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学习任务 叙事要引人入胜
第
1
课
时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久前在英国受追捧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在中国读者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指出许多字词的译法不忠实于金庸原作。但与之相对的,是英语读者一边倒的好评,“大师般的叙事”“高品质的梦幻故事”这样的评价 ,就连公认难译的武功名称,也被称为“以十分优雅的方式展示出来”。译者郝玉青认为,译文的生动和流畅感最为重要:“最糟糕的是你把每个字都翻译准确了,但译作读起来毫无生趣,这就完全丧失了文学翻译的意义。”?
这个译本的好坏姑且不论,郝玉青所说的那种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经典名著更是“重灾区”,新译本 却又令人 。网上有人专门开列了名著清单,向翻译界喊话“求放过”。这对于当下的文学翻译,不可不谓是一种讽刺。正是 这样的情况,许多翻译界专家呼唤文学翻译“美”的复归。?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比比皆是 屡见不鲜 不忍卒读 基于
B.比比皆是 层出不穷 难以卒读 基于
C.俯拾即是 层出不穷 不忍卒读 鉴于
D.俯拾即是 屡见不鲜 难以卒读 鉴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郝玉青所说的那种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情况,在当下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B.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那种情况,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C.那种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在当下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常见。
D.那种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情况,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许多翻译界专家呼唤文学翻译“美”的复归。
B.“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C.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说:“隐以复意为工。”
D.这几年来,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同为“低头族”,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与看书的,社会观感却大不相同。 ① ,后者则常常被看作是热爱学习。 ② ,除了我们这个社会重视读书之外,还有精神层面上的考虑。手机等电子产品里包罗万象,如果定力不够,很可能接收一大堆无效,甚至有害的信息,从负面影响人的专注力。看书则不然,除了能增长知识外, ③ ,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
答:?
?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飞过蓝天
韩少功
它是一只鸽子,但有人的名字,叫“晶晶”。
它饿了。要是平常,“那个人”早就回来了,老远就打响一个长长的呼哨,“晶晶”飞过去,落在他的肩上。那个人会抚摸它,从口袋摸出一把稻谷或绿豆喂它。每当它飞向北山山谷从那里带回纸条,主人就会笑容满面,看完纸条后他就忙去了,忙完了,会一拍大腿跳起来,伸伸手臂,会在地上翻一个筋斗,摸出一个闪亮的铁匣子,塞进口里左右拉动,奇妙的声音就在这时发出来了。可现在,它正面临着孤独与饥寒。
它的主人是一个外号叫“麻雀”的人。
招工这件要命的事闹腾得他周身疲惫,结果对方还是摇头。“麻雀”必须投入最后的一搏,他长嘘了一口气,声音透出了沉重:“兄弟,这事只能你来帮我一把了。实在对不起,我舍不得你走,可有什么办法呢?人家居然看上你了……”主人看着它,不再说话,眼里有了亮晶晶的东西。
第二天一早,主人把“晶晶”塞进一个暗而闷的硬纸盒,鸽子扑扑地挣扎,主人找来剪刀,给它挖了两个方方正正的透气窗,然后提着纸盒出门了,它不再听到主人的说话声。
它在剧烈晃荡的黑暗中不知过了多久,眼前突然变得明亮,“晶晶”本能地往后一坐,再猛地一弹,就箭一般射了出去。一个中年人的粗嗓门留在了它身后,一个小孩的哭泣声也留在了它身后。
“晶晶”一头扑进了无边无际的开阔与自由。这地方空气太冷太干了,它记得家乡的群山中有个美丽的湖,还有主人圆乎乎的黑脸。它越飞越高。
一早醒来,少了鸽子的叫声,他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这次“鸽子外交”同样失败,他虽然好容易讨得了招工师傅的欢心,但在“公社推荐”这一关仍踩了地雷。
此时,老队长正喊着他的名字,说:“还没吃早饭啦?要吹哨子了。上午在丝瓜冲散粪。”
“我……手痛。”
他右手腕一弯,好像再不能伸直了,“哎哟哟,哎哟哟,怕是生了骨瘤。”
“那,那你就去看牛吧。”
他实在不愿在这个山冲与泥和粪打交道了。他记得六年前刚下乡时的情景,他有多么火热的幻想啊!他是瞒着母亲转户口的,偷偷溜进汽车的。他渴望在瀑布下洗澡,在山顶上放歌。他还想靠自学当一个气象专家,登上现代化农业科学的殿堂。是什么使他学会了“手腕表演术”呢?他想不清楚。他只知道,第一次招工的信息给人们的震动太大了。现在一个个都走了,连山那边那位曾热情为自己掌管衣服、钱粮的姑娘也一走就没了音讯。
“晶晶”感谢那只灰鸽,要不是它,自己早被老鹰撕成碎片了。灰鸽飞走了,不一会儿,带来一大群鸽子,这是个多么热闹的群体啊!“咕咕咕——”“晶晶”听出了它们的欢迎和安慰。它吃饱了,喝足了,但还在东张西望。这里的一切没法使它忘记“那个地方”“那个人”,它怎么能停留在这里?不,它要寻找!
