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
热点考点:“手法赏析题”精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村庄里的草木
晓?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的铁轨穿过风、阳光、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重复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像一床被子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不再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②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我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的记忆?
③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桠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剩下干干净净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他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了一截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④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种草木呢?到处都是,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不知道。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⑤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像农人高高举起的镰刀。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上祖父织的蓑衣,戴上他织的斗笠,就像聪明的鸟筑了一个结实的巢,再大的风雨也奈何不了。
⑥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竹笋、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耙耙。日子困顿,她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停留在我们笑着的脸上。
⑦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很多的日子都将变得黯淡荒芜。
⑧岁月更迭,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一万只蝴蝶的跌落,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庄严,我们和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我们和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8.以第④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4分)
9.第⑤段对祖父的描写很有特色,请做简要赏析。(4分)
10.简要概括作者入城后,“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的原因。(4分)
11.联系全文,分析第⑧段的作用。(4分)
8.?(4分)作者善于运用连续的动词刻画对象,如“落户”“开疆拓土”“攻占”“带”“披”“揽”等,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多用短句,如“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以短促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草木的情感。善于运用拟人手法,把草木比作开疆拓土的军队,把草木与村庄比作母子关系,贴切形象地表达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这些语言运用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感人的效果。
(评分说明:语言特点1分,分析2分,评价1分。)
9.?(4分)通过一系列动作(细节)刻画人物。对祖父织蓑衣的过程做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如“撕扯”棕片,搓棕丝,操起钢针分针走线等,刻画了动作娴熟、勤劳智慧的祖父形象;同时,以比喻及想象手法,把祖父比作农人,把蓑衣比作鸟儿筑成的巢,想象穿上蓑衣后的安然,极其形象生动地写出祖父编织蓑衣的形象以及编制蓑衣的优秀。
(评分说明:1点2分,2点4分。)
10.(4分)?草木带给人们恩赐,医用、食用等;草木带给村庄安详;草木遵守着一种秩序,守护村庄的秘密,给人以心灵的皈依;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祖辈的怀念;远离自然后的失落、遗憾。
(评分说明:任答4点即可。)
11.(4分)篇末叙述了随着岁月更迭,草木与村庄交织,通过我的想象展现了人在草木之下获取的快乐与美好,表达了主旨;同时,呼应开头部分有关树木与村庄存在于一种秩序的内容;点明这种秩序的庄严,在秩序中草木与村庄与人们相互交融,人们在草木获得心灵的皈依,从而深化主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声音
于晓
①外婆已经很老了,脸上的皮软软地垂着,手背上布满褐色斑点。她常常穿着黑色衣服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像只黑色的蝙蝠,呼吸中带着腐朽的气息。母亲生病后,外婆在我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像母亲一样喂猪喂鸡,侍弄菜园,给我们炒棉油饭吃。外婆是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的人:她扎的草把不大不小,烧起来的火苗子蹭蹭直往上蹿;她种的菜绿肥红瘦,不夹一根闲花杂草;她将时间掐得刚刚好,把猪喂得不饿也不胀。但是,无论怎祥代替母亲做着一切,在我眼里,她都是属于黑暗的。我甚至不停地想象外婆完全融入黑暗的样子,那虚无而又质实的黑暗,会不会将她腐蚀得发丝不剩?
