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2 08:29: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4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材分析】
本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科学史上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样的体裁,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所以对本课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形式。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写法。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作者和作品)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2)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说明自己观点的?
(3)三个具体事例之间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你们能说一说自己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
预设:
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然后师明确补充。
多媒体展示:
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还著有《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等传记。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二)让我们带着问号来学习课文。
请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都能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吗?
1.读词。
多媒体展示:
诞生、玫瑰、漩涡、敏锐、洗澡、花圃、逆时针、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司空见惯、无独有偶、百思不得其解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小游戏:教师说词义,学生猜教师描述的是哪个词。
多媒体展示:
猜猜游戏
1、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司空见惯
2、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追根求源
3.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而不舍
4、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
无独有偶
5、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他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见微知著
(四)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地说一说,作者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
多媒体展示: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小结:要学会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来概括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细读课文,探究规律
(一)再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做旁批。
想一想:三个事例之间在内容和写作方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看看和别人旁批的是否一致,在提炼观点方面有什么不同。
(三)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回答三个事例之间的相同点,针对学生回答简单、单一的问题老师适时引导、点拨、归纳。
预设:
1.
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2.
三个事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3.
三个事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
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5.三个事例中的主人公都是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问题的有心人。
6.三个事例中的主人公都是经过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
7.三个事例都将问题的发现写得详细,经过写得简单。
8.三个事例都是将“?”变成了“!”。
……
小结:正是因为在偶然的发现之后产生了一连串的问题,再经过科学家们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才会有最后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作者所赞同的观点。
四、语言品析,发现根源
(一)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科学家们正是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追根求源,最终找到了真理。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寻找三个事例之间类似的词语,看看有哪些相同之处?
多媒体展示: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2.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3.这位医生想,眼珠的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预设:
学生通过对“敏锐”“紧紧”“反复的试验和研究”“一连串的问题”“许多试验”“一连串的疑问”“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语的理解,品味语言的生动严谨。
(二)思考:科学研究需要怎样的研究精神,结合文中语句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结合文章,自由讨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多媒体展示:
1、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问题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3、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预设:
1.“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涵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2.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首尾呼应。
3.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五、领悟课文,质疑探究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只有不断发问,“打破砂锅问到底”才会将“?”变成“!”,那么在本课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问号呢?
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根据情况适时点拨,并可出示小疑问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多媒体展示:
“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六、联系所学,拓展延伸
(一)在浩瀚的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预设:
在科学史上,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见水开后壶盖会跳动,后来发明了蒸汽机。
(二)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学生展示,交流发言。
谈谈收获,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达成学习目标,
教师小结: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只要大家能够做到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说不定,哪一天你也会成为令人崇拜的科学家呢!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附: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
问题?
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