他开始了“新战略”,他打定主意要让他们(当地领导)六神不宁放他走。那天,他在公社秘书面前耍赖,不几天,秘书的话就风传下来了:“那个叫‘麻雀’的,简直是城里的‘街痞子’。”
今天看牛当然也不能太老实。一上山,他就一个大字躺在地上睡觉,结果收工时发现少了一头黑牛。社员们对他投射埋怨的目光。
它飞向南方。记得那天的暴风雨,真是惊心动魄,被风一次次掀倒,但它继续挣扎着向前,向前。现在终于有希望了,所见的多么眼熟呀!对于“晶晶”来说,寻找成了生命的寄托和生活的目的。
晨光从大树的枝缝里筛落,蜜蜂和蝴蝶又开始了工作……这里没有工作,这里有的是笑骂、扑克牌、空酒瓶及来自父母的汇款单。“麻雀”现在已经学会了打扑克输了以后钻桌子和夹耳朵,学会了骂人……
这天,外号叫“瓦西里”的黑大个说:“你太懒了!今天罚你去打鸟或抓鱼。”
他没有争辩,提起气枪出发。“麻雀”转了两个山冲,并未见到鸟。忽然,有鸟叫的声音传来,就在不远处。他赶快上子弹,弓着腰潜身树下,悄悄向前方运动。“嘣——”糟糕,慢点,它还没走,再来一下。“嘣——”它闪了一下,就栽了下去。打中啦!他一跃而起,跑过一个草坡,看到了苞谷地里的尸体。
这原来是一只鸽子。不过它太瘦了,也太脏了,全身都是泥灰。它是谁家的鸽子?射手想起了什么,上前捡起鸽子,摸摸鸟嘴边黑色的血污、身上的泥垢、大腿上化脓的伤口,还有胸前稀疏欲脱的羽毛。突然,他眨眨眼,惊得脸色突变:它腿上有一条破烂褪色的红绸带,还系着一个眼熟的鸽哨。
“晶晶!”他大叫了一声。
他捧着逐渐冷却的鸽子,带血的手指在痉挛。
入夜了,他的思绪总离不开“晶晶”。不可想象,蓝天这么大,路途这么远,遥遥千里云和月,它居然成功地飞回来了。当他酒酣昏睡时,它却在风雨中搏击前进,喷吐着满嘴的血腥气味向他一步步接近。像突然悟到了一种什么,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把上衣往肩头一搭,走向门口。
“我……再也不……到这里来了。”
“‘麻雀’,你不要太娘娘心肠吧?不就是一只鸟吗?”
