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第六单元的一首教读诗歌,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为了更好地突出鲁迅的形象,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几组形象、几个场景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通过感知、体情、悟理、明法、拓展等教学过程,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悟作者感情。
2.品味赏析诗歌语言,感受鲁迅精神。
3.吟哦探究写作特色,领会深刻哲理。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鲁迅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第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2)诗文中的两种人有怎样不同的的表现?两种不同的表现对应怎样不同的结局?
(3)本文可分为几部分?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1.导语: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句英文名言:“To?be?or?not?is?a?question!”?大家试着翻译成中文,看看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结:如果按照英语单词的字面意思来讲,这句话的意思是:是或者不是是一个问题!,不过它真正的含义是:“活着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言词虽短,却引发出世人深深的思索:“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今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这个关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问题。先来读读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板书课题)
2.走进作者:(见课件)
(
臧克家(1905.10—2004.2),
现代著名诗人,
山东诸城人。
193O年考入青岛大学,得到闻一多先生直接帮助和鼓励,更热衷于新诗创作,和陈梦家同为闻一多先生培养出来的诗人,被人称为“闻门二家”。
193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后出版有诗集《罪恶的黑手》、《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他的早期诗作《老马》《老哥哥》》春鸟》,解放初的诗作《有的人》,都是脸炙人口的名篇。
)
3.了解鲁迅:(见课件)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等
)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驱力。设计此导语,意在引出对本诗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
(一)自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
(二)听读:播放朗诵音频,要求同学们听读的同时,划节奏,标重音,明语气,悟情感。
(课件出示)
(
要求:
用
“
/
”
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
“
.
”
标出重音。
⑵
注意语速、语气、语调、感情
。
)
(三)范读:师有感情地范读第二诗节。
(课件出示)
(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狂妄,轻浮)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庄重,崇敬)
提示:“--”-表示拖音,
“↗”表示曲折升调,“↘”表示降调
)
(四)练读:请同学们和小组同学配合,进行自由朗读练习,根据提示体验朗读的效果。
(五)齐读:全班同学齐读全诗。
(课件出示)
(
朗读要注意的三个环节:
1.停顿--按意义或音节划分。
2.重音--要强调的重点词语。
3.感情--按诗歌的内容确定感情基调。
)
(六)思考:
1.
诗中的八个“有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请同学们讨论回答。
预设:可分为两种人:欺压人民的人和像鲁迅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
2.本文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预设:对比。
3.
全诗七个小节,有些小节之间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预设:前后照应,5、6、7节分别照应2、3、4节。(生可能答不好,这个难度大)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充溢着饱满深沉激情的哲理诗,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本环节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诵,旨在引导学生读出诗味,读出情感,读出诗味,品出内涵。
三、品读体“情”:
(一)第一节诗中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朗读时怎样处理两
个“活”与“死”的轻重音?为什么?请同学们认真品读相关诗节,讨论交流。
预设: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
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第一个“活”轻读,第一个“死”重读,以表示对敌人的轻蔑和不齿。
第二个“死”轻读,第二个“活”重读,以表示对烈士的敬仰和爱戴。
点拨:死生乃是自然规律,是无法逃避。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却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小结:作者自己曾说过:“诗,要有警句,如果把诗中的每一个文字比作砖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郭小川也曾指出:诗“要有意味深长的,引人深思的警句”,本诗第一诗节,即堪称诗篇的“梁柱”,是全诗的总纲,这“梁柱”这“总纲”是诗人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结晶,使人惊醒,引人深思。
(二)诗人笔下的这两种人各有怎样的表现和结局?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刻画有的人的表
现的?作者对他们是怎样的感情?
请同桌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回答第一问;小组讨论
交流,回答第二问;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结合写作背景回答第三问。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写作背景)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诗。
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
(对比试读范例:男同学读第三小节,女同学读第四小节,要读出人民的爱和人民的恨。)
(
(男生):有
的人
/
把名字刻入石头,(
鄙夷地
)想“不朽”;
有的人
/
情愿作野草,
(
激昂地
)等着地下的火烧。
(女生):
有的人
/
(
气愤地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
(
赞扬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
预设:表现:“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他活着为了多
数人更好地活”。
结局:“把他摔垮”,“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
“永远记住他”,“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三个方面:对人民的态度、对荣誉的追求、生活的目的。
感情:憎恨;崇敬。
(三)学生自由诵读并思考: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点拨: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第二部分(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设计意图】本诗有着浓厚的感彩,对反动统治者的恨,对鲁迅、对革命者的爱,无不洋溢在字里行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情感就会慢慢显露出来。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受到感染,渐入佳境,品位诗意,领悟主旨。最终达到了以读代讲的效果。
四、悟“理”明“法”:
(一)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
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后面紧紧围绕人应该怎样活,怎样对待死来展开,把问题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高度。这首诗就是在生与死、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这些人生观的种种具体表现的激烈交锋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有的人虽死犹生,有的人虽生犹死,这种生与死的转化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者永生,压迫人民者速朽。
(二)本文的对比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妙处?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预设:①生死价值的对比。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吟哦探究,渐入佳境,品出哲理,领会诗歌的深刻内涵;积极思维,深入理解,探究手法。
五、升华延伸:
引思: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师生合作读改写后的诗,加
以体会。
预设: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不但对全诗内容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示,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1.
师生合读,感悟鲁迅精神:
(
师:
鲁迅死了
生:
他还活着。
师: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生:
给人民作牛马的,
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生: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生: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师: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生: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生: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
2.探讨探究,体会诗歌意义:
“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你知道都有谁呢?你认为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简单交流,自由回答:岳飞、雷锋、周恩来、王二小、李素丽、孔繁森……
3.教师赠言,点燃学生思想: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
“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
‘
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
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
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保尔
·
科察金(选自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设计意图】诗歌思想内涵深邃而丰富,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哦的基础上,通过替换法——将“有的人”具体替换为某一种人,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起到了以诗人的感情感染学生的感情,以诗人的思想点燃学生的思想的作用。
附:板书设计
有的人
臧克家
活着
死了
(
对比
)
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造福人类
欺压人民
流芳千古
遗臭万年
【说明:板书最后用简笔勾勒成一个大写的“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