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匆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匆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2 08:2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匆匆》
【教材分析】
《匆匆》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把抽象的时间具象化了,把本来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难以描绘的时间写得生动可感,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表现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深长感喟。学习这篇散文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涵咏语言,学习运用具体的事物描写时间的精妙表达,体会“匆匆”的含义,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和哲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匆匆。
2.涵咏语言,感受语言的优美,学习本文用具体的事物描写时间匆匆的精妙表达。
3.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和哲思,感悟文章深意,拓宽对人生的思考。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作者朱自清和散文文体相关知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字义)
预设:挪移、蒸融、头涔涔、泪潸潸、旋转、遮挽、徘徊、薄雾、痕迹
2.边读边悟:
(1)预习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章题目“匆匆”的含义是什么?
(3)时间如流水,日夜不停。读完全文,画出最喜欢或含义最深的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或提出问题。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我认为本课最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是:
【教学过程】
—、警句,引入“匆匆”
(教师在黑板板书“匆匆”二字)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匆匆?
(学生自由表达。)说到时间匆匆,古往今来,许多人留下了相关的描述。
小组交流描写时间匆匆的名言警句。(背景音乐:罗大佑《光阴的故事》。
教师补充出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论语》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钱鹤滩《明日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关汉卿《窦娥冤》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
——莎士比亚
同样是慨叹时间匆匆,在诗词歌赋不同的作品中各具特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看看又有怎样独特的表达?
二、初读,感知“匆匆”
(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学生读后交流,预设:文章主要写了时间匆匆而逝,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与惋惜之情。
(二)初读后简略交流
(1)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
(2)读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3)读后的疑问是什么?
学生谈初读后的感受与疑惑,教师小结,预设:同学们初步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之情,也有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作者如何把抽象的时间流逝描写的生动可感、富有感染力的呢?下面我们细读文本,品味“匆匆”。
品读,品味“匆匆”
要求:请同学们细读文本,找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时间流逝描绘得生动可感的?
先自主学习,在文中圈点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预设:
1.通过新奇的比喻,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
示例:“我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新奇。启思:一滴水有什么特点?渺小。针尖上的一滴水又有什么特点?这样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我们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让人害怕,让人心痛,让人惆怅和惋惜。
(2)“八千多日子”能不能替换为“二十多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但八千多日子更能突出日子虽多却倏忽而逝,更能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八千多日子成了一滴水。
看不见的时间成了一滴看得见的水,不知不觉,匆匆而过。
一个形象的比喻,一种切实的感受,作者就用了这样的方法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意思,留给我们深深的感受。朗读体会。
2.通过与常见之物的对比,讲抽象的时间形象化。
示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燕子,杨柳,桃花。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能失而复得。与时间形成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引发思考,让人对时光的流逝更加惋惜,希望抓住时光,不要这样溜走。
3.通过精妙的词语,讲抽象的时间表达得准确可感。
(1)品味第二段“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中的“溜”字有什么样的意味?除了表示快,还表达了不能挽留。
(2)品读第三段,找一找文中列举的这些大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引思1:洗手,吃饭,睡觉,发呆……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你的时间也是这样过去的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学着说几处。如:发呆时,玩游戏时,看书时……
引思2:让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相反,是逃去如飞的,找几个词来说说,时间是怎么飞逝的?
引导赏析跨过,闪过,伶伶俐俐,飞,溜字的妙用。
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本文就是个例子,值得细细品味。
四、悟读,岂能“匆匆”
(一)思考探究: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问(12个问号),有何深意?
1.自主学习:找出本文的问句,读一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作者在文中
“不停追问,只问不答”,这正是本文的表达之妙,引发思考,带给人更强烈的感受。
资料助读,探究深意:
知晓“佩弦”含义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朱自清之名是他
1917
年报考
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同时取字“佩弦”。“佩弦”二字出自
《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常常提醒自己,惜时如金,不可松懈,时刻勤勉)。
了解时代背景
在写这篇《匆匆》的时候,朱自清已经小有名气,在文坛有了一些成就。他还要追求什么呢?想要更好地读懂朱自清,我们必须走进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去看一看。
“五四时代,中国青年”,军阀割据,国家四分五裂。青年茫然无措,不知路在何方。这是“五四”落潮时期,朱自清和一批与他相似的知识分子心态的写照。于是他不停地问自己: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
我能做些什么呢?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
又剩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
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
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引思:朱自清有没有白走这一遭呢?你知道他留下了怎样的痕迹了呢?
(1)学生交流。(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
(2)出示朱自清的成就。
①文学成就: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
著作
26
种,约二百多万言。朱自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代散文家,为我们留下了感动万千国人的《背影》、美丽的《荷塘月色》、欣欣向荣的《春》。
②人格魅力:“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
小结:朱自清先生用他毕生的精力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五四”前后,像朱自清这样感叹时光匆匆的青年,
太多太多,他们渴望在这时代的洪流里,留下自己的痕迹,为民族,为国家。而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仁人志士都满怀一颗报国心,一腔热血。正是他们这每一滴水才汇成了海,才换来了新的时代!
(二)播放《时间都去哪儿了》教师发问,学生自省。
(三)我们是不是也要问问自己: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
能做些什么呢?
学生联系自身思考每一水的价值和意义,谈感受。
教师寄语:希望我们人生的每一滴水,滴在时间的流里,有声音,有影子!
附:板书设计????????
匆匆
朱自清
匆匆?
岂能匆匆?
(注意“匆”字中的点画,寓意:朱自清生命的两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