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3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3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2 14:3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1课时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澄清(chéng)  谬论(miù)  尔后  浑乱不堪
B.炮制(páo)
概括(kài)
派别
永葆青春
C.胡诌(zhōu)
枷锁(jiā)
冒充
篡党夺权
D.编辑(jí)
崇拜(chóng)
裁剪
权威自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月六,晒红绿”是传统民俗之一,“红绿”指的就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衣服。
B.在一个新职业层出不穷的时代,职业所承载的价值不断改变,人们对就业的理解也更为多元。
C.这些无稽之谈罔顾客观事实,阻碍国际合作,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危险因素”。
D.某些企业买头衔、搞宣传,用光鲜的“企业形象”忽悠和迷惑群众,作为消费者,千万不能被这些企业天花乱坠的自吹自擂所迷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中国奇迹,靠劳动书写。在中国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中,凝结了劳动者的智慧,浸透了耕耘者的汗水。经济学家科斯曾感叹(  )中国人的勤奋,令世界惊叹和汗颜。正是这样的勤奋,创造了    的巨变,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成就。“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的美好未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深化改革的实践,绿色中国、制造强国的愿景,①都要靠的是劳动的双手来托举。?
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时下,有人把“躺着挣钱”(  )“天上掉馅饼”当作人生愿望。殊不知,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更没有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有人说,幸福不是    的,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有用劳动的汗水,才能浇灌出幸福的硕果。?
当然,号召辛勤劳动,不等于容忍无休止的加班;鼓励奋斗拼搏,不容许    地侵犯休息、健康权益。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    、更有尊严,劳动者的创造力才会充分涌流。?
《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一首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劳动者胼手胝足为国奉献的动人场景。而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②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3.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标点符号,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 、      B.、 : ; /
C., : , /
D.、 。 ; 、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沧海桑田  信手拈来  肆无忌惮  保障
B.沧海桑田
唾手可得
随心所欲
保证
C.天翻地覆
唾手可得
肆无忌惮
保障
D.天翻地覆
信手拈来
随心所欲
保证
5.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都靠的是劳动的双手。②唯有以劳动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B.①都要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②唯有以劳动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C.①都要靠的是劳动的双手来创造。②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章。
D.①都要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②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章。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将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  ①  ?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孟子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  ②  。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为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  ③  ,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答:?
?
?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这阐明了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并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了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文明。透过这些生动丰富的文明形态,抓住交流互鉴这一本质要求,顺应文明发展规律,才能解答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诸多困惑,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交流互鉴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文明有机体的基本特征。人类在不同地区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不同文明形态。人们不仅要从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资源,还要在个体生命活动基础上构建种族、氏族、民族文化。历史上,受技术条件、交通工具等限制,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一个长时段的缓慢过程,但这种交流客观存在。
文明往往是内聚力和外引力的统一体。一方面,它通过内聚力来维系自身的特质,使自身得以传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它通过外引力将外部资源转化成自身的养分,使自身得以开放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原来分散在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明的差异性逐渐表现出来,其互补性也会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文明的开放程度和借鉴能力就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的,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只有保持开放,通过交流对话,积极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才能更好地获得外部参照,在互鉴中清楚认知彼此优长、探寻互补空间、促进自身发展,从而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寻求合作共赢的必然途径。不同文明承载着不同的价值,文明共同体也是价值共同体。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不同文明既有各自特殊的价值,也有共同的追求。比如,在当今世界,虽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共同心愿。我们应秉持平等和相互尊重,加深对自身发展道路和其他国家发展道路差异性的认知,以团结、智慧、勇气促进交流互鉴,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走合作共赢之路。
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平等的,而不应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是单一的、单向的。强调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多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文明共生共存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其他国家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联系起来,推动不同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携手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摘编自欧阳康《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是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并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B.抓住了交流互鉴这一本质要求,就能破除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各种困惑。
C.人类文明有机体包含不同文明形态,他们存在差异,所以其特征是交流互鉴。
D.历史上,文明之间的交流缓慢,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技术条件、交通工具等限制。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整体上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第3段的“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文明也是一样的”运用的是类比论证。
C.第4段运用对比论证,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寻求合作共赢的必然途径。
D.文章末段论证“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平等的”这一观点,含蓄地批评了当下某些错误的、有害的观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不能自我封闭,要在互鉴中清楚认知彼此优长、探寻互补空间、促进自身发展。
B.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共同心愿。
C.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连互通,这符合交流互鉴思想。
D.强调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其他文明,将给其他文明带来灾难。
第2课时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到“三月桃花开”“八月麦子成熟”之类的句子,  ①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有差异,东西有差别,桃花在你家三月开,可在别的地方,可能一月开,也可能四五月才开;麦子可以在八月熟,也可以在四五月熟。若使大家不多心,只要“桃花开了”“麦子熟了”就足够说明问题。?
