依仗)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3)联系上文说说唐太宗是个怎样的人?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京师花木最古者,首给孤寺吕氏藤花,次则余家之青桐,皆数百年物也。……吕氏宅后售与高太守兆煌,又转售程主事振甲,藤今犹在,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其阴覆厅事一院,其蔓旁引,又覆西偏书室一院。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慕堂在日,或自宴客,或友人借宴客,觞咏殆无虚夕。迄今四十馀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深邻笛之悲。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减)
【注】①给孤寺:寺名。②慕堂:吕元龙,乾隆时举人,曾与作者同窗。③觞咏殆无虚夕:饮酒赋诗,几乎没有空过一个晚上。④馀:同“余”。⑤邻笛之悲:是哀念亡友的典故。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皆数百年物也(????????)?
?
?
?
②藤今犹在(????????)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
A.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B.其真无马邪
(《马说》)
C.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幼时记趣》)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
(3)翻译下面句子。
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
(4)《阅微草堂笔记》流露出作者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从选文可以看出纪昀追求怎样的生存状态?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节选)
苏?
?
辙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注】①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由气形成的。②养:培养。③充:充满。④称:相称。⑤周览:饱览。⑥豪俊交游:豪杰来往。⑦疏荡:洒脱而不拘束。⑧颇:很。⑨岂尝:难道,曾经。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一处)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3)作者在这段文字的开头通过对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关系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答案】
(1)B
(2)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3)有才华,脾气暴躁,但能知错就改,虚心求教。
【解答】
(1)句意:张畏岩更加发怒地说。益:更加。故选B。
(2)“今听公骂詈”的意思是“现在听到你大骂考官”,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矣”为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其后应断开。因此画线句应断句为: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3)通读文章,依据“积学工文,有声艺林”可知,张畏岩有才华;依据“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可知,张畏岩脾气暴躁;依据“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可知,张畏岩知错能改,虚心求教。
2.
【答案】
(1)C
(2)虽然自己家业丰厚,但孙晷常常穿布衣吃素食,亲自在田间耕种。
(3)①乐善好施;②为人节俭;③为人恭孝(孝亲敬长);④学习勤奋。
【解答】
(1)句意:这个孩子神色清明,有志气,不是一般的小孩。“此儿”意为“这个孩子”,作句子主语,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B两项;“神明清审”与“志气贞立”结构对称,中间应停顿,排除D项。
故选C。
(2)虽:虽然。布衣蔬食:名词作动词,穿布衣吃素食。躬:亲自。
(3)①从“见人饥寒,并周赡之”“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既而自刈送与之”可以看出孙晷乐善好施的特点;②从“虽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耕垄亩”可以看出孙晷为人节俭的特点;③从“父母起居饮食,虽诸兄亲馈,而晷不离左右”“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持侍,药石甘苦,必经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恳至”可以看出孙晷为人恭孝的特点;④从“诵咏不废,欣然独得”“夙兴夜寐,无暂懈也”可以看出孙晷学习勤奋的特点。
3.
【答案】
(1)①超过,②请教,③不,④原因
(2)C
(3)①凡是事物这样,必定有原因。
②不是水厌恶山而向往海,是山高海低的形势使它这样的。
(4)因为“子列子知所以中”(列子知道射中的原因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现象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做事识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追求其本质原理。国家的存亡,个人的贤与不肖都有原因,要知晓。
【解答】
(1)①句意为:之所以超过平庸之辈。过:超过。
②句意为:向关尹子请教关于射箭的道理。请:请教。
③句意为:不知道。弗:不。
④句意为:也都各有原因。以:原因。
(2)句意为:如果不知道它的原因,即使行为符合外物的变化,也和不知相同,最终必为外物所困。“虽”,连词,即使,一般位于句首,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其卒必困”句式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项。
故选C。
(3)①然:这样。必:必定。故:原因。
②恶:厌恶。欲:向往。高下:山高海低。
(4)结合文中“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可知关尹子说“可矣”的原因。这则故事揭示了射箭的重要心法之一:察其所以然。关尹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直接,就是迫使列子自己弄明白“中”与“不中”,或者说是“得”与“失”的道理。最后再次提升点化他,“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以及“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世间的事物都有其规律和原则,谁掌握了原则规律,谁就握有主动权,并据此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4.