他默默地走了,沿着山路,走向自己的家,那里有他的书本、弯刀,还有口琴和鸽箱,以及散发着桐油香味的斗笠。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作者韩少功是一位有知青生活体验的作家,他在文中刻画了知青“麻雀”的形象,真切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留给人们心灵的创伤。
B.送走心爱的鸽子,“麻雀”依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采取了消极怠工的办法离开了农村,“晶晶”早已被他忘记。
C.出乎读者的意料,故事的高潮并不是历经苦难的“晶晶”找到了自己的主人,完成了自己长途跋涉的飞行理想,而是“晶晶”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
D.主人“麻雀”和鸽子“晶晶”都在不停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最终“晶晶”殷红的鲜血,引起了“麻雀”灵魂的震撼。
6.请简要分析“麻雀”对“晶晶”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
?
7.双线结构是这篇小说结构的鲜明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
?
第
2
课
时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历史经验来看, 英雄作为“社会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精神建构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书写英雄的悠久历史。从远古时期开始,“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等故事,一直泛流传。这些神话人物身上 的气概、顽强不屈的品格和一心为民的情怀,寄托着先民对英雄的美好想象。在战争年代,英雄主义的书写被赋予极强的“唤起”功能。( ),实现艺术化和生活化的突围,试图塑造“英雄是人”“人的英雄”等全新的英雄主义形象,而英雄主义本身诸如对党忠诚、热爱祖国、乐于奉献、品德高贵等精神内核并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创作思路的调整和具体尝试,结果是 出一批张扬英雄主义的代表性作品,如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柳建伟的《突出重围》、石钟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梁的《亮剑》、兰晓龙的《士兵突击》、麦家的《风声》等。这些作品受读者的欢迎,特别是一些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可谓是 。这表现着英雄主义自身美学品格的强大感召,也表明对真正的英雄书写饱满地抱持着热情。?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崇信 坚忍不拔 突现 家至户晓
B.崇尚 坚定不移 突现 家喻户晓
C.崇信 坚定不移 涌现 家至户晓
D.崇尚 坚忍不拔 涌现 家喻户晓
2.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新时期的作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英雄人物的另一面
B.英雄人物的另一面则引来新时期的作家的目光的关注
C.新时期的作家对英雄人物的另一面给予了关注的目光
D.英雄人物的另一面却受到新时期的作家的目光的关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体现着英雄主义自身美学品格的强大感召,也表明国人对真正的英雄书写饱满地抱持着热情。
B.这体现着英雄主义自身美学品格的强大感召,也表明国人对真正的英雄书写抱持着饱满的热情。
C.这表现着英雄主义自身美学品格的强大感召,也表明国人对真正的英雄书写抱持着饱满的热情。
D.这体现着英雄主义自身美学品格的强大感召,也表明对真正的英雄书写抱持着饱满的热情。
4.阅读下面这首题为《梦想》的小诗,仔细揣摩其内容与句式,填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梦想是一缕阳光, ① ;梦想是一阵春风,复苏你蛰伏的灵魂; ② ,洗净你心中的铅华。梦想,她是旅途不灭的明灯,有了她,才有了迷茫征程上的方向;梦想,她是沙漠永恒的绿洲,有了她, ③ 。?
答:?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莫 高 窟
余秋雨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这里。他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与西边的晚霞遥遥对应。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凿进这座陡坡。从此,这个山岙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我不禁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伸。长城,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因此,大凡至今哄传的历史胜迹,总是葆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
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袤。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琢磨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
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高窟具有历史层累性的特点,生生不息,留传至今,因而我们看莫高窟不是看标本,而是看生命。
B.作者对探寻莫高窟的底蕴毫无自信,表现出作者的敬畏与谦逊,也表现了莫高窟底蕴深厚。
C.文中脚印、遗骨等意象,沧桑却不凄凉,表现了莫高窟作为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对人们的精神浸润之深。
D.文章尾段意蕴丰富,寓指我们既是优秀文化的受益者,得其滋养,也应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乐樽和尚受三危山奇景感召开篇,构思独特,动人心魄,也增添了神圣色彩。
B.文中外国游客的呼喊和迟到游客央求的情景,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莫高窟的魅力。
C.倒数第三段运用设问,通过两位外国作家的作品,表达作者探究莫高窟奥秘的期望。
D.文章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在对现实与历史的关照中对莫高窟进行了文化阐释。
7.文章写作者离开敦煌后到别处旅行的所见所感,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
?
