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第1课时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虔诚(qián) 奴婢(bì) 纯萃 多愁善感
B.阐述(chǎn)
压轴(zhóu)
制约
归根到底
C.编纂(zuǎn)
斟酌(zhēn)
障碍
疲惫软弱
D.奴役(yù)
崇高(chóng)
独裁
精疲力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正在流行,这个词叫“打造文化”。这文化并非 ,而是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 ,类似“打造文化”这样的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喊出这些口号的本意往往还是好的。但这种“打造”是造不出文化来的。文化的独特性愈强,旅游价值就愈高。而在市场霸权的时代,一切原有的文化都 要被市场重新选择,如果用市场的要求来打造历史文化,就一定要对历史文化大动商业手术。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此外,市场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借助涂脂抹粉、添油加醋、插科打诨的手段对原有文化进行再造。这也使得市场催生了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及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重建的“古迹”拔地而起。这儿添加一个花里胡哨的牌坊,那儿立起来一个钢筋水泥的“老庙”,再造出一条仿古“明清街”——文化便被打造成了。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成果,是自然 而成的。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个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的剧场,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正如我们所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都是艰难的。?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子虚乌有 毋庸讳言 注定 积淀
B.望风扑影
毋庸置疑
注定
沉淀
C.子虚乌有
毋庸讳言
必定
沉淀
D.望风扑影
毋庸置疑
必定
积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于是市场催生了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及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的消失不存,重建的“古迹”拔地而起。
B.于是市场催生了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重建的“古迹”拔地而起。
C.这也使得市场催生的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重建的“古迹”拔地而起。
D.这也使得市场催生的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及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重建的“古迹”拔地而起。
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文化便被打造成了”前面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
B.“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
C.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① ,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们收入较少,处于贫穷阶段时,收入的增加、财富的增长无疑是影响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但是,物质丰裕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和价值。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 ② 。如果人们依然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 ③ 。?
答:?
?
?
6.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日前,国学英才系统化教育高层研讨会暨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长城班”启动仪式在京举行。院长蔡恒奇介绍,国学院将搭建平台,每年从全国遴选25名优秀学子组成国学“长城班”,以熟悉经典、能解经和力行为标准,实施国学英才系统化培养。国学教育的根本在于知行合一,让经典活起来,让经典走进生活。与会学者建议,“长城班”的课程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通过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答:?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国家治理要达成现代化的转向,依法治理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角色的意义不仅在于民法典构建了内容集中、体系分明、价值统一的统一法典,更在于民法典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一方面,民法典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位置重要。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法律制度、法律体系及法治体系的现代化。作为保障个人权益的最重要法律之一,民法典事关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方方面面,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以权利为本位,系统、全面地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人身、财产权益。
民法是万法之母。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事业不断进步,但是民法体系仍有待完善。与单行法不同,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特点,集中体现民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在这个意义上,制定、颁布和实施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健全完善的重要标识,更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布局。
另一方面,民法典与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民法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体系化的民法典则消弭了单行民事立法之间的疏漏、重复和冲突,充分保护了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民事权利,保证了民事司法的统一、公正、高效和权威,自然也赋予了国家治理能力在民事领域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
从社会层面看,民法典全面、准确、系统确认和保护民事权利,为规范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提供基本准则,自然也会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观念、法治意识和道德共识,这也将大大降低国家治理的成本,达到国家治理强制约束与规范自律相结合的目标,提升国家治理效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强大动力,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明确科学定位。
世界民事立法史表明,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是法治发展的里程碑。法国、德国等具有全世界影响性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被制定出来的。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亟须法治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治理作用,民法典恰逢其时。
“法者,治之端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法治是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法典蕴含了民事权利保障、法律义务强化、社会秩序稳定等多重价值,是以良法推进善治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摘编自蔡斐《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7.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事关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方方面面,是保障个人权益的最重要法律。
B.民法典构建了内容集中、体系分明、价值统一的统一法典,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C.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集中体现民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
D.法治是重要的国家治理手段,民法典蕴含了多重价值,以良法推进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论部分简洁明了,直入主题,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于我国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B.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从不同层面论证了民法典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作用。
C.文章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名言,意在表明民法是万法之母,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非常重要。
D.文章列举法国、德国的民法典,说明当下中国的民法典是在关键时期被制定出来的,也会对世界立法史产生深远影响。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托。实现依法治理,就能完成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向。
B.民法典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消弭了单行民事立法之间的疏漏、重复和冲突,提高了国家在民事领域的治理能力。
C.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民法典都是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被制定出来的。
D.为增强社会成员的权利观念、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民法典为规范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也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得益彰。
第2课时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远行的游子,人在他乡,经历了春秋代序、斗转星移,看惯了霜沾林木、北雁南飞,遭际了江湖秋水、世情况味,在与家疏离的漂泊中感受着乡愁的苦痛。对于涌起乡愁的人来说,周遭无一不是可感之景,无一不是可触之情。冬去春来、物候变化、时空间隔,都会引发游子内心深处的乡愁。不论是(甲),还是(乙),不论是(丙),还是(丁),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乡愁一起,失魂落魄。
“乡”的繁体字是“鄉”,在甲骨文中,这个字的写法是左右是二人,中间是食物,像两个人相对用餐的样子。相对用餐意味着关系亲近、和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有人与土地的和谐,有人与环境的和谐, ① 。“乡”是那一片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家乡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民众,是人们生存的根基。“家”“宁”“宜”“宴”等汉字形体都有表示住在家乡的房子里,获得宁静、安居的生活的含义,而离开家乡就是他乡之“客”,就是“寄”人篱下。而一旦客居在外,从地缘上、心理上都会感觉到一种漂泊之感。这时我们往往会回忆起那一份和睦的温情,这一份温情为孤寂冷清的生活带来慰藉,这就是乡愁巨大的文化张力。?