【答案】
(1)B
(2)(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3)C
【解答】
(1)“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的主语是“众兄弟”,中间不可断开,“独闭门不出”省略主语“司马光”,因此两句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俟能讽诵乃已”的意思是“等到能背诵下来后才出门”,句意完整,应独立成句,据此排除D项。
故选B。
(2)收功:收获。远:长远。乃:于是,就。
(3)C项,错误。从“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可知,司马光独自关门不出,直到背诵完才出门。
5.
【答案】
(1)B
(2)A
(3)C
(4)C
(5)官职有贵贱之别,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解答】
(1)A项,句意为:他放走父亲,回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纵:放走。
B项,句意为:不偏袒自己父亲。私:偏袒。
C项,句意为:他听察案情有误,导致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过:有误,错误。
D项,句意为: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辞:不接受。
故选B。
(2)“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的“以”:介词,因为。
A.介词,因为。
B.连词,表修饰。
C.介词,凭借。
D.介词,用,拿。
故选A。
(3)句意为: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这是两个“不......也”的并列句式,故应在“也”后断开;“不私其父”“非孝子也”单独成句,两者中间应断开;应为前后句式结构对应,故“不奉主法”和“非忠臣也”中间也应断开。故断句为“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故选C。
(4)C项,“任人唯贤”有误。根据“坚直廉正,无所阿避”可知,石奢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
(5)官:官职。罚:刑罚。过:过失。罪:罪责。
6.
【答案】
(1)D
(2)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3)作者因被贬官而愤懑压抑,而后见到孙承祐所遗下的池馆,因其草木郁郁葱葱的环境之美,因其“旁无民居”的幽僻宁静,让作者一下子捕获到了与其心灵所需相契之点,感到欣喜安慰(快乐);当作者驾舟去亭上游玩,把酒赋诗,仰天长啸,放浪形骸,神思清明,郁闷得以纾解,内心也变得坦然,利害得失均以释怀。
【解答】
(1)D项,句意: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向:以前。
(2)“东趋数百步”的意思是“向东走数百步”,语义完整,应独立成句。“有弃地”,表意完整,且“纵广合五六十寻”与“三向皆水也”都是对“弃地”特点的描述。应各自断开。故正确断句为: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3)作者在文中提到“予以罪废,无所归”,表明这篇文章是在被贬官后所写的,作者因被贬官而愤懑压抑,在郡学周围发现了孙承祐所遗下的池馆,从而修建了沧浪亭,其周围草木郁郁葱葱的环境之美和幽僻宁静,让作者一下子捕获到了与其心灵所需相契之点,所以作者感到欣喜。而作者在“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把酒赋诗,仰天长啸,放浪形骸,神思清明,郁闷得以纾解,内心也变得坦然,利害得失均以释怀。
7.
【答案】
(1)D
(2)①(颜太初)掌握了先贤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诵读它,在世人面前来夸大欺骗,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它。
②前代的读书人身份地位在活着时不显赫,但言论在后代长存的情况太多了。
(3)①表达对颜太初的欣赏和同情。文中的“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便明确表达了这种情感。
②充分肯定颜太初的作品价值。文中最后一段即明确表达了这一点。
③希望后世士人能学习颜太初的品行。文中最后一段也明确表达了这一点。
【解答】
(1)D项,句意为:他留给世间的好处难道不丰厚吗!益:好处。
(2)①既:已经。得:掌握。徒:仅仅,只。诳:欺骗。蹈而行:亲自去实践。“以夸诳于人”为状语后置句。
②身:指身份地位。显:显赫。而:连词,表转折。立:存在。者:……的情况。“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为状语后置。
(3)通读文章,依据文中对颜太初经历的叙述“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可知,作者表达了对颜太初的欣赏和同情。依据“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可知,作者肯定了颜太初作品的价值,并希望后世士人能学习颜太初的品行。
8.