②外婆的家在湖南与湖北交界。那里高山崇岭,有像音乐一样好听的响水洞,有像画一样好看的青竹。外婆的家就在一座山脚下,三间小土房,土豆一样躲在树的阴影里,只留一面苍白的墙。房子周围是一片梯田似的山坡,山顶是一畦畦花生和番薯,坡上是黑压压的松树和枞树。树林里长着青藤和野艾,风一吹,藤蔓翻转,露出下面干净的黄土。外公像一片腐烂的落叶,就在这片黄土之中,与黑暗融在了一体。
③我没有见过外公。外婆说外公是在“破四旧”那年死去的:他被关进一间阴冷的木棚子里;然后,生病的他像散落的泥土倒在冰冷的地上,倒在一片黑暗之中。而此时的外婆,已带着舅舅、姨姨、母亲出去讨生活了。他们专捡荒野之路,以讨米、打松油为生,日子风雨飘摇。后来,外公的骨殖被人弄回家,种在了他曾经耕耘的黄土里,陪伴他的是不停流转的风向和一大片挺拔的青松。而外婆她们像几片风中的树叶,兜兜转转后也终于飘回了自己的家乡。
④那时候,林子里总有一堆腐烂的落叶,用棍子拨动时里面会爬出黑色的虫子和蚯蚓,有时还会蠕动着白色的蛆虫,看着让人头皮发麻。因此,我从未祭拜过外公。我害怕像落叶一样腐烂的外公,也害怕被黑暗包裹着的外公。这种害怕让我过早地体验到一种忧伤。我常常一个人跑到很远的荒坡上,看远方的山和田野静止在铅色中,看一些房子孤立在荒野里,看一些人亘古不变地在房子里进进出出……荒坡很长很阔,没有树,只有大片大片干枯的纠缠不清的草根。它们从坡上长到坡下,然后像水一样流进田沟里,汲取养分后,它们干枯的骨节中长出新的叶子,很快长成另一种气象。我喜欢这种不断捕获生机的植物。它们不受约束的生长姿态,是逃避僵化和死亡的最好方式。“植物有明显的自我防卫和自我保护意识,这是它们在长期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步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一天,我读到一篇关于植物的文章时幡然醒悟:原来我是属于这种植物的。我不仅害怕黑暗,更害怕强大的现实——村庄越来越遥远,我越来越孤独。我必须不停地寻找新的生命水源,不停地调整自己的生命姿态,才能活得更加生机盎然。
⑤我对家乡的感情非常复杂,我深爱着它,但在我眼里,唉,它和外婆一样,老态、僵化,充满教条。贫穷像年轮,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流转。婆媳关系永远是水与火;男人耕种、抽烟喝酒骂女人,女人则柔顺地躲在男人强大的阴影里,做一只匍匐的蝶;儿女们长大后,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嫁娶一户长辈心中的好人家。这是家乡的密码,它具有神性的权威,从祖祖辈辈手里一路传来,从来不曾改变过。秋天,风吹着村子,树枝咯吱咯吱地抽打着瓦楞,一些树叶掉在屋脊上,然后被风吹起,旋转一番后轻轻落进泥土里,一个季节便算终结了,继而便是漫长的冬天。我一直认为,家乡是属于冬天的,它肃杀、沉郁,充满了腐烂的气息。它似乎被季节忘记了,也被时代忘记了。它和外婆一样,已成为黑暗的一部分。
⑥外婆曾反复告诫我作为一个女孩子家应有的本分。这个本分里包含很多准则和教条。她说,女儿家走路要轻要稳,目光要看前面,吃饭要安静,少吃菜多吃饭,打哈欠时要用手遮住口部……外婆出身于中资人家,从小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她将这种教育毫无保留地赠予了母亲,几十年后,又试图改变他的外孙女。我此刻的言行举止,一半便来自外婆的言传身教。她那些闺秀似的行为准则,在漫长的时间里潜移默化地融进了我的骨血。但在当时,外婆的教育就像生锈的齿轮,聒噪难听,她宽大的黑色衣服像是死亡的影子,使我一度感到恐惧,试图逃离外婆,逃避家乡。外婆用苍老的生了锈的声音唠叨,她说,人在哪里出生,根就扎在哪里,就算你逃到天涯海角也总有一天要回来的。
⑦但我最终还是逃离了她,逃离了故乡,就像当年的她一样。只不过,外婆当年是沿着一条荒野之路,而我则是坐着漂亮的大巴,沿着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揣着无限的梦想。我以植物的属性,挣脱外婆的印象,挣脱贫瘠的母地,扑向广阔的原野。
⑧我离开的时候,外婆早已回到她自己的家。她更加老了,走路必须依靠拐杖,她不再侍弄菜园,也不再喂鸡喂鹅。她每天坐在树影里打瞌睡,时光压在她身上,将她压成一片缓缓下沉的树叶。而我似乎已经忘记了她,连同那座有音乐一样好听的响水洞和有画一样好看的青竹的山。
⑨不久,外婆在那间土屋里静静地离开了。外婆离开时,我正在城市的原野里开疆拓土,寻找根系。但我没有找到。城市的天空飞着忧伤的羽毛,我把我的根系弄丢了。后来我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见外婆在无边的黑暗中朝我走来。她走的样子很奇怪,有时像一只蝙蝠,有时像一株植物。
⑩黑暗里,长满了外婆的声音。
(选自《散文》2019年第8期,有刪改)
10.