乡愁是我们最根本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印记。 ② ,我们不仅身体远离了家乡的土地,而且心理也远离了民族的精神气质。乡愁是中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基础,乡土的厚重与和谐能分别消除无根的漂泊与对立的异化,生态的和谐被乡土的顺天应时维护,其家国同构也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中国人带着乡愁走进了工业文明,走进了新世纪,相信我们还会带着它一直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1.文中(甲)(乙)(丙)(丁)处,对应地填入下列四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离家十年的吴文英
②与故乡仅一水之隔的王安石
③离家万里的王维
④少小离家的贺知章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
3.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组排比句,可以适当增减字数,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代表了一种不偏不倚又包容大度的处世智慧。和而不同既是一种世界现,也是一种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提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强调“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指出“要秉持和而不同理念”,赋予和而不同崭新的时代意蕴。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孕育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文明。不同文明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发展道路。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一切文明均有其价值,都应该被尊重。放下文明优越论,以包容和平等的心态看待一切文明,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只有承认文明的平等性、多样性,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互鉴;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互鉴、对话,才能让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文明的差异并不一定会带来冲突,相反,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相互交流恰恰是世界文明活力的源泉。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各民族、各种文明只有加强交流与合作,深化互学与互鉴,不断发掘、利用人类已经积累和正在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共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与难题,开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董卫国《彰显和而不同的时代意蕴》,《人民日报》2019年7月8日)
材料二:
“文明冲突论”把世界划分为八个文明板块,预测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冲突将在这些文明之间进行,各文明交界的“断层线”地区尤其可能爆发剧烈的冲突,世界将呈现文明间集团对抗的情况。
作为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当然知道国际冲突都与利益有关,他提出“文明冲突论”的目的是要找到利益冲突背后的原因,强调“价值、文化和体制深刻地影响国家如何界定它们的利益……具有类似文化和体制的国家会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用文化差异解释国际冲突的做法或许不无道理,但也并不新鲜,“文明冲突论”的特点是将文化差异的作用推到极致,强调不仅文明差异将成为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而且文明板块内部将形成国家集团并与其他文明对抗。
由于“文明冲突论”的基础是文明差异性,因此亨廷顿坚决否认文明共同性的存在及其意义。应该说,亨廷顿否定西方价值普世主义并没有错,但是,由于他完全从冲突论的视角来看世界,所以看不到日益强化的以和平与发展为核心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进而忽略了作为国际关系常态和主流的国际合作。任何国际关系理论,只有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否则就是消极的和破坏性的,“文明冲突论”就是这样一种错误的理论。
(摘编自田德文《“文明冲突论”错在哪里》,《人民论坛》2019年第21期)
材料三:
文明是冲突的,还是能够和谐共存、交融互鉴的?
在国际形势复杂演变的今天,在封闭和开放、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交织的时刻,这一问题再次成为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爱琴海岸,此次中希两个文明古国携手对话,意义深远。
“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帕夫洛普洛斯总统对此深为赞许。在2019年11月11日的会谈中,帕夫洛普洛斯总统再次强调:“一个国家用‘文明冲突论’来制定国家政策将是十分荒谬和非常有害的,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还是当今中国日益开放、进步、发展的事实,中国都有力地回击了‘文明冲突论’和‘国强必霸论’。”
此前,外界已关注到中希关系中的“不寻常”——希腊在欧盟国家中较早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文件,希腊总理两次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9年4月,来华出席第二届论坛的希腊时任总理齐普拉斯说,共建“一带一路”是个伟大的倡议,既包含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又充满对世界前途的思考。希腊作为和中国一样的文明古国,能够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理解“一带一路”,从一开始就积极支持并参与。
照亮历史的文明对话,也在一次次照鉴未来。作为东西方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承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肩负运用文明智慧、解决当下世界难题、应对全球挑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在文明上的相知、相亲和相互尊重使中希两国之间超越了政治制度、国家规模以及社会传统的差异,成为不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典范,正在为当今世界持续提供着智慧和启示。
(摘编自《照鉴未来的文明对话》,《人民周刊》2019年第22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而不同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以此思想孕育的文化在新时代更强调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B.亨廷顿认为“文明冲突论”将成为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而且文明板块内部将形成国家集团并与其他文明对抗。
C.一切文明均有其价值,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都应该被尊重,因此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
D.作为与中国同为文明古国的希腊,因为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理解“一带一路”,所以从一开始就积极支持并参与“一带一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承认文明的平等性、多样性,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互鉴、对话,就能让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B.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否认了文明共同性的存在及其意义,肯定了西方价值普世主义,其根源基础是坚持文明差异性。
C.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以和平与发展为核心的,以此促进国际关系常态和主流的国际合作。这一价值追求得到了所有国家的认可。
D.不同文明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相互交流是世界文明活力的源泉,国际社会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强交流与合作,深化互学与互鉴,这样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与难题。
B.中国不会形成“文明冲突论”“国强必霸论”,这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今中国日益开放、进步、发展的事实中得到了印证。
C.中希超越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传统的差异,运用文明智慧,解决当下世界难题,成为不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的典范。
D.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又充满了对世界前途的思考,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7.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
?
