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认识折线统计图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认识折线统计图 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4-22 08:1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回答简单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能初步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引入阶段
引出统计表。
师:从统计表上你能看到哪些信息?
生:………
[让学生自己观察,从统计表中得到知识,为下面的内容做准备]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清晰的表示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生:条形统计图。
师生对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
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是什么?能够看出哪些信息?怎么看出来的?
[从条形统计中,复习已学知识,对条形统计图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并为下面要学的条形统计图埋下伏笔]
找一找,条形统计图有哪些不足?
生反馈,教师总结。
[从这里,学生初步体会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缺点,并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性]
2、师:用什么方法可以更精细、更准确的看出气温变化? 生反馈。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探究阶段
1、出示折线统计图
想想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是什么?
[生分析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和条形统计图相同,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2.结合以下问题自学折线统计图。
思考:(1)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2)纵轴上的一小格表示多少度?
(3)2000年3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是多少度?
(4)那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
(5)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6)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要求:在书上可以做些小记录。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分别反馈。教师引导。
[这里,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讨论,先得到一些知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交流后,教师引导怎样去找温度和月份,此时,学生对学习的新知识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3.看下面的内容。
要求:看懂之后用书上的语言来描述(5)、(6)两题。
学生分别反馈。
[用书上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前面学得的新知识,即对知识加强巩固,又让学生对数学语言有所加强。在这个环节要注意学生完整表达的能力。]
4. 从全年的变化情况来看,哪些月份平均温度在上升?
哪些月份平均温度在下降?相同?
生反馈,教师点评。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注意整体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能力,眼光放的大一些。]
5. 小结: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变化的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通过总结,使学生加强对已学知识的巩固。]
三、巩固阶段
1.出示:上海某日气温变化情况
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省略)
生分别反馈,教师引导。
小结: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数量的变化的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来分析,交流,在反馈中巩固已学知识,教师要逐步引导,分析,总结。]
2.出示残缺折线统计图:上学期某个同学单元测验成绩(没有横轴和纵轴)
先观察折线统计图,缺少了什么?
怎样补充完整?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那从这个残缺的折线统计图里,你能看出什么信息?
小组交流一下,然后全班反馈。教师点评。
[这个环节,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学生先把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加强对折线统计图结构的认识,然后对残缺的折线统计图分析,使他们知道,不完整的统计图也能够分析到一定的信息。]
3.想一想: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反馈,教师补充完整。
相同点:结构都相同
不同点:
条形统计图:适合统计不同项目的数量
折线统计图:统计同一事物的变化情况
[对本节课的知识加以总结,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引导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分别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教师引导,分别对本节课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