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阿房宫赋》课件7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阿房宫赋》课件7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1 22:1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房宫赋
“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1.扫除阅读障碍,准确流畅朗读全文。
2.了解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掌握本文重要的常见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准确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
(第1-2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杜牧,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出身名门, 26 岁中进士,曾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自号为“樊川居士”杜牧诗歌创作成就突出,其以清丽自然的诗风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因而称之为“小杜”;他又和李商隐同时代且齐名被人们合称为“小李杜”。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杜牧生于晚唐多事之秋,立志经邦济世,希望恢复昔日唐朝的繁荣昌盛。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外族侵略,认为必须除去祸患,国家才能安定。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 得罪当权, 所以不为重用, 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 于是浪迹于江湖, 饮酒赋诗以自遣。
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
牧之
樊川
李商隐
樊川文集
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的诗多为讽喻诗,长于七绝,情致豪迈。
写 作 背 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赋》。”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的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 是秦始皇在位时营造的宫殿,遗址在今西安西南的阿房村。
(“阿房”读“ē páng” ,是地名)
恢宏的阿房宫
美丽的宫舞
关于“赋”
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始于战国赵荀子的《赋篇》,汉代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常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赋的代表作还有欧阳修的《秋色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是由《诗经》、 《楚辞》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赋的远源、 《楚辞》则是它的近源.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 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1、在语言上多用华丽的辞藻描写事物,注重铺陈,讲究声韵之美,着上绚丽色彩。
2、在手法上对偶、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多采用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的手法。
3、在内容上重在:摹写事物,抒发情感,表达思想。
正音
缦回màn 囷囷焉qūn 不霁jì何虹
妃嫔媵嫱pín yìng qiáng 焚椒jiāo兰
辘辘lù 杳yǎo 极妍yán 摽掠piāo 鼎铛chēng 逦迤lǐyǐ 锱铢zī zhū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之粟粒yǔsù 横槛jiàn 呕哑ōuyā 参差cēncī 兀wù 啄zhuó
一(1—2)
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二(3—4)
由古及今,铺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第一段重点词语
重点词语
六王毕:
直走咸阳:
廊腰缦回:
钩心斗角:
盘盘焉:
不霁何虹:
复道行空:
歌台暖响:
而气候不齐:
完了、结束。
通向。
原指丝绸,这里指像丝绸那样萦绕。
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
……的样子。
雨后天晴。
横跨半空。
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气候,天气(风雨晴雪);齐,相同。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六国覆灭了,天下统一了;蜀地山林被砍伐一空,阿房宫建成了。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高楼重阁遮天蔽日。(阿房宫)从骊山的北面建起,然后折向西,直通到到咸阳。
课文译文(1)
(1)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滕王阁序》)(2)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3)已而相如出(《廉颇蔺相如列传》)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
(6)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孔雀东南飞》)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8)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10)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
(11)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1)动词,经过; (2)动词,外放、外迁;(3)动词,出去、外出;(4)在国外,对外;
(5)动词,发出,发布; (6)动词,说出,写出; (7)动词,拿出;(8)名词,出产的东西; (9)动词,超过,超出;(10)动词,显露;(11)动词,建成。
文言实词积累——出(10年10考)
【高考链接】
(1)(2016浙江)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琅嬛福地记》)____
(2)(2015天津)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3)(2014江西)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截冠雄鸡志》)__
(4)(2013湖北)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廉希宪事略》)
(1)拿出 (2)外放、外迁 (3)出去 (4)拿出
(1)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他出京管理西安咸宁,曾对神灵发誓,不因贪占一钱而使自己受到污染。
(3)?所有的鸡听到声音成群跑到有粟米的地方来,来到以后却都讨厌被切了鸡冠的公鸡并攻击它,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4)(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文言实词积累——构
(1)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 五蠹》)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
(3)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
(4)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左忠毅公逸事》)
(5)彼实构吾二君,寡君得而食之,不厌。(《殽之战》)
【构兵】交兵;交战。【构扇】连续煽动。【构赏】悬赏。
(1)<动>架木。(2)<动>交;结。(3)<动>构筑;造成。(4) <动>罗织罪名对人陷害。(5) <动>挑拨离间。
高考链接
( 2008上海卷)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译文: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
西安
华山
临潼
咸阳
宝鸡
延安
咸阳
骊山
黄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渭水和樊川两道河缓缓流淌,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腰带似的长廊像绸带迂回曲折,屋檐高高翘起像鸟嘴向空中飞啄。这些楼台亭阁,各自随着地势不同而建,宫殿群参差分布,彼此圆环掩抱,飞檐交错连接。盘旋着,曲折着,像蜂房那样密集,像水涡那样套连,巍峨矗立,不知道有几千万座。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就像蛟龙,可是没有风云涌起,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就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产生霓虹?楼阁高高低低,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来温柔的歌声,使人感到如同春光一般温暖;大殿里寒气逼人的舞袖飘拂,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之内,同一座宫里,而阴晴冷暖却截然不同。