为什么外婆在我眼里总是属于黑暗的?
11.
试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各自的作用。
12.
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第⑤段。
13.
联系全文,分析末段的丰富意蕴。
【答案】10.
①外婆年纪大,外形老,常穿黑衣服,呼吸中带着腐朽的气息。
②外婆思想古板,行事教条、僵化,没有生机。
③外婆早年遭丧夫之痛,拖儿带女,四处漂泊,生活艰辛。
④外婆注定走不出家乡(黑暗),和家乡有着宿命般的关系。
11.
第一处:①渲染环境的压抑、沉重,衬托外婆住处的黑、小。②引出对埋在黄土里的外公的各种回忆,使行文承转自然。
第二处:①描写枯根的不断生长,以突出植物获得生机(不受拘束、不断寻求)的特点。②为作者走出村庄将自己比作植物,走向外面的世界作铺垫。
12.
①直抒胸臆,用“深爱”一词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情感。
②简洁叙写家乡封闭教条的生活和伦理,体现乡人思想的落后和封闭。
③借助于描写秋叶飘零、冬季漫长,形象表达了家乡给作者的肃杀、沉郁之感。
④以议论外婆和家乡的腐朽、被遗忘等,直接表达作者的深刻感受及复杂情感。
⑤记叙与抒情交融,议论和描写穿插,使文章表达富有变化,不显单调;而感性与理性齐飞,生动与深刻并进,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13.
①我不断寻求却归于“黑暗”,让我意识到我和外婆的相通之处,表现出我对外婆的理解。
②深切表现我对外婆的怀念,也让失意的我为过去的态度后悔、自责并反省。
③找不到“根系”的我想起外婆的教诲、规劝,相信外婆的言行将滋养我的人生。
④外婆也是家乡的缩影,体现了家乡对我的影响深入血液,持久深远。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回答外婆在我眼里属于黑暗的原因。
首先理解“黑暗”的意思,本文的“黑暗”既指没有生机、落后、苦难,也指家乡。
然后到文中找到能展现外婆没有生机、落后、苦难的内容以及外婆和家乡的联系。
如第一段“外婆已经很老了,脸上的皮软软地垂着,手背上布满褐色斑点。她常常穿着黑色衣服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像只黑色的蝙蝠,呼吸中带着腐朽的气息”,这是说外婆的年龄和外形给“我”黑暗的感觉。
如第三段“此时的外婆,已带着舅舅、姨姨、母亲出去讨生活了。他们专捡荒野之路,以讨米、打松油为生,日子风雨飘摇。后来,外公的骨殖被人弄回家……而外婆她们像几片风中的树叶,兜兜转转后也终于飘回了自己的家乡”,这是说外婆的生活艰辛,充满苦难,这给“我”黑暗的感觉。
如第六段“外婆曾反复告诫我作为一个女孩子家应有的本分。这个本分里包含很多准则和教条”“她宽大的黑色衣服像是死亡的影子”,这是外婆的言行思想古板,没有生机,这给“我”黑暗的感觉。
如第六段“外婆用苍老的生了锈的声音唠叨,她说,人在哪里出生,根就扎在哪里,就算你逃到天涯海角也总有一天要回来的”,第八段“外婆早已回到她自己的家”,第九段“不久,外婆在那间土屋里静静地离开了”,这是说外婆与家乡的密切联系,和家乡有着宿命的关系。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由浅入深解答本题。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
这类试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第一处在第二段,“外婆的家就在一座山脚下,三间小土房,土豆一样躲在树的阴影里,只留一面苍白的墙”,这句话描写的对象是外婆的家,“三间小土房”“土豆一样”可以看出外婆住处的小,“躲在树的阴影里”“只留一面苍白的墙”可以看出外婆住处的黑,而“躲”“苍白的墙”都可以展现出环境的压抑,这些都是内容上的作用;再看结构上,第二段的最后说“外公像一片腐烂的落叶,就在这片黄土之中,与黑暗融在了一体”,由此可知,这压抑的环境引出下文对埋在黄土里外公的回忆,行文转承自然衔接。
