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三年级科学下册 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三年级科学下册 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4-22 09:56:37

文档简介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
课题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课时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
1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观察蚕卵为例,让学生对生命的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知识的迁移,为下一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做铺垫。同时本课也是本单元整个养蚕活动的开始,为迎接蚕宝宝的到来做好长期观察活动的必要准备。本课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聚焦环节通过问题“你养过蚕吗?说说你知道的蚕的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对蚕生长的前概念以及对动物出生、成长、繁殖、死亡过程等生命活动的认知。“蚕卵是怎么样的?”揭示本课主题是通过观察蚕卵了解一个生命的开始,同时通过“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激发学生对观察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引发学生思考观察记录蚕生命活动的方法与形式,并产生可通过观察动物的生命活动来认识动物一生的意识。探索环节主要分为三个主要活动,一是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认识蚕卵;二是为蚕宝宝建一个“家”,为蚕卵孵化出小蚕及小蚕的健康成长做好准备;三是制定观察计划,指导后续的观察记录活动有效进行。后两个活动是本单元后续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研讨环节“蚕卵是怎么样的?”贯穿整个蚕卵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建构对蚕卵的认识。问题“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指向的是生命与环境的关系,是让学生思考蚕卵孵化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最后通过“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做?”问题的研讨,基于对前两个活动的认识,促进学生对蚕一生生长变化后续研究进行观察与记录。拓展环节主要强调学生需每天坚持观察蚕卵的变化,并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下来。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观察记录表。【学情分析】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对蜗牛、金鱼等动物有了初步的观察和了解,平时也在饲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他们对动物的饲养和观察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但这种饲养和观察是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的。部分学生对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具体蚕的一生是如何变化的,如何饲养蚕,他们也是不清楚的。同时,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制定观察计划的能力,尤其欠缺长期类似“蚕的一生”的观察计划能力。所以,让学生长期进行观察记录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目标与重难点
【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孕育着新生命。2.知道小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科学探究目标1.用画图、文字的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2.通过收集资料或访谈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3.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4.观察蚕卵孵化小蚕的过程,并按照计划做好记录。科学态度目标1.对养蚕活动、观察蚕卵及蚕卵的变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小蚕。3.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难点:指导学生制定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和进行长期观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或莴笋叶)、介绍养蚕方法的资料、观察计划表、PPT等。学生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和养蚕用的小盒。
预设流程
一、新课聚焦(1)展示蚕宝宝的课件,提问:它是谁?预设:蚕宝宝师:你了解的蚕宝宝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白色、吃桑叶、很小、会吐丝……师:你养过蚕吗?关于养蚕你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设计理念】:通过提问的形式导入本单元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探索新课探索一(1)提问:你观察过蚕卵吗?你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和工具观察的?观察的时候遇到过什么困难吗?预设:用眼睛看,蚕卵太小,不太看得清。PPT出示放大镜和尺子的图片,提问:如果给你这些工具,能帮助你解决困难吗?你准备怎么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呢?播放课件,出示观察蚕一生变化的步骤和方法:制定观察计划准备观察器材每天记录蚕的变化(4)师生交流后,小组观察蚕卵并将蚕卵的特点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上。(5)师生交流小结蚕卵的主要特征:颜色为紫黑色或灰绿色、形状为椭圆形、很小(大小长约1毫米,宽约1毫米,厚度约0.5毫米),用放大镜可观察到蚕卵中心是凹下去的。(6)播放观察蚕卵的视频,对蚕卵的特点进行补充。【设计理念】:通过观察实验,了解蚕卵的大小、形状以及颜色等特征。2.探索二(1)PPT出示并提问:蚕卵是怎样变成蚕宝宝的?展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孵化的概念: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为了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我们应该为它准备些什么,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蚕宝宝健康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学生交流,回答。PPT出示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师: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小结: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湿度、温度,还需要食物和安全、卫生的场所。播放视频,了解孵化和蚁蚕。【设计理念】:通过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同学们在建造家的过程中,能了解到蚕宝宝生活所需的条件。。探索三养蚕是一件漫长的事,在此期间我们应该怎么做?预设:制定计划阅读书本的观察计划,设计自己的观察计划。(3)出示观察计划表(提前准备),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完善记录表。
【设计理念】:启发学生思考长期观察和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三.拓展高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设计理念】:高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本的练习
板书设计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颜色:淡黄色→紫黑色蚕卵
大小:小米粒大小
形状:中间凹陷的圆饼状蚕宝宝“家”的环境特点:干净、通风、适宜温度、无害虫、食物晾干水分
教学反思
蚕的一生观察计划
饲养时间:

月——


饲养地点:教室
食物:桑叶
观察记录方法:
观察记录内容:
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
日期
体长(毫米)
它的样子(画图记录)
生长需要
其他发现(共15张PPT)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聚焦:它是谁?它从哪里来?

蚕卵
蚕是白色的
蚕吃桑叶
蚕会吐丝
蚕会变成蛹
蚕会变成蛾
……
说说你知道的蚕的情况
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1.制订观察计划
2.准备观察器材
蚕卵的大小
(长、宽、厚)
蚕卵的颜色、形状
3.在每天的观察中要把蚕的各项变化记录下来
探究一:观察蚕卵
观察准备:蚕卵、尺子、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
观察方法:先用眼睛观察蚕卵的大小、颜色、形状,再借助放大镜、尺子等工具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观察记录:
1.画一画你们看到的蚕卵
2.用文字描述你们看到的蚕卵
大小:
形状:
颜色:
其他:
探究一:蚕卵的基本特征
大小
像小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
形状
扁圆形(中间略微凹陷)
颜色
刚产下的卵呈现淡黄色
即将孵化的卵呈现紫黑色
探究二:为蚕宝宝造一个“家”
蚕卵是怎么样变成蚕宝宝的?
孵化:
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
孵化
你知道蚕宝宝成长需要什么条件吗?试着说说看
探究二:为蚕宝宝造一个“家”
1.要在为蚕宝宝准备的纸盒上扎一些孔,并把纸盒放在通风的环境中。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2.蚕宝宝不喝水,我们给他们准备的食物要先洗净后控干水分。
3.适宜蚕宝宝生长的温度是20℃-25℃,并要确保它们的安全,不能与蚂蚁、蟑螂等动物接触。
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湿度、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还需要充足食物、空气和安全、卫生的场所。
蚕宝宝的食物
(1)小蚕爱吃桑叶(也可以吃莴苣叶、莴笋叶
,但不要混合吃。),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探究三:制定蚕的一生观察计划
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研讨一: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经过1~2天变成淡红色或者浅褐色,再经过3~4天变成灰绿色或者紫黑色。
蚕卵的孵化注意保持温度在25℃左右,保持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湿度。
研讨二: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做?
蚕的一生经历蚕卵--幼虫--蚕蛹--蚕蛾四个阶段,我们应注意观察不同阶段的蚕大小、外形、颜色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蚕的特征用文字或者画图等多种方法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