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2 08:28:5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3表里的生物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课堂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梳理情节,解读文本,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把握文意。
2.品味语言和心理描写,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3.领会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文中有关人物描写的句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3)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质疑导入
人们常说,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课文中的“我”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以儿童的思维去认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好奇又善于思考的儿童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就跟随冯至的笔触,来学习他的《表里的生物》。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一)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表里的生物是什么?
表里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同学们,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读一读这篇妙趣横生的文章吧!
二、初读感知,梳理情节
(一)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圈点勾画文章的生字词,然后说一说:
“父亲的表”是什么样子的?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默读要求同学们做到:不动唇,不指读,忌回视;眼扫视,心专一,脑直映;抓重点,
记大意,善梳理。
叙述情节要条理清楚。(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二)组织反馈:
①交流自己积累的生字新词或有疑问的字词。
教师重点强调:螫 小蝎子 单调 蝈蝈儿 柔和
②梳理文章内容:
预设: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后来父亲打开了他的表,“我”证实了我的猜测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意思对即可)
(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通过读课文,我们揭开了表的神秘面纱,但是小时候父亲的表却令“我”充满了新鲜的好奇和无限的遐想,“我”的心情随着这只表起起落落,我们也仿佛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回到了那段美好的童年。
三、品读探究,对话文本
(一)父亲的命令非但没有阻止我,反而使我的“好奇”疯狂地滋长,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我”心理变化的语句和“我”与父亲的对话,细细地品一品,有情有味地演一演,或者就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一谈。
(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看看和别人圈点勾画的地方是否一致,在组内分享探究所得,解决疑难问题。
(三)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对文章的结构、语言、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和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老师点拨、归纳。
预设一:品妙点
1.我那时……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心理描写,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
2.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
孩子动。
心理描写。这个推断在“我”看来是顺理成章的。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我”有着强
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是那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真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
3.他这么一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
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
心理描写。父亲的阻止不仅没有让“我”打消念头,反而觉得更加“神秘”。对表的好
奇也与日俱增。可以看出“我”是个好奇心极强的孩子。
4.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
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心理描写。表现“我”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5.一天,我对父亲说: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运用语言描写,刻画出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精神。
预设二:文章的写法
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把人物的心情刻画地一波三折,把人物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也推动了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作用可谓是功德无量!
预设三:文章的结构
这篇课文中反反复复地提到了“蝉”“小蝎子”等动物的叫声,它们不仅在开头和结尾出现,也在文中出现了许多次,这种手法叫前后照应。
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求证——得出结论”理清课文的顺序,秩序井然,层次分明。
预设四:人物形象
小时候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指导学生找到以上描写所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上下文、结合全篇,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教师及时发现闪光点、精彩处,并给予点拨、归纳。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写法、语言、主题多角度多元化解读。
四、质疑探究,拓展延伸
(一)假如作者和他的父亲,今天来到我们的课堂,请你提出你最想问的一个问题,来进行采访。
(二)引导学生就本课不明白的问题,来质疑探究,在此环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预设:
父亲是一位合格的父亲吗?您有什么话对儿子说?
你是如何理解父亲那样做的原因的?
儿子有没有想办法让父亲理解自己呢?
您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
(三)推荐阅读《彩色的鸟》《猫眼儿》以及冯至其他的作品。
教师赠言: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附: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