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一、给括号前一个字注音。
(1)弃甲曳( )兵
(2)涂( )有饿殍 ( )
(3) 鸡豚( )狗彘( )之畜( )
(4) 数( )罟( )不入洿( )池
(5) 无( )失其时
(6) 谨庠( )序之教
(7)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悌( )之义
yè
tú,通“途” piǎo
tún zhì xù
Cù gǔ wū
wú,通“毋”
xiáng
bān,通“斑”
tì
时代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战伐侵功不可胜数”。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仅大规模的战争即达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卒40万,所到之处,杀人盈城,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杀害战俘的行为。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两人的私怨,使两国人民深受战火之苦。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面对这样的局面,圣人之心在滴血。在那个强者争霸,弱者受苦,生灵涂炭的年代里,孟子心痛得四处奔走呼唤,他在列国间疲惫地奔波,马不停蹄从一个国家奔向另一个国家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他想用他的仁政,开明政治,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本文就是记录了他不远千里来进谏梁惠王的情况。
二、通假字:找出各项中所通假的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失其时;王无罪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无”通“毋”
“颁”通“斑”
“涂”通“途”
三、词类活用:
找出活用字并解释用法和意义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然而不王者
5、王无罪岁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名词活用动词
鼓
树
衣
王
罪
丧
谨庠序之教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形容词活用动词
动词作名词
死
生
谨
四、古今异义:写出红色字的古今义
1、河内凶
2、请以战喻
3、弃甲曳兵而走
4、然而不王者
黄河/河流 荒年/凶恶,不吉利
请允许我/礼貌用语,让对方……
跑/行走
这样却/连词,表转折
五、特殊句式:
写出下列各项各属何句式。
1、是亦走也。
2、王道之始也。
3、非我也,岁也。
4、非我也,兵也。
5、未之有也。
判断句
宾语前置
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8、树之以桑
9、申之以孝悌之义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
六、写出下各项“以”字用法和意义
申之以孝悌之义
斧斤以时入山林
以五十步笑百步
王好战,请以战喻
介词,把
介词,按照
介词,凭借
介词,用
问题探讨
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
把这七个方面按书上提示分成两层,会
分在哪里?最后一层又可分为几小层?
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
保护鱼类
按时砍伐
鼓励养蚕
繁兴六畜
生产粮食
兴办教育
(农)
(渔)
(林)
(纺)
(牧)
(农)
不可胜食
不可胜用
王道
之始
王道
之成
教民
保民
思考:最后一层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本体)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喻体)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孟子在最后一层旨在说明什么?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孔子“仁”的主张,提出了“仁政”说,我们刚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仁政思想。但对这位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大儒,《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却颇有微词,请看他写的这首诗; 齐乞何能有妾妻, 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他对孟子所举事例提出了质疑,那么孟子所举事例是否果如黄药师所言不合情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来看看黄药师的批评是否有道理。
第二则学习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字音
处( )室 餍( )
瞷( ) 施( )从
墦( ) 讪( )
ch yán
jiàn yí
fán shàn
读ch 作动词义;读chù作名
词义,如“处所”“到处”等。
1、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 食者,则尽富贵也。 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
2、蚤起 施从良人之所之;卒之东郭墦间;
1、良人:丈夫; 餍:吃饱; 反:同“返”;所与饮食者:在一起吃喝的; 富贵:有钱有地位的人;显者:有名望有地的人;瞷:窥视; 之:往,到…去;
2、蚤:同“早”; 施:同“迤”,斜行; 卒:最终。
重点字词
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3、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讪 相泣相
施施从外来。
4、骄其妻妾; 其妻妾不羞也;
2、其:大概;为:判断句标志,是;
餍足之道:吃饱喝足的办法。
3、仰望:指望、依靠; 讪:讥笑怨骂
相泣:面对面哭;施施:喜悦自得的样子。
4、骄:轻视、傲慢; 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1)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之知也。 (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余之人不余欺也 ④大王来何操 ⑤夫晋,何厌之有
问题探究:
文中“良人”的“餍足之道”是什么?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之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顾而之他”
指责社会上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连他们自己的妻妾对此都感到无地自容。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辩“齐乞何能有妾妻?”
