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研习任务 词类活用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歌窈窕之章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则其至又加少矣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却匈奴七百余里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天下云集响应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覆道行空,不霁何虹?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沛公军霸上
D.此其志不在小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材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B.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D.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祭社稷(土神和谷神)。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州知州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并将他们斩首示众。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为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到衡州。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以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译文:?
?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译文:?
?
参考答案
1.B(A名词作状语,向下。B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C名词作状语,向西。D名词作状语,亲手)
2.B(A使动用法,使……跳舞。B意动用法,以……为朋友。C使动用法,使……牢固。D使动用法,使之为王)
3.C(A名词作动词,唱。B名词作动词,游水。C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D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4.A(A使动用法,使……退却。B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C名词作状语,像回声那样。D名词作状语,每天)
5.D(A名词作动词,出现虹。B名词作动词,穿。C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D形容词作名词,小事)
6.C(“欲责及太子”中的“太子”作宾语,其后应该断开,后面的“群臣”则是下一句的主语,其前应该断开,排除A、B;“迪从容奏曰”中的“迪”指李迪,作下一句的主语,其前应该断开,排除A、D。参考原文: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7.A(“最低一级是乡试”错,应该是“院试”)
8.C(“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错,他不是“立即遭到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而是在“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9.(1)当时连年发生蝗灾旱灾,(皇上)问李迪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资助国家的支出费用。
(2)(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为躲避五代战乱,迁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称奇道:“先生是辅臣之才。”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第一,被升任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州。一群逃兵洗劫城邑,官府发兵搜捕,很长时间都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将所派兵士全部收回,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带领骁勇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曾经休假,忽然传诏在内东门应对,皇上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年出入财用数给李迪看。当时连年发生蝗灾旱灾,(皇上)问李迪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资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上说:“我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了,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上很高兴。起初,皇上要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被诛之时,皇帝非常生气,想追究太子罪责,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以李迪朋党勾结,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京师朝见,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辅佐养育天子如此,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圣明,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太后也很高兴。李迪任徐州知州,想巡县祭岳为皇上祈求丰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应当做的,还是不要让他去了。”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以其他名义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下诏不批准,但很赞许他的志向。李迪是贤相。仁宗刚刚即位时,章献临朝称制,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立起来,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能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