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语文组 王丽
已学内容回顾
此章之前已经学习过: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主线是什么?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宰相制度的废除过程
三司互不统属,
听命于中央六部
行中书省
布政司:行政权
都指挥司:军政权
按察司:监察权
废除
(1)、地方上:
1376年
(2)、中央:
中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废除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
1380年
3、结果
皇帝
地方三司
中央六部
听命于
听命于
宰相制度的废除,加强了中央集权,
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资料回放
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二、内阁的出现(重点)
1、背景:
废除丞相后,决策皆出于皇帝,皇帝力不从心。
2、过程:
(1)、明太祖时: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无决策权。
(2)、明成祖时:选翰林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内阁,开始参与决策。
(3)、明宣宗时: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区别层次 丞相 内阁
与皇帝的关系 辅佐皇帝,制约皇权 听命于皇帝
与其他官员的关系 统领百官与其他官员 无统辖关系
行政权力上 分掌行政,参与决策 听命于皇帝
职权来源上 国家制度规定赋予的 源于皇帝对内阁的信任
地位性质上 朝中官员中地位最高者 皇帝的侍从咨询结构
内阁于宰相的区别
3、结果:
内阁权力日渐加强,但是也只是一个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权力大小由皇帝决定,而且皇帝还用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造成宦官专权异常严重,这也是加强君主专的弊端。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立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又内阁负责。但是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是,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设立过程:
(1)、康熙时期:在宫内设立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职,他们可以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雍正时期:在宫内设置军机处,挑选官吏作为军机大臣入职,他们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的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成文由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3、结果:
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军机处的设立也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知识运用
1.(2008天津文综,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2.(2007 山东文综,9)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