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春节风俗,品味老舍语言的精妙,体会作者详略得当表现中心的写法。
【教学目标】
1.
话春节习俗
2.
知春节文化
3.
品俗白语言
4.
悟老舍情怀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作者以及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边读边悟
(1)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家乡的春节有哪些风俗?
(2)从课文的题目入手,看看围绕“北京的春节”,本课写了哪些内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根据内容制作思维导图。
(3)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你认为这种顺序好吗?写一写简单的理由。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节俗礼仪有别,庆祝方式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当代语言大师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积累字词
(一)生字
xiāo
rán
fàn
jiào
lì
tān
lǎn
通
宵
燃
放
小
贩
轿
车
栗
子
摊
展
览
(二)生词
初旬:即上旬,每月的头十天。
元旦:旧指农历正月初一。
残灯末庙:指春节快要结束了。残灯,快要熄灭的灯。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三、话春节
(一)朗读课文,组内交流课文思维导图,了解北京习俗。
(二)思考北京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下面句式说话。
在北京,过年时,
多!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声情并茂。
学生活动:
朗读全文,思考交流
课堂预设:
在北京,过年时,
规矩
多!
在北京,过年时,好吃的
多!
在北京,过年时,好玩的
多!
在北京,过年时,
热闹
多!
……
过渡:如果用一个成词来形容,你觉得是哪个呢?
课堂预设:热火朝天、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喜气洋洋……
(三)食物篇
在北京,过年时,我们能吃到
。
课堂预设:在北京,过年时,我们能吃到
腊八粥、腊八蒜、饺子、杂拌儿、麦芽糖、江米糖、肉、鸡、鱼、青菜、年糕……
教师小结: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已经稀松平常,但在物质匮乏的年月却最是撩动人心、令人神往。那佐料丰富的八宝粥、热气腾腾的饺子、风味独特的杂拌儿、又甜又黏的元宵、麦芽糖和江米糖,咬一口、嚼一嚼,那种腹舌生香的滋味,一直能甜到心里头,简直诱惑的让人要流口水。北京的春节真香甜!
(四)玩乐篇
在北京,过年时,我们能玩
。
课堂预设:
在北京,过年时,我们能放爆竹风筝、玩空竹口琴。
在北京,过年时,我们能
穿新衣、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
在北京,过年时,我们能
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
教师小结:“爆竹千家声未息,天衢车马闹如烟。”北京的春节真热闹!
(五)规矩篇
在北京过年时都有哪些老规矩呢?请速读课文,按照以下句式说话。
在北京,过年时,要(必须、都……)
。
学生活动:
跳读课文,批注交流。
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课堂预设: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都熬腊八粥。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都泡腊八蒜。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都吃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都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都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都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都要守岁。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都张灯结彩,吃元宵。
……
教师小结:北京的春节真隆重!
四、知文化
(一)过渡:而在这些规矩的背后又有那些深刻的寓意呢?请结合自身过年的实际谈一谈。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都
,是为了
。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分享。
资料助读:
(1)《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
(2)每逢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3)春节前的大扫除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去除晦气,迎接喜气的一种方式。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4)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守岁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的愿景。
(5)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吃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红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红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吃到钱币则是财源不断。
(6)汤圆象征合家团圆更美好,吃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备美食。
课堂预设:为了喜庆;为了祈愿;为了团圆;为了生活更美满……
教师小结:“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过年是传统,过年的方式里沉淀着民族的心理:理想、爱好与追求。在过年的风俗画里,人们能窥见中华民族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追求——丰衣足食、美好欢乐。
(二)过渡:老舍在写规矩时,用到了很巧妙的几个副词,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好处吗?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课堂预设:
这几句中的“必须”“必”“都”,很准确地写出了春节对于每一个中国家庭和每一个中国人的特殊意义,写出了人们对春节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师小结:
春节的习俗是一种认真、虔诚、执着与热情的态度。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我家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除夕夜我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北京,过年时,我家吃饺子。
在腊八这天,我家都熬腊八粥
过渡:如果我把句子中的“家家”改为“我家”可以吗?为什么?
课堂预设:这些词语告诉我们,北京过春节,每一家每一户都是这样的,没有例外;每个特定的日子,大家要做的事情也是一样的,没有例外。老舍先生写春节,着眼的是写一座城、这是所有北京人的春节。
教师小结:人们对于春节的态度是虔诚的、尊重的。这不光是一种习俗,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是我们重要的中国符号!在岁月的长河里,过年的香气、色彩、声音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愈久醇香,让“年”文化融入民族血液!
五、品语言
(一)作者介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过渡:戏剧家曹禺所说:“老舍作品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常常美不胜收”。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分析老舍语言特色
(二)一种大雅若俗的语言风格
1.浓浓的北京味。
学生活动:
读一读:老规矩
光景
听戏
逛庙会
逛天桥
杂伴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2.生动的幽默感。
读一读: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教师小结:短短一千多字,却写尽了20世纪上半期北京的春节风情。纷繁多样的节日活动和欢天喜地的节日气氛,都清晰明朗而又细致深微地在作品中呈现出来。老舍先生不愧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大师!
六、悟情怀
过渡:老舍散文的特色还在于它独有的情怀。老舍先生的语言感动人心,除了源于他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外,还离不开滋养他的土地。他曾说过“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京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心。我敢放胆地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扦手,就摸上一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北京是老舍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北京的风土民情已经作为一种文化血液融入他的生命之中,强烈的平民意识和坚固的“北京情节”已经成为了老舍精神底色和生命烙印。正是因为这种深沉的眷恋之情,才有了这篇感情浓郁、平实质朴的《北京的春节》。
过渡:俗话说:“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舍在“小孩子们”的身上着了很多笔墨?他有什么别样的用意呢?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小孩子们最喜欢。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教师总结:吃喝玩乐不仅是生存的必须,更是孩子的天性与最爱。孩子们那种欢腾跳跃的活力、浑如璞玉的童心、质朴纯真的快乐让北京的春节变得真实而健康!
过渡:大人们的忙碌,孩子们的热闹。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发现他们的身上都铆足了什么?
课堂预设:劲儿
教师小结:卯足了劲儿!这股劲儿就拧成了一股精气神,鼓舞着、督促着他们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因此,过年的人儿是健康的!
而这也是老舍先生为我们呈现的北京春节的精神:美好!甜蜜!健康!但正如老舍先生说的:“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
七、课堂小结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而“一眨眼”我们这堂课也走到了尾声。虽然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收获。北京的春节,是中国春节的缩影。春节是香甜的!
春节是热闹的!春节是隆重的!是一种代代传承的精神文化,更是一种健康清醒的中华符号!
最后送给大家一副对联:
上联:北京春节浓郁质朴中国味
下联:华夏儿女抖擞精神过大年
横批:国泰民安
八、推荐阅读
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
梁实秋《年意》
莫言《过去的年》。
附: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