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一、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
二、授课教师: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习的主要概念和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以及单位间的进率有较为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想象能力、讨论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丰富对现实形体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知识的自我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并积极与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内容分析:
“数学知识的认知体系是在单一知识点的掌握和建立相互联系中逐步完善的,是在不断积累和综合应用中逐步形成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在前面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这一单元主要分成四块,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表面积、体积及体积单位和容积。这部分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知识进行全面系统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3个方面,以及各方面的知识要点的有序呈现,来构建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学生联系生活事例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源于实践的道理,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休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网络,重视解决问题策的学习,复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概念、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是为今后学习圆柱体、圆锥体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学情分析: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大部分同学已经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基本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但,因为知识点比较多,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后,部分同学对知识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容易出现混淆,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强。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本单元所学的主要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形成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七、教学资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表格、牛奶盒、练习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形式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老师在屏幕上出示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图片
师:你们会想到什么?
师:确实它能让我们想到最近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学生回答老师提的问题:我们会想到长方体、正方体……。 老师评 把生活情境引入到课堂中,巧妙自然地启发学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学习理念,同时,绚丽的水立方等数学元素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老师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1)谁来说说,我们都学过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2)应该从哪几方面来整理呢?教师随着学生发言进行板书(板书: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
(3)它们的特征又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描述呢?(板书: 面、棱、顶点)
(4)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可以把这些知识很清楚很有条理的展示出来,你们认为用什么形式比较好呢?(画表格)
2布置学习任务:
(1)一边回忆一边整理,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完整,看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全面、具体的整理出来。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是怎样整理的?(小组代表展示汇报)其他小组有什么补充?学生评价
(2)哪个小组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一部分的成果和大家共同分享?针对这表格整理的内容,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的吗?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长、宽、高)长方体最多只有4条是相等吗?长方体的面最多有几个面是相等的? 回答老师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表格(一)表格(二)
3、分小组轮流汇报一部分知识,其他小组穿插交流。
小组评、学生互评 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能有条理的独立整理和复习所学的知识,具有良好的整理复习的能力和习惯,在小组交流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总结与反思,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取长补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能力。
三、 理解应用、走进生活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大家已经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做几个练习题检查一下。
1、仔细推敲,认真辨析
(1) 一个木箱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
(2)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体积扩大6倍。( )
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老师家里有个鱼缸长6分米,宽3分米,高4分米,水深3分米。(出示课件)
2、你能结合本单元整理的概念,说一说下列问题实际要求什么?
(1)做这个鱼缸要用多长的角钢?(棱长总和)
(2)做这个鱼缸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表面积)
(3)做这个鱼缸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侧面积)
(4)这个鱼缸占多大的空间?(体积)
(5)这个鱼缸装了多少水?(容积)
(6)这个鱼缸能装多少水?
师:这些问题你能够解决吗?(只列式不计算)教师巡视。
师:如果老师往里面放一些鹅卵石后,水面上升了2.5厘米,那么鹅卵石的体积是我们来总结一下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鹅卵石的体积)
师:在这样一个普通的鱼缸里,就有很多用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所以说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牛奶盒问题。
(1)老师也在牛奶盒中找到一个很有趣的数学问题。把两个牛奶拼在一起,可以怎样拼?怎么拼最省包装材料?(小组讨论合作拼一拼、算一算)教师巡视。
(2)你发现了什么?(减少的面积最大,所以最省材料;把最大的面拼在一起,减少的面积最大)
(3)四盒牛奶怎样拼最省包装材料?
师:这一种实际上大大小小重叠了几个面?
小结:牛奶的包装就是采用这种拼的方法。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学习经验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去尝试去实践。
回答老师启发性的问题并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在小组内交流检查。
3.学生展示汇报
4.学生以小老师的形式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回答。
5.小组讨论合作拼一拼、算一算)
6.学生展示拼法,归纳总结。
同学互评、老师评 练习题的设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本单元知识的重点、易错点进行复习,具有知识沟通和思维发展的潜力,通过设计牛奶包装盒这样的生活拓展练习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有效应用与迁移,这种练习设计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四、盘点收获,深化认识 1.师:复习完这个知识后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依据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 学生自评、老师评 一节课复习完后,让学生谈谈收获与遗憾,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