第二处在第四段,“荒坡很长很阔,没有树,只有大片大片干枯的纠缠不清的草根。它们从坡上长到坡下,然后像水一样流进田沟里,汲取养分后,它们干枯的骨节中长出新的叶子,很快长成另一种气象”,这段话描写的对象是干枯的草根,这些草根“纠缠不清”“从坡上长到坡下”“流进田沟里,汲取养分”“长出新的叶子,很快长成另一种气象”,展现出草根的不受拘束和充满生机;从下文来看,作者极力挣脱村庄,走向外面的世界,“我以植物的属性,挣脱外婆的印象,挣脱贫瘠的母地,扑向广阔的原野”,作者把自己走出村庄比作植物,可见,划线处对枯跟的描写为下文这些内容做了铺垫。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表达方式,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首先回顾表达方式的种类,即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以及说明,而散文一般不使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所以考生只需要考虑前四种即可。
然后分析第⑤段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写了什么,有何效果。
“我对家乡的感情非常复杂,我深爱着它”,“深爱”是情感词,可见这句话使用抒情中直抒胸臆这种方式,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情之深。
“婆媳关系永远是水与火;男人耕种、抽烟喝酒骂女人,女人则柔顺地躲在男人强大的阴影里,做一只匍匐的蝶;儿女们长大后,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嫁娶一户长辈心中的好人家”,这是叙述家乡封闭教条的生活和伦理,表现出家乡人思想的落后和封闭保守。
“它和外婆一样,老态、僵化,充满教条”“我一直认为,家乡是属于冬天的,它肃杀、沉郁,充满了腐烂的气息。它似乎被季节忘记了,也被时代忘记了。它和外婆一样,已成为黑暗的一部分”,这是直接表达作者对家乡和外婆的态度,属于议论,对于家乡、外婆的封闭保守,作者是不认可的,但作者又深爱着自己的家乡,议论性的文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以及外婆的复杂情感。
由上分析可知,第⑤段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抒情交融,议论描写穿插,这就让文章有了变化,同时抒情显得感性,议论显得理性,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情感。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联系全文,分析末段的丰富意蕴。
“黑暗里,长满了外婆的声音”,“长满了外婆的声音”流露出对外婆的怀念,结合上文来看,外婆教导我,而我却不屑,极力要挣脱逃离,但逃离后发现“在城市的原野里开疆拓土,寻找根系。但我没有找到。城市的天空飞着忧伤的羽毛,我把我的根系弄丢了”,由此可知,失意的我还为过去的态度自责而反省。
结合上文“从小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她将这种教育毫无保留地赠予了母亲,几十年后,又试图改变他的外孙女。我此刻的言行举止,一半便来自外婆的言传身教。她那些闺秀似的行为准则,在漫长的时间里潜移默化地融进了我的骨血……人在哪里出生,根就扎在哪里,就算你逃到天涯海角也总有一天要回来的”可知,“外婆的声音”是指外婆对我的教诲、规劝,而“长满了”则表明外婆的言行教诲将会滋养我的人生。
结合上文外婆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我则逃离家乡,但逃离后的我却没了根系,归于“黑暗”之中,“黑暗里,长满了外婆的声音”表明我和外婆的相通之处,我理解了外婆。
结合“我对家乡的感情非常复杂,我深爱着它,但在我眼里,唉,它和外婆一样,老态、僵化,充满教条”“家乡是属于冬天的,它肃杀、沉郁,充满了腐烂的气息。它似乎被季节忘记了,也被时代忘记了。它和外婆一样,已成为黑暗的一部分”可知,外婆和家乡是一体的,外婆是家乡的缩影,“长满了外婆的声音”既表现外婆对我的影响,也表现出家乡对我的影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