?
8.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本文的“文化味”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答:?
?
参考答案
第
1
课
时
1.B(比比皆是:到处都是这样,形容非常多。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根据语境,应用“比比皆是”。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根据语境,应选“层出不穷”。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形容文章内容特别凄惨,读不下去。难以卒读:文笔太差读不下去的意思。语境强调的是翻译得太差而不是内容悲惨,故用“难以卒读”。基于:根据。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前一分句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或理由。根据语境,应用“基于”)
2.A(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在“毫无生趣、毫无美感”后添加主语中心语“的情况”;二是语序不当,“当下”应放在“国内”前面。B“那种”“当下”的位置不当,C成分残缺且“那种”位置不当,D“那种”“当下”的位置不当。据此,A修改最恰当)
3.C(C与画波浪线句中引号均表示引用。A中的引号表示强调,B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中的引号表示讽刺)
4.示例:①前者往往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②造成这种差别化对待的原因 ③还能增强人的专注力(意思对即可,每空2分)
5.B(从小说后面的部分可以看出“麻雀”并没有离开农村,也并未忘记“晶晶”)
6.①满怀理想时:“麻雀”爱“晶晶”,“晶晶”也爱主人。“晶晶”是他的伙伴,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患难与共的伴侣,他们之间达成了不需任何言语就有的默契。②被招工和进城“闹腾得他周身疲惫”时:“麻雀”对“晶晶”是难舍难分而又无可奈何的。“麻雀”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忍痛把心爱的“晶晶”送给招工的师傅,送到遥远的北方去。③见到“晶晶”死于自己的枪口下时:理想幻灭的“麻雀”感到了沉痛,进而引起了对生活深邃的思索,“麻雀”的灵魂重获新生,他回到了乡村的怀抱。
7.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情节线索是一只取名为“晶晶”的鸽子,它被主人送给了喜欢鸽子的招工师傅,并被带到了遥远的北方,但它从新主人手里逃出,并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与飞行,最后“晶晶”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另一条情节线索是一个外号叫“麻雀”的知青,在“鸽子外交”失败后,他沉沦了,开始消极地“反抗”,执行所谓“新战略”。作品最后,“晶晶”从遥远的北方飞回来,却被“麻雀”一枪击毙。这两条情节线索交织穿插,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使作品成为统一的整体。这样安排避免了平铺直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第
2
课
时
1.D(崇信:尊崇信仰。崇尚:尊重;推崇。语境中与“英雄”搭配,应用后者。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定不移:稳定坚强,毫不动摇。语境中用来修饰“气概”,应用前者。突现:突然显现。涌现:?人或事物?大量出现。语境中与“出”搭配,应用后者。家至户晓:到每家每户宣传,使每家每户都知道。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后者合乎语境)
2.A(从后文“突围”看,补写句子的主语应是“新时期的作家”。句子强调的是“英雄人物的另一面”)
3.B(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可以改“表现”为“体现”;二是后一分句缺主语,可添加“国人”)
4.①驱散你前行的阴霾 ②梦想是一泓清泉 ③才有了绝望人生中的希望
5.B(“作者对探寻莫高窟的底蕴毫无自信”表述错误。从文中“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看,这只是作者表达对莫高窟敬畏的说法,不能真的理解为“毫无自信”)
6.C(“通过两位外国作家的作品,表达作者探究莫高窟奥秘的期望”错。根据文中“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可知,第二位是中国作家作品)
7.离开敦煌后,作者所到之地或是佛教艺术胜地或是山水胜处,但被过多地和社会现实、道德规范相联系,反衬出莫高窟给人的玄秘、洁净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的担忧,也表达了对莫高窟及其文化的景仰之情。
8.示例:在作者的笔下,莫高窟不仅是历史胜迹、文化遗迹,更是精神圣地,具有历史生命,折射了民族心理。(从选材、内容、语言等方面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