?
?
?
8.文明是冲突的,还是能够和谐共存、交融互鉴的?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
?
?
?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1.C(A萃—粹;B“轴”读zhòu;D“役”读yì)
2.A(“子虚乌有”指虚构的、不存在的人或事物。“望风扑影”比喻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言行的根据。此处是说这些文化并不是虚构的,应使用“子虚乌有”。“毋庸讳言”指用不着忌讳,可以坦率地说。“毋庸置疑”指用不着怀疑。此处强调不用忌讳,而不是强调不必怀疑,应使用“毋庸讳言”。“注定”指<某种客观规律或所谓命运>预先决定。“必定”表示判断或推论的确凿或必然。此处有“预先决定”的意思,用“注定”更好。沉淀:①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②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③凝聚,积累。积淀:①积累沉淀;②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沉淀”多形容情感,而“积淀”多形容文化、知识、经验、素质等,故此处用“积淀”更好)
3.B(画横线的句子中,“催生了……消失不存”不合逻辑且结构混乱,“催生”与“消失不存”矛盾,且该句把“市场催生了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和“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两句杂糅到一起。据此,B修改最恰当)
4.D(D和文中“文化便被打造成了”前面的破折号都表总结。A表解释;B表说话中断;C表递进)
5.①人们的幸福感会逐渐增强 ②精神上的追求就显得更加迫切 ③那么精神发展自然就会被放逐而沦亡(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6.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长城班”启动,每年遴选优秀学子,进行系统化培训,达到知行合一,提升文化自信。
7.A(“是保障个人权益的最重要法律”错误,根据原文,民法典只是“最重要法律之一”)
8.D(“也会对世界立法史产生深远影响”无中生有,文章列举法国、德国的民法典只说明了立法时期的关键性,未说明其影响性)
9.B(A“实现依法治理,就能完成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向”变必要条件为充分条件。原文是说“国家治理要达成现代化的转向,依法治理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C“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民法典都是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被制定出来的”扩大范围,根据原文第7段“法国、德国等具有全世界影响性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被制定出来的”可知,不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民法典”。D由原文第6段“自然也会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观念、法治意识和道德共识”可知,“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观念、法治意识和道德共识”是自然产生的结果,而非最初目的;“也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得益彰”错误,原文只是说“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明确科学定位”)
第2课时
1.B(由下文“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可知,应先写时间,后写空间。所填写部分由两组“不论是……还是……”构成,形成递进关系。所填句子的程度应由深到浅,离家时间应由长到短,空间应由远到近。故所填顺序为④①③②)
2.示例:①也有人与人的和谐 ②没有了乡愁(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3.示例:乡土的厚重能抵消无根的漂泊,乡土的和谐能消除对立的异化,乡土的顺天应时能维护生态的和谐,乡土的家国同构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
4.A(B“亨廷顿认为‘文明冲突论’将成为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张冠李戴,材料二说的是“文明冲突论”“强调不仅文明差异将成为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C“因此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强加因果,材料一说的是“放下文明优越论,以包容和平等的心态看待一切文明,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D“因为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理解‘一带一路’,所以从一开始就积极支持并参与‘一带一路’”强加因果,材料三说的是“希腊作为和中国一样的文明古国,能够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理解‘一带一路’,从一开始就积极支持并参与”)
5.D(A“只要……就能让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错,材料一说的是“只有……才”。B“肯定了西方价值普世主义”错,应为否定。C“得到了所有国家的认可”过于绝对,如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和英国利益为上的政策就不一定认可这一价值追求)
6.D(“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于文无据。材料三只是说“希腊在欧盟国家中较早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文件”)
7.①从论证结构来看,以设问开篇的方式提出论题,引发读者思考,再表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②从论证方法来看,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希腊总统和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是引用论证,中希合作实践是举例论证;③从论证语言来看,语言鲜明、生动,如“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照鉴未来”等。
8.示例:文明是能够和谐共存、交融互鉴的。①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和而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并不一定会带来冲突,以包容和平等的心态看待一切文明,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②国外的“文明冲突论”是将文化差异的作用推到极致,否认文明共同性的存在及其意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一种错误的理论;③中希两个文明古国携手对话,在文明上的相知、相亲和相互尊重,为文明的和谐共存、交融互鉴提供了成功的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