学生先按个人的理解谈看法,教师最后总结: 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未必合理。如果从理上分析,这个问题是荒谬的。但从突出主题和情节安排看,妻妾二人的互讪互助,表达效果要比一个女人自怨自艾更突出。
第三则学习
重点字词
1、 什一
2、今兹未能
3、请轻之
4、今有人日攘
其邻之者
5、斯速已矣
十分之一
今年
形容词作动词,减轻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攘:窃取
斯:则;已:停止
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显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
本则内容
是什么?
第四则学习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 “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 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重点字词梳理
①出,语人曰
②卒然问曰
③天下恶乎定
④定于一
⑤孰能与之
⑥浡然兴之
⑦今夫天下之人牧
⑧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⑨由水之就下
告诉
通“猝”,突然
何、哪里
数词作动词:统一;
yú同“欤;yù参与;余义为yǔ如作介词、动词
然:形容词后; 之:动后助词,无义
夫:读“fú”,那;人牧:人君
期待
由:通“犹”; 就:流向
文中用了怎样的寓言故事?
禾苗:
百姓:
遇暴政而痛苦
遇仁政而归之
百姓归附
大水流向低处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本则内容
是什么?
通观全文四则:
孟子说理的方法主要是什么?
“寓言和比喻”
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通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故事”是“宾”,“寓意”是“主”,
如何理解全文四则中的“宾”与“主”?
写法
探究
“寓言”和“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使抽象的变为具体;
使深奥的变为浅显;
比直接说理更美妙、更诱人。
此外,孟子在结构故事、刻画人物、
叙述细节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
※ 总结: 孟子设喻的特点
A、取材于熟悉的,喜欢的,具体的事物。“禾苗雨露”一喻中,孟子以禾苗比喻老百姓,以雨露比喻君恩,生动地表明君恩对老百姓的重要性,以及实行仁政的好处。“水之就下”一喻更是表明实行仁政,老百姓就自然而然归附。
B、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孟子论辩善于运用比喻。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来说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用“缘木求鱼”来指出齐宣王企图以武力称霸天下是多么的可笑。
探讨: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当时在历史和现实中有什么意义。
提示:在那个诸侯争霸的年代,孟子的主张不会成功。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排斥战争。孟子似乎是个理想主义者,认为哪个君主“明”,民自然就会归附他,天下自然就会归他所有。这一点上,他未免过低的估计了战争的作用,又过于乐观的估计了仁政的力量。兼并天下本来就是一项残酷的政治斗争,必然要付出血的代价。争霸,是国力、智谋、武力的综合较量,乖乖在家等着,有谁会拱手送上土地?
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原因。可以说,不是孟子的失败,而是历史的失败,是历史的悲哀。正因为历史没有选择孟子,所以战国才会如此硝烟弥漫,人民才会困顿不堪。历史没有选择孟子,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孟子。//在当今的社会,当美国人以暴易暴,无法从伊拉克脱身时,当朝鲜用发展核武器威胁美国陷入战争的阴影之中时,当日本的军国主义开始抬头时,我们需要孟子和孟子的仁政思想。
战争,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胜者为王败者寇,不存在孟子所希望的那种和平的方式。毛主席有句话极有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秦始皇以铁骑长矛完成了霸业,宣告了孟子的仁政某种意义上的失败。//但千百年来,孟子的思想一直被推崇备至。以民为本,以仁治国,一直为统治者所重视,而且将来这人性的光辉将会继续闪耀下去。尽管孟子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历史趋势不相吻合,但孟子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却是值得称道的。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里,在那个强权的社会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没有王道与仁政的立足之处的。孟子,和他的“仁政”思想就诞生在这样一个不属于他的社会里。
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说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在与梁襄王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