【答案】
(1)A,C
(2)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
(3)示例一:我同意小宇的说法。爱读书固然是好事,但元稹这种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错误的。元稹因为自己家贫无书就去偷邻居家的书,这是不可取的。贫穷不能成为偷窃的借口。
示例二:我同意小敏的看法,虽然元镇当时有偷书的行为,但他是为了学习,而且他的家庭确实非常贫困,偷窃别人的书也是万般无奈,情有可原的,他也是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解答】
(1)A项,两个都是“跟随”的意思。
B项,发现/了解。
C项,两个都是“于是”的意思。
D项,像/比得上。
故选A、C。
(2)句中“久之”做时间状语,在文言文中一般独立成句,故应在其后断开。“反长安”与“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是元稹的两个行为,应在“长安”后断句。故正确断句为: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对于小宇和小敏的观点,可以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解答。如果同意小宇的说法,可以从贫穷不能成为偷窃的借口这方面进行论述;如果同意小敏的看法,可以从元镇当时有偷书的行为,但他是为了学习,而且他的家庭确实非常贫困这方面进行论述。
9.
【答案】
(1)①追问;②离开
(2)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或不触犯法律),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
(3)教育别人要讲究方法。或:用宽大的胸怀挽救失足者。
【解答】
(1)①句意:恐怕你会被人追问的。诘:追问。
②句意:(小偷)已经离开。去:离开。
(2)厚:忠厚。忤:违反,抵触。
(3)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回答。从“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可以看出于令仪教不仅接济为贫穷所迫的偷盗者,而且能为偷盗者做全面细致的考虑,从中可以看出于令仪教育别人很讲究方法,且能以宽大的胸怀挽救失足者。围绕“宽容大度”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0.
【答案】
(1)B
(2)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3)唐太宗能听取魏征的劝谏,没有重新任命庞相寿,可见他善于听取大臣的意见,大公无私,以国家利益为重。
【解答】
(1)B项,句意为:自己陈述说曾经在秦王府工作过。陈:陈述。
(2)画线句中“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是皇帝李世民说的话,应在其后断开;“大臣所执如是”意为“大臣所执行的法令是这样”,“朕”作“何敢违”的主语,应在“朕”前断开;“赐帛遣之”省略主语“上”,“相寿流涕而去”的主语为“相寿”,因此应在“相寿”前断开。据此断句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3)文中唐太宗在魏征劝谏后“欣然纳之”,表现了他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说明他大公无私,以国家利益为重。
11.
【答案】
(1)①都是,②还
(2)B
(3)藤花盛开时,犹如紫色的云彩垂落于地面,花的香气冲到了衣服上。
(4)喜爱花木优美的居住环境;喜爱朋友相聚。
【解答】
(1)①句意:都已经生存数百年了。皆:都,都是。
②句意:如今,那株藤花还在。犹:还。
(2)例句中的“其”是代词。
A项,代词。
B项,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C项,代词。
D项,代词。
故选B。
(3)花时:藤花盛开时。如:像,如同,犹如。
(4)解决此类题目要全面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结合作者传达的思想进行分析即可。作者描述“吕氏藤花”的深幽的景致,表达了自己对花木掩映、优美的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慕堂在日,或自宴客,或友人借宴客,觞咏殆无虚夕。迄今四十馀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深邻笛之悲”这几句又传达出作者喜爱朋友相聚在一起“觞咏”。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2.
【答案】
(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2)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3)为文,养气,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解答】
(1)“其气”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与“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结构相同,为并列关系,中间应该断开。因此断句为: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2)然:然而。以:凭借,依靠。养:培养。致:得到。
(3)选文首先从作文章当有养气之功谈起,通过对“为文”与“养气”的关系的论述,明确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气,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接着提出总领全文的“养气”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