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古诗词鉴赏高频考点答题技巧(含高考真题典例)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古诗词鉴赏高频考点答题技巧(含高考真题典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2 14:1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鉴赏四大高频考点
考点一 品味诗歌的语言
一、品味关键词(炼字)
高频考点 特点及作用 示例

1.“诗眼” 揭示作者情感 【例】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愁”为诗眼,表达了诗人的乡愁。
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 【例】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好”为诗眼,既扣诗题“喜雨”的“喜”,又统领全诗

2.动词

动态之美 【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浪花的力度。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3.形容词(包括色彩词)
将抽象的景物具体化、形象化 【例】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空”字意思是白白地,将诗人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和惆怅表现出来,使主题更加鲜明
4.副词
能体现动作的情态和人物心理的变化,也能表现某种状态的程度 【例】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表现了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5.数量词 古诗中的数量词,多是虚指、泛指,实指的少,并且这些数量词常常采用夸张、对比和比拟等修辞手法 【例】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三千丈”运用夸张修辞,突出了作者忧愁之深。
6.叠词
具有强调作用,能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使感情更加绵密曲折,在形式上形成节奏感与韵律感,富有音乐美 【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七组十四个叠字,形象、细致而深入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痛剧创后的愁苦之情,为全词奠定了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设问方式及答题要点】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③某联或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④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
⑤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要点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子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赏析关键句(炼句)
【设问方式及答题要点】
高频考点 设问方式 答题思路/角度
1.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 ①某一句/一联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
②本诗某一句/一联为喜悦/悲伤之语,为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说“……”?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①简析句意;
②结合文意赏析;
③分析作用、主旨、情感。
2.对某个句子进行赏析
请结合全诗,对某一句/一联进行简要赏析。 ①结构上:关注位置(开头、中间、结尾);
②内容上: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抓住最突出的一点(语言、手法)简析;
③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比较哪一句更好(或哪个版本更好)
诗中“……”一句,有的版本写作“……”。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①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
②抓手法,分析内容(语言、表达)和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如是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如是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地抒发的情感。
③确定比较点,强调认可答案的优处。(也可以适当分析相比较句子的不足)
4.炼有特殊句式的语句
诗中“……”句式很有特点,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其妙处。
①明确诗句的句式特点→②分析句式特点(倒装、叠词、省略等)→③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效果。
三、赏析语言风格
【设问方式】
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答题提示】
这类题,不是揣摩个别字词和单个句子所运用的技巧,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思路】
从诗歌种类入手一般而言,诗庄,词媚,曲谐从作者入手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语言风格也不同。【例】李清照《如梦令》作为前期的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声声慢》作为后期词作,语言沉郁婉转从诗中的意象、意境、语言力度入手。
【答题模板】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列例证: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真题再现】
(2019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
(唐)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4.B 【解析】B项“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错误,诗句“田塍望如线”是“笔直如线”之意,而非“蜿蜒起伏”的意思。
15.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考点二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含意象、意境)。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含意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一)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例】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全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个意气风发、武艺不凡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二)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标题往往有极强的暗示性,如标题含有“怀古”,就暗示了一个抒发个人情感的作者形象和借古讽今、借古伤今等情感表达。注释往往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流露。
(3)抓描写(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4)析典故,分析形象分析诗歌中引用的典故或他人词句,理解作者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
二、鉴赏景物形象(含意象、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需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调”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三、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用的表达技巧。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是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
【分析思路】提炼缩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真题再现】
(2020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苦笋
(宋)陆游
藜藿①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C【解析】C项“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错误,联系尾联“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可知,作者是将苦笋作为人才,“约束儿童勿多取”是为了让像苦笋一样的人才经受风雨磨炼。
15.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考点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技巧来表现,因此,从表达技巧入手,思考作品所用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鉴赏诗词。
1.表现方法
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如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例】《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兴”的手法写相思之情,由鸟及人。
2.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对偶、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常用于古典诗词里。
【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大胆的夸张,把瀑布一泻千里,末势犹壮的气势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运用借代,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表达方式
写作中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常见于诗词中,鉴赏时须注意。
【例】陆游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用记叙的方式回顾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例】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前两联则用描写的表达方式,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写李凝居处周围的环境,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描写月下的幽静。
【例】元稹《菊花》后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则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作者爱菊的原因,从而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赞美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
【设问方式】
①诗歌中运用了哪些(种)修辞手法?/何种表达技巧?/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是什么?
②品鉴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写作特色或艺术特色)。
③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诗歌(或某个诗句)。
④诗歌的丰富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做简要分析。
⑤这首诗歌是怎样表现(抒发)情感的?
⑥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诗歌(或指定的诗句)。
⑦某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方面、选材剪裁方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作用、好处、意义)?
【答题思路】
角度 具体分析

内容、主旨、情感角度 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表达技巧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
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位置角度 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
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
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
【答题步骤】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或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②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由虚入实、虚实相生、欲抑先扬、先抑后扬、正面衬托、对比反衬、比兴、联想、想象、托物言志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③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双关、互文、叠字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④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起伏、悬念、衔接、照应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⑤材料取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繁简有致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真题再现】
(2019江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唐)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设问方式】
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联(句)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③关于本诗表达的内容(情感),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说理由。
【解题思路】
①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推断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春夜喜雨》——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悯农》——表达对农民的艰辛的同情。
②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③看序注。序或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感情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如从《水调歌头》的小序可知,此词系苏轼醉后抒怀之作,同时表达了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④品意象。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往往表达较为固定的情感,如“浮云”常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用于表现思乡之情;“杨柳”常被用来表现离别之情;“落花”多蕴含物是人非、伤春之感等。如《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诗,通过“残灯、风雨、寒窗”一系列凄凉的意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得知友人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凄苦。
⑤找诗眼。诗词中常有“诗眼”“词眼”或抒情、言志、阐理的字句,这些字句常常直接表现或含蓄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答题模板】
①抒发……的思想感情;②反映……的社会现实;③表现……的情趣;④寄托……的情怀;⑤表达……的追求;⑥流露……的倾向;⑦发出……的感慨;⑧袒露……的心迹。
【答题步骤】
结合全诗,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内容→揭示情感
【注意事项】
鉴赏诗歌要有文本意识。文本指的是诗歌作品本身。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考生们经常是只孤零零地答出一个“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只空泛地说表现了什么,而答不出之所以是“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的理由与根据,结果使赏析流于笼统空泛。这是一个大忌。一定要注意从诗歌中寻找答题根据,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的。
二、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设问方式 答题步骤
①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具体分析所涉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设问方式 答题步骤
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②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旗帜鲜明表态→抓住诗句具体分析→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真题再现】
(2019江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唐)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参考答案】
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诗中“人皆讥”“我独赏”,表明作者坚持己见,傲然不屈于流俗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探索、不计结果的人生态度;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不求显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