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2 08:27: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9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文章展示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责任和作为革命者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文章描写的虽然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但一切细节是那么清晰,条理是那么通畅,仿佛就像昨天。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英雄事迹。
3.熟悉表达方法。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边读边悟
(1)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什么事?
(2)这是一位怎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3)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当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用卧薪尝胆的精神进行抗争。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但他毫不后悔。他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奋不顾身、英勇战斗。他就是李大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女儿李星华,回到十六年前感受他的英雄气魄!
二、作者简介
李星华,1911年11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和妹妹。是李大钊的女儿。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其兄李葆华当时不在家,逃过一劫。1931年,李星华复学。1937年在中法大学毕业1940年与妹妹一起赴延安市。1979年11月27日逝世于协和医院。
主要作品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十六年前的回忆》,其中《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她去世后不久就出版,为读者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字词卡片
书籍
军阀
避免
抽屉
暂时
魔鬼
匪徒
执行
一拥而入
怒气冲冲
四、谈回忆,让尘封往事清晰。
学习活动:
十六年前,究竟是哪一年呢?回忆的是谁呢?回忆的是哪些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到一段能作为答案的话,读一读。
  课堂预设:
十六年前就是1924年的4月28日,回忆的是李大钊的被难经过。
学习活动:
十六年了,可是父亲的衣着,神态,动作,语言却历历在目,宛如昨日。大家发现作者是如何拼接这些记忆碎片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课堂预设:(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被捕前——被捕时——庭审上——被害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捡拾这些记忆的碎片,走近这位伟大的人物。
五、抓对比,探访伟岸身躯。
(一)父亲对待“我”的
问题的反应
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齐读: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父亲在那段时间里,对待子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从不打骂子女的父亲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读一读“被捕前”的部分,尝试在这部分文字中找到答案。
  课堂预设:
父亲不希望家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危险工作,他是为了保护家人。
学习活动:
从此处的对比描写,你能品味出作为父亲的李大钊,有哪些地方值得你敬佩的呢?
  课堂预设:
李大钊关心家人,对亲人,对工作都有强烈的责任心。
  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2——7自然段。
学习活动:
关于革命工作的问题,李大钊对自己的孩子只字不提,更何况敌人了。在对比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李大钊严守革命工作的机密、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
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的对比吗?
课堂预设:
(二)父亲身处危急局势的反应
敌人正在疯狂地镇压革命,北京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我们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阎振三被捕,当时的局势越来越危急,工作越来越紧张。李大钊的处境非常危险,大家都心知肚明。“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但没有说动他;
“母亲也几次劝他”,依旧没能改变他的主意。在多人多次的劝说下,李大钊依然坚定不移地选择留在北京工作。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危急局势”与“坚决回答”的对比,突显了李大钊临危不惧、勇挑重担,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在被捕时,李大钊面对一群残暴的、丑陋的、魔鬼似的敌人,依旧“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在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对比中,我们更加能感受到李大钊并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显示了革命工作者的浩然正气。
学习活动:
在此处的描写中,李大钊还是显得那么镇定,但大家一定注意到,他掏出了一把闪亮的小手枪,他要干什么呢?这神态和动作之间似乎有些矛盾。请大家看看8——17自然段,你会发现在“被捕时”这部分文字中,出现了多出关于“手枪”的描写。找出来,做上记号,再读一读。
课堂预设:
原来李大钊是拿手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万不得已的时候自杀!他早就听到外面的嘈杂声,枪声,敌众我寡,此时硬拼是无济于事的;敌人每人一把手枪,而父亲只是一只闪亮的小手枪,武力反抗是没有结果的;父亲的小手枪擦得闪亮,说明父亲早有准备英勇就义;从敌人的夺枪言行中也能感受到.他有一种对革命事业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
带着情感朗读8——17自然段。
学习活动:
这一处描写中的“严峻”一词,你做何理解?
课堂预设:
有些严肃;有些冷酷;有些忧虑;有些威严……
这些情感交杂在一起,李大钊的表情才如此严峻。这“严峻”里有他对毫无人性的敌人的冷酷和威严,对家人安危的忧虑;对当前局势的担忧……透过这复杂的变情,你对李大钊的钦佩是否加深了呢?
他心系革命和家人,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充满了革命者的睿智和气度。
(三)父亲遭受无数苦刑后的反应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此时父亲的样貌深深地印在作者李星华的脑海中。由这些外貌描写,我们完全可以知道:
在狱中,李大钊一定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折磨。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会是一张怎样的脸?
我们能想到的是:消瘦的脸,苍白的脸,浮肿的脸,血迹斑斑的脸……
资料助读: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施用了多种酷刑,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李大钊还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狱中自述》,表示自己“负其全责”,要敌人“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敌人转而采用软化引诱的办法。张作霖的参谋长杨宇霆亲自出马,他以同乡的身份劝降李大钊,许以高官厚禄。但是李大钊回答:“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
李大钊的“平静而慈祥”源于自己对家人深沉的爱,不想再次增
加家人的痛苦。李大钊的“平静而慈祥”更源于他内心正义、崇高的信念。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受尽苦刑的李大钊却依然显出“平静而慈祥”的神色,这强烈的对比更加衬托出革命工作者李大钊的坚强意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李大钊的这些品质感染着在场的家人,所以大家也都从他那里汲取了斗争的勇气和智慧。请大家朗读19——29自然段,用朗读带着同学们回到那血雨腥风的时代,回到那永远镌刻在人们记忆中的特殊的“庭审之时”。也让李大钊的从容、慈祥的神态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记住,那就是一个革命者的伟岸英姿。
阅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你会被作者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所打动。通过
对文中这些有血有肉的“对比”的解读,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先烈李大钊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六、联首尾,铭记被难那天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一次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关,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同学们,李大钊的家人永远无法忘记那惨痛的一天,我们更不该忘记那一天,英雄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就像这十六年前的回忆,恍若昨天,不曾消逝!
(1)面对已知的危险毫无惧色,坚守岗位,有条不紊地
工作着,我们可以说他处惊不(乱)。
(2)横眉冷对荷枪实弹的匪徒,绝无慌乱的神色,我们
可以说他处惊不(慌)。
(3)即使身陷牢狱,受尽非人的折磨,也不肯泄露一点
党的机密,不肯变节投降,这是处惊不(变)。
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品格!让我们一起读出心中对伟人的敬仰和怀念!
建党八旬纪念,禹域万里新容。
人间伏虎五十载,飞泪几度告乃翁。
念红楼播火,桃李天下;
瞻万安公墓,激烈壮怀。
呜呼!张阀作霖,戕我先烈;
三绞酷刑,黯兮惨粹。
然前贤赳赳,后继悠悠;
先驱洒血,春满神州。
附: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
共产党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