总写外貌
细写内部
先写楼阁
次写长桥复道
后写宫中歌舞盛况
第一段
(巨大耗资、宏伟规模、楼阁之高)
建筑
人物
宏伟壮丽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段运用了什么手法?
虚实结合:实写楼阁、廊檐,描写细致入微;
虚写长桥、复道,想象神奇瑰丽。
夸张: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
思考:
比喻: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第一段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第二段重点词语
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
绿云扰扰:
腻:
雷霆乍惊:
杳不知其所之:
缦立远视:
坐着车(名作状)。
朝、夜(名作状);
歌、弦(名作动),唱歌、弹琴。
绿云,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浓密。
扰扰,蓬松的样子。
粉腻脂水
突然
见不到踪影;之:到。
同“慢”,久久地。
第二段铺叙阿房宫的宫女生活。
美女起床四步骤:
1、照镜子
2、梳美发
3、化靓妆
4、熏香气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每天清晨,只见明亮的星光晶莹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一层油腻,那是她们洗脸后泼下的脂粉水;轻烟缭绕,香雾弥漫,那是她们焚烧异香的椒兰。
(一)héng(1)直栏横槛。(《阿房宫赋》)
(2)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阿房宫赋》)
(3)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与朱元思书》)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赤壁赋》)
(二)hèng(6)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 《史记·吴王濞传》 )
(7)然奋之诛夷,横遇飞祸矣。( 《三国志·吴主五子传》 )
(1) <形>与“纵”“竖”相对。(2) <动>横着;成横状。(3) <形>广远;宽阔。(4) <动>交错。(5) <动>遮断,遮蔽;(6) <形>蛮横;残暴。(7) <形>出人意料
文言实词积累——横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雷霆忽然震响,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杳然无声,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远处,希望皇帝能光临宠幸;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
(7)
(1)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过小孤山大孤山》)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蔺列传》)
(3)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 《鸿门宴》 )
(4)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 《孔雀东南飞》 )
(5)
⑥帝王到某处。《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幸民】⒈侥幸苟生而怠惰的人。⒉幸福之民。
①副词,幸亏。 ②副词,侥幸。 ③动词,宠幸;宠爱。 ④敬词,希望对方照自己的意见做,可译为“希望”。 ⑤
文言实词积累——幸
第二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目的是什么?
宫人之来历
宫人之众多
宫人之哀怨
来源
数量
处置

美人
珍宝
比喻、排比、夸张
写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凌转而写物的被践踏,表现了宫人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秦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段
宫女
来历
众多
哀怨
穷奢极欲奢侈和贪欲到了极点
妃嫔媵嫱
明星…所之也
承上段
歌舞之盛
比喻
排比
夸张
缦立、望幸、 不见
此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比喻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比喻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夸张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夸张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夸张
1、检查背诵默写(1-2段)。
2、积累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准确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第三段重点词语
逦迤 :
人亦念其家:

直栏横槛:
函谷举:
可怜焦土:
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收藏的金银珠宝(动作名)。
聚敛的金银珠宝(动作名) 。
鼎、玉、金、珠(名作状)“把……”
铛、石、块、砾(名作动)“当作……”
连绵不断
顾念。
露天谷仓
栏杆。
被攻占。
可惜(古今异义)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物,韩国魏国聚敛的珍品,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这阿房宫中。而秦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宝玉看作石头,把黄金当成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连绵不断,秦人看到这些宝物,也不觉得很可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不加珍惜)?竟然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颗颗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
文言实词积累——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________________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文天祥《〈指南录〉后序》)______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______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
(5)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________________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_______________
(7)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项脊轩志》)_______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_______
(1)爱,爱护;(2)爱惜,顾惜;(3)吝惜,舍不得;(4)喜爱,爱好;(5)隐蔽,隐藏;(6)羡慕,欣赏;(7)可爱;(8)爱护,爱惜;
【高考链接】
(1)(2017山东)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陈书·谢贞传》)
(2)(2016山东)诚于爱民,果于行善(《晏子春秋》)______
(3)(2014·江苏)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4)(2014上海)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资治通鉴》》)
(5)(2008江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左传?子产为政》)
(1)爱:疼爱,爱护;(2)爱护,爱惜;(3)爱:吝啬;(4)爱护,爱惜;(5)爱:喜爱,爱好;

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穿在身上的丝绸的纱线还要多;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墙还要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就使天下的人民不敢讲话,只敢在心里充满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待到)戍边的士卒怒吼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人(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宫殿)化成了一片焦土!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第三段
珍宝
数量
处置
六国 (剽掠其人)
倚叠如山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穷奢极欲
贪欲
挥霍
灭亡
一人之心
秦爱纷奢
千万人之心
人亦念其家
使……多于……
(六个排比)
日益骄固 一片焦土
叫、举、一炬
常情
积怨
爆发
自取灭亡
来源
本段中有“六多六少”
栋多
椽多
钉头多
瓦多
栏槛多
管弦多
农夫少
织女少
粮食少
衣服少
城郭少
言语少
百姓处于水生火热中!
这段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淫靡,滥用民力。
1.本段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
2.秦皇荒淫奢侈的后果如何?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叫、举、炬”这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迅速灭亡
思考:
第三段铺叙阿房宫的珍宝,指出秦朝必亡。
1.前三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阿房宫?
宫殿建筑
宫女生活
宫中珍宝
规模宏伟壮观,布局精致密集
生活奢华空虚,命运悲惨
珍宝众多,过度浪费
2.读前三段,你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宫女空虚悲惨,以此突出秦皇荒淫到了什么程度。
珍宝数不胜数,以此突出秦皇奢靡到了什么程度。
自取灭亡!!!
第四段重点词语
族:灭族、杀尽。
鉴:以......为鉴。
原指镜子。古人常以历史或别人的成败比喻为 一面镜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引为警戒,故“鉴”又引申为警戒或教训。
前车之鉴: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以后的教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消灭秦宗族的是秦皇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抗秦国;如果秦(取得天下后)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掉他们呢?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重蹈覆辙)了。
第四段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讽谏唐王朝勿让悲剧重演
卒章显志
不爱民
哀之,鉴之
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重笔浓彩 铺排渲染 绘阿房之奢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秦人不暇自哀,而①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
而不鉴之,亦使③后人而复哀④后人也。
汉朝到唐朝的人
唐以后的人
第四段的那几个“后人”分别指谁?
思考:
这段指出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原因:“不爱其人”。
目的 :“鉴”,即:借古讽今,要唐帝国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
“商女不知王国恨,至今犹唱后庭花”
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唐统治者勿蹈辙。
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发表议论,指出六国灭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在于本身自己而非秦国和天下人。作者运用了假设论证,说明爱护百姓可以拒敌固国,万世而为君,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
作者讽谏时弊,希望统治者以秦灭亡为借鉴。
阿房宫赋
剽掠其人
(建宫宇)
自灭
秦朝
六国
不爱六国之人
(阿房宫)
自族
唐朝
大起宫室 广声色
(哀之而不鉴之)
自取灭亡
归纳大意
一、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二、铺叙阿房宫的宫女生活。
三、铺叙阿房宫的珍宝,指出秦朝必亡。
四、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唐统治者勿蹈辙。



