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学考(合格性考试)-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广东)(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高中历史学考(合格性考试)-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广东)(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2 23:15:32

文档简介

合格演练测评(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正确率: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
A.种植水稻   
B.会使用火
C.烧制彩陶
D.铸造青铜器
答案:B 
2.考古挖掘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使用天然火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答案:C 
3.秦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秦国能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
A.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B.秦国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秦国军事力量强大,进行兼并战争
D.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答案:B 
4.《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
答案:C 
5.“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推行县制
B.奖励军功
C.奖励耕织
D.编制户口
答案:B 
6.我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很多繁荣景象,其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A 
7.“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治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
A.郡国并行制
B.师法黄老
C.设置刺史
D.颁布“推恩令”
答案:A 
8.《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  )
A.元谋人
B.炎帝黄帝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
答案:B 
9.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  )
A.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B.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
C.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
D.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答案:D 
10.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丝织品,请判断新疆地区使用中原丝织品,最早可能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B 
11.学校德育宣传栏中写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依据所学推测这句话出自(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答案:B 
12.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答案:D 
13.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祀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  )
A.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
B.加强法、儒两家思想的融合
C.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
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
答案:D 
1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15.西洋人论述中国史的著作通常自商朝开篇,主要是因为商朝(  )
A.青铜工艺极为发达
B.考古资料极其丰富
C.有完整的国家机构
D.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答案:D 
16.史载:从公元105年到公元146年,东汉社会基本安定,但人口却从5
300万减至4
700万。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
B.豪强隐匿
C.疆域变更
D.匈奴侵掠
答案:B 
17.《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服制
答案:B 
18.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班固称它“留意于仁义”,韩愈说它“合乎人与义”。该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A 
19.《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  )
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B.反对实施郡县制
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D.得到了广泛响应
答案:D 
20.据《史记·周本纪》所载,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由此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
(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三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的地方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秦汉地方制度建设的认识。
答案:(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
措施:推行郡国并行制。
(2)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君主统治。
(3)秦朝:吸取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教训,对待诸子功臣以赏赐代替分封。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西汉: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同姓子弟,希望巩固西汉统治。但最后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PAGE(共87张PPT)
考点扫描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2.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3.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知识导图
中华文明的起
原始人群与氏族公社
源与早期国家
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
中华文明的
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
起源与奠基
从中华
春秋战国时期
封建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文明起
源到秦
孔子、老子与百家争鸣
汉统
多民族
秦灭六国,完成统
封建国
家的建
统一多民族封建
创新制度,影响深远
立和巩固
国家的初步建立
秦朝暴政,短期而亡
中华文明的形
成与初步发展
汉初“无为而治”“文景之治”
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
东汉“光武中兴”及两汉的衰亡
知识梳理
ZHISHI
SHI
研析
DIANTI
YANX
过关小测
GUOGUAN
XIAOCE
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
法家上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内法
儒家口“仁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道家}“无为
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
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皇帝
御史7牵制
大夫
丞相接太尉

统率制虚设
诸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