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3 07:4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镇赉一中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为9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准确涂写在答题卡上,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能答在试题上。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 封建王权的强化
B. 土地数量的减少
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上层建筑的变化
2.如果张三是商鞅变法法令颁布时秦国的平民,因外出经商而被逮捕,最有可能的后果是(  )
A. 证据不足,无罪释放
B. 执法者进行说教后释放
C. 因邻里说情而减刑
D. 因触及法令禁止的内容而被重罚
3.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 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 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 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 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4.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
B. 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
C. 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
D. 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5.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
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C.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D.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6.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
A. 改革涉及土地制度
B. 改革涉及赋税制度
C. 改革涉及军事制度
D. 改革触及上层建筑
7.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B. 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
C. 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
D. 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
8.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 公开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9.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 ③都城偏远 
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0.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
A. 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 鲜卑与汉族地主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 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
D. 落后的民族终将被强大的民族代替
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
A. 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 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12.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3.下列现象能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 )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
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
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
14.《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有许多精彩论断。如:“淝水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根据材料判断,该书作者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主要是(  )
A. 朝代更替 B. 经济政策
C. 民族矛盾 D. 中央集权
15.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促进民族交融
B. “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激化民族矛盾
C. “班赐冠服”——废除鲜卑文化
D. “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削弱国家对人民的控制
16.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
A. 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17.刘安世《元诚语录》载“得君(王安石)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己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这表明王安石(  )
A. 对上级趋炎附势
B. 意志坚强,性情执拗
C. 对下级刚愎自用
D. 能够容忍下级的诘难
18.对王安石均输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地配合
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
③增加了政府收入
④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
⑤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⑤
19.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0.《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  )
A. 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 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导致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 唐朝中期,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的藩镇割据局面
D.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21.“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  )
A. 市易法 B. 募役法 C. 均输法 D. 青苗法
22.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
A. 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23.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A. 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24.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之谓也。”这表明他认为(  )
A. 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态度
B. 最高统治者的才能决定国家命运
C. 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朝政兴衰的标准
D. 改革教育与选官制度是根本大计
25.6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表明(  )
A.德意志为教皇贡献了许多财物
B.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社会地位较低
C.德意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行疯狂的掠夺
26.马丁·路德主张人人都可以同上帝直接沟通。某班同学对这一观点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有以下几点认识,明显不正确的是(  )
A.路德的主张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B.路德的主张否定了教会的中介作用
C.路德的主张会导致思想的混乱
D.路德的主张肯定了人文主义的价值
27.导致下列左图向右图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宗教神学被驱逐出社会领域
C.天主教内部的腐败
D.罗马教会与欧洲世俗王权的矛盾斗争
28.随着欧洲宗教改革的进行,从16世纪20年代开始,天主教内部也进行了改革,他们清除内部积弊,强化“异端”裁判所等。天主教内部改革的实质是(  )
A.放松对教徒的管理
B.维护天主教会的统治
C.缓和西欧阶级矛盾
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29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30.哲学家罗素曾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追求心灵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  )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 “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材料三: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韩非子·内储说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4分)
(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4分)
(3)材料三中的“轻罪重罚”在当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评价这一主张?(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认为“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只有迁都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嵩极,定鼎河,庶南荡瓯吴,复礼万国”。他还说“今日之行, 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
材料二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评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今有学者也认为,孝文帝不顾国情、族情,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魏孝文帝迁都以后,父子相继在洛阳大兴土木,修筑洛阳的民夫“日有万计”,工程的耗费“日损千金”。国力耗费严重,人民负担沉重,贪污腐化加剧。
——蒋福亚《魏孝文帝迁都得失议》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孝文帝拓跋宏执意迁都的原因是什么?(5分)
(2)有学者认为迁都与北魏的覆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7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材料二 又熙宁雇役之法,三等人户,并出役钱,上户以家产高强,出钱无艺(没有限度),下户昔不充役,亦遣出钱。故此二等人户,不免咨怨(怨恨)。至于中等,昔既已自差役,今又出钱不多,雇法之行,最为其便。及元祐(宋哲宗年号)罢行雇法,上下二等,欣跃可知,唯是中等则反为害。……赋役所出,多在中等。
——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材料三 范纯仁(范仲淹之子)批评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
——《续通鉴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4分)
(2)材料二中不同民众对差役法与雇役法(免役法)有何不同反应?(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反对派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4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
选择:
1C 2D 3A 4C 5B 6D 7D 8A 9A 10A 11C 12D 13B 14B 15A 16A 17B
18B 19D 20D 21C 22B 23D 24A 25D 26C 27B 28B 29D 30A
31.【答案】
(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与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
利用严刑重法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气焰,树立了变法的权威。但是商鞅变法制订的刑法非常严苛,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极易引起人民不满,也给守旧势力以反对变法以借口。
32.【答案】(1)适应北魏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摆脱鲜卑族内部保守势力的束缚;移风易俗;推进封建化进程。
(2)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
举例:观点:我认为迁都不是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
说明:迁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但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的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迁都没有必然联系。(此答案为参考答案,论证充分合理即可)
【解析】第(1)问,原因可以放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大背景中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目的是适应北魏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封建化进程,摆脱鲜卑族内部保守势力的束缚;再结合材料一中“只有迁都洛阳,才能 ‘光宅中原’”“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的信息可概括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移风易俗。第(2)问,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注意史论结合即可,如果选择赞同,可依据材料二中“孝文帝不顾国情、族情,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国力耗费严重,人民负担沉重,贪污腐化加剧”等信息来论证;如果选择反对,可从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的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迁都没有必然联系来说明。
33.【答案】(1)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
(2)差役法:上户和下户感觉便利,中户不满。
雇役法(免役法):上户和下户不满,中等户感觉便利。
(3)舍弃义理;强调法令和王霸之道;追求利益;忽视仁政。
(4)政策的制定要经过论证和试验;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要形成共识,有社会舆论的支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