阿房宫赋
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雄伟壮观的阿房宫
总结教训警示当世
宏大宽广
宏伟瑰丽
统一建筑
美人之多
珍宝之富
由描写 转为议论
阿房宫内美人珍宝
对比事例
秦王骄奢
宫化焦土
戒奢爱民
借古
讽今
铺采摛文
体物言志
1、检查背诵默写(3-4段)。
2、总结检查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开发挖掘杜牧的写作素材。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一词多义

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一肌一容 全部
楚人一炬 一把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族秦者,秦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云气不待族而雨
使……灭族
家族
聚结
词的活用
1.数词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2.动词活用为名词:
燕、赵之收藏 收藏的金银财宝。
韩、魏之经营 聚敛的金银财宝。
2.名词活用为动词:
朝歌夜弦 唱歌;弹琴
鼎铛玉石 当成铁锅;当成石头。
金块玉砾 当成土块;当成石子。

2.名词直接做状语:
骊山北构而西折 从骊山。(表处所)
向北;向西。(表方向)
廊腰缦回 像丝绸一样。
蜂房水窝 像蜂房像水窝一样。
辇来于秦 坐车。
朝歌夜弦 在早上;在晚上。
鼎铛玉石 鼎:把宝鼎。玉:把美玉。
金块珠砾 金:把黄金。珠:把珠宝。
虚词

1.盘盘焉,囷囷焉
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或师焉,或不焉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且焉置土石
5.焉用亡郑以陪邻
形容词尾,“……的样子”
代词,她
兼词,“于之”
兼词,“从那里”
疑问代词,“哪里”
反问语气,“何必”

1.骊山北构而西折
2.而气候不齐
3.不敢怒而敢言
4.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5.谁得而族灭也
表顺承
表转接
表转接
表顺承
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的连词
1.一日之内
2.杳不知其所之也
3.燕、赵之收藏
4.秦人视之
5.一人之心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主谓间,不译

助词,的
代词,它
助词,的
代词,它

1.辇来于秦
2.多于南亩之农夫


判断句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也”表示判断。形式是 “……者”、“……也”、“……者……也”。
如:明星莹莹,开妆镜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
状语后置句
如: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介词结构后置句,“比集市上众人的话语还多”。
作文素材运用角度
话题1 战胜自己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原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志得意满的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朱元璋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陈景润、袁隆平以及奥运健儿,他们无不是先战胜自己,才战胜别人,才战胜困难的。
杜牧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不是吗?项羽如果多想想养虎贻患的后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别人比自己强,那些贪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结果怎么样呢?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检讨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中,除了要战胜外在的敌人,还要注重自身修养,打铁还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养,在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垂头丧气,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才能不被自己打败,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部人民群众前赴后继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也是一部统治者兴衰交替改朝换代的备忘录。一个政权的兴衰最根本的在其自身素质,凡是与发展潮流相吻合,走在时代的前列,政权便得以巩固。倘若政权腐败了,懈怠了,悖逆民意,祸害人民,失去了它应有的先进性,垮台是必然的。有鉴于此,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恳切地向唐王朝提出了“爱人”的劝诫。杜牧去世二十几年,黄巢起义军就攻入了唐朝国都长安,一度辉煌的大唐盛世寿终正寝,真是“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话题2 爱惜民力
话题3 俭以养德
走过历史的长廊,多少英雄因为过早的骄傲,最后剑在鞘却不能快一步拔出,孤军深入,却已遭四面埋伏,八面围攻;多少学士功成名就后弃书如草芥,官场奔波,戏场流连,再也不能言百姓之疾苦,从此遭天下人唾骂。
秦始皇统一天下,注重改革,成一世伟业,但后来奢靡浮华,最终二世而亡其国;后唐庄宗李存勖起先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光盛之时,宠幸伶人,骄奢无度,最终身死国灭。古之英雄豪杰,不少就栽倒在太平享乐之中,如唐玄宗、李自成、洪秀全等,欧阳修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今天,不是也有不少功臣精英、政府高官同样栽倒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