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 剪出来的画
【 课 型 】 剪贴 【 教 材 】 上教版
【 教材分析 】:
《剪出来的画》属于上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走近名作”中的第二课。“走近名作”单元分别以绘画、剪纸的表现形式来创作模仿亨利.马蒂斯的风格。马蒂斯造型简洁夸张,更接近儿童的风格。本课通过欣赏马蒂斯的人物剪纸,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独特美感,并且能尝试运用简洁夸张的手法表现有动感的人物。让学生在学习大师过程中了解不同表现手法的剪纸,让他们能进一步喜欢上剪纸艺术。
【 学情分析 】:
二年级学生有过多种剪纸的经验,但是作品还很稚挫。他们平时接触最多的是儿童剪纸,对于马蒂斯这样的大师了解不会太多,更没想到大师的剪纸作品和儿童有共通之处。用最简单但却夸张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动态小人,让孩子在制作过程融入作品,感受画面带来热情、欢快和动感,体会马蒂斯对于艺术的无限热情。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了解马蒂斯剪纸作品图形简洁、色彩明快的特点,初步掌握彩色剪纸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欣赏学习马蒂斯的剪纸作品,用简洁的图形表现出动态的人物形象;想象并剪贴背景,组合完成“剪出来的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大师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精神。体验和感悟简约的艺术美。
【 教学重点 】:剪出夸张简洁的人物。
【 教学难点 】:剪出有动感的人物。
【 作业要求 】:
图形简洁、主体突出;
色彩明快、对比强烈;
想象丰富、内容有趣。
【 教学过程 】:
一、欣赏与导入:
1、复习讨论:你了解的马蒂斯。
2、介绍马蒂斯晚年创作的剪纸作品,学习他热爱艺术、坚强不屈的精神。欣赏视频,体会马蒂斯作品中线条之美和色彩之美。
3、揭示课题《剪出来的画》。
观察与讨论:
1、教师课件出示中国民间剪纸和马蒂斯的剪纸,请学生感受、观察、比较,说说不同点。初步了解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中国民间剪纸注重内容和花纹细节,马蒂斯的剪纸注重整体的图形和变化的色彩。
2、普通的剪影作品和大师马蒂斯剪纸方法
总结:更简洁、更夸张、更动感。
3、讨论马蒂斯剪纸作品中色彩特点以及画面组合的要点。
①选择与人物对比强烈的底板纸。(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等)。
②背景装饰合适。想象构思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简单、概括的图形表现出来,和人物组合成有趣的画面。
三、设计与制作:
教师出示铁丝火柴人,示范不同动态的人物造型。
教师示范剪纸方法
留白边,描出火柴人的轮廓
延轮廓剪下
周边碎纸的利用
背景人物组合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针对学生表现进行个别指导。
展示与欣赏
1、展示学生作业。
2、学生自评、互评。
3、教师总结。
生活中的应用:像马蒂斯一样,从艺术中、生活中汲取灵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能获得更多美好的享受。
【教学反思】
一、备好每一节课,在课前有所思 教师的备课绝不是应付差事,除了一般意义理解上的备教材,重要的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会在哪里出“坎儿” 。已经是第二年教这个班级,绝大部分孩子喜欢画画、敢画敢表现,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非常胆小,比较畏惧画 画,怕画错,因此,这节课在作业环节,我预期设置了两个不同环节:模仿大师 与超越大师,对于能力弱的孩子,我要求他们能模仿马蒂斯作品中一个舞蹈的人物,剪贴成一幅画;同时,我准备了一些特殊的图形,供能力较弱的孩子选用。而对于大部分孩子,鼓励他们“超越大师”,能学习运用马蒂斯夸张、概括的剪 纸方法,大胆地表现自己喜欢的舞蹈小人。课上下来,绝大多数孩子都根据了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作业效果都不错, 部分学生能利用我提供的图形剪贴,也加入了自己的改动,也保证了时间。 二、能紧扣教学目标,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同时让学生参与欲增强,推动 学习兴趣。马蒂斯剪纸特点是本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我通过3次比较一层层的解决这个教学难点:第一次,通过比较我国民间剪纸和马蒂斯剪纸这两类中西方的剪纸,使学生在语言交流和直观的视觉形象中,得出:马蒂斯剪纸——简洁、流畅、夸张的特点,初次了解教学目标。第二次,通过猜人物剪影,比较真实人物与它 的剪影,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概括物体外轮廓,将外轮廓的概念直观地输入脑 海中。第三次通过比较剪影和简化后的剪影,让学生对“舍去其里,注重外轮廓,简化夸张“有具体体验。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简化教学环节,达到教学目标。在备课时我精剪了几个教学环节,首先欣赏马蒂斯剪纸视频,我是想通过这种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人物的肢体动作所带来的不同的外轮廓特征,对他们能更好的理解马蒂斯的剪纸人物概括、夸张的特征有所帮助。在3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基本都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完成创作在与学生产生互动环节:如课的开始部分,“把马蒂斯的作品用身体跳出来”;“当回小小马蒂 斯”,摆一摆优美的舞蹈动作环节,所有的孩子都能积极参与,使自己的肢体动作都充分舒展开,激起了孩子的表现欲与创作欲望。我在课前上网搜集了马蒂斯剪纸的图片和我国传统的剪纸图片,而备课时的目的,只是想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对比。而在实际讲授的过程中,没想到孩子们一看到这些图片就兴奋起来,学生将心中的激动转化成自己对剪纸真心地赞叹的同时,对马蒂斯剪纸表现手法似乎也成了“深有同感”,这样处理不是比教师再去空洞地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吗?我想如果每一堂课教师都这样重视,教师就会在自己的亲身操作中有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