不仅桃花和麦子,所有的生物都可注释相应的季节,季节是长在植物身上的,  ②  。桃花开时,所谓的春风还镶着冬天的牙齿,水也冰冷,随时打算回过头去做冰。可青蛙和蛤蟆管不了那么多,只要洒下一阵雨水,便在窗外大声歌唱自己的爱情,它们的歌唱填满了空旷的夜晚。当一群身披黑色缎子的蝌蚪在水中反射着阳光、悄无声息地时聚时散时,春天才算坐稳了。?
与桃花相呼应的,是布满田野的蚕豆花香。中纬度地区,在霜降前后种植蚕豆。蚕豆不择生长的地方,狭窄的田埂边、角度倾斜的坡地上、巴掌大的荒地上、房前屋后,只要有一抔土,只要能容下一粒种子安身,它便蓬蓬勃勃地把命立起来。到这时节,蚕豆茎秆长成两尺来高,半腰上,全是蚕豆花。蚕豆花的香味是不可复制的,清新中有透明,纯粹中有高雅,浓淡适宜,轻重适当。长相也好看,无论是白色的花瓣还是红色的花瓣,花瓣中央都有一对黑色的眼睛。
1.文中第2、3段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  )。
A.比喻、对比、拟人    B.拟人、借代、对偶
C.对偶、对比、通感
D.通感、比喻、拟人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
?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田野的各个角落,只要能撒下一粒种子,它就能长得很旺盛。”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国家间的语言障碍、经验障碍等一定程度上堵塞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造成传播路径不畅。将本土表达与精准送达相结合,是拓展中国故事传播路径的有效手段。
本土表达就是在了解国际受众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理解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适时适地调整传播路径,通过采取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构建起中国故事的国内外对话体系,增强传播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深入了解目标传播国的文化背景,准确把握其接受特点,以寻求中国故事传播的突破点,为调整传播路径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针对国别差异,用目标国听得懂、易理解的故事话语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双方在互通的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
精准送达就是运用以数据为核心的算法技术,将中国故事融入高效的传播载体和平台,分析受众的个性需要、喜好和习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推送和个性化传播,以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准度。一方面,要开发运用国内外受众使用率高、表现力强的载体,以高效的载体助推中国故事的精准送达;另一方面,用适宜的表达方式推送故事内容,以个性推送实现精准送达,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需求。
(摘编自吴倩倩、张一《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精彩的三大着力点》)
材料二: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用日益显现。
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中最直观的层面。在国际传播中,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对内容进行充分挖掘,从多角度满足国际受众的分众化需求。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利用新技术加强与国际公众的互动,增加趣味性。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传播交互,提升国际舆论场的活跃度。在新技术助力下,国际传播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能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国际受众在接触网络信息时,拥有跟帖、留言等表达的机会,可获得更多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这能增强国际舆论场上相关议题的活跃度。
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渠道,这样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多样化的终端连接增加了国际传播的途径。这些终端设备能适用于多样化的情景,发挥其独特作用,各司其职又融为一体。国际受众在不同的生活场景,甚至是碎片化的时间里,也都全天候、全方位地被纳入国际传播的网络。在此意义上,渠道融合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国际传播的空间和规模。
平台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级阶段,一个成熟的平台往往运营多个渠道。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建设自己的平台“造船出海”,也可以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借船出海”,通过吸引多种传播主体的广泛参与,进行模式创新,将中国的故事和声音传得更远,更深。当前,要加强国际传播,除了传统的官方对外媒体,还要强调其他行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政府部门、高校、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平台融合为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矩阵化传播提供了可能。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20多个官方账号,其在Facebook上的账号拥有7000多万粉丝。
当今,虽然“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传播逆差”拥有不断缩小的可能,中国面临赢得国际传播战略主动的历史机遇。未来,我国的国际传播体系必然与媒体融合的大势相适应,无论是在内容、渠道方面,还是在平台方面,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都拥有极大的提升潜能。
(摘编自张明新、文子玉《媒体融合促进我国国际传播的功能探析》)
材料三:
讲好中国故事,在当前西方话语霸权语境下,必须寻求并获得在国际场域的传播力。要想国际社会了解并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让真实的声音先入为主。中国故事在内容上可以丰富多彩,但在精神内涵和价值立场上,我们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地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为世界带来的丰富历史智慧和历史贡献;必须围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界讲好中国人民砥砺奋进、自强不息建设新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故事。
如果说中国故事是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形象化表述,那么,修辞手法就是对中国故事表述系统的加工和装饰。修辞手法包括语言修辞和视觉修辞。语言修辞强调使用语言符号及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策略,以讲述真实感人的个案、生动有趣的故事等。视觉修辞则是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要求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视觉文化心理。运用视觉修辞,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而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内嵌于视觉图像中,以有效的视觉修辞策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
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感动时,我们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而情感认同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设身处地地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寻求在特定议题上的共同见解,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寻找中外共同的情感认同点。当然,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经由故事引人入“道”。入“道”就是经由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智慧。
(摘编自连子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叙事的体系性规定》)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土表达需要针对我国现实,寻找与不同文化间的契合点,进而开展互动交流。
B.精准送达主要针对个体受众,既离不开高效的载体,又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C.单一媒体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因而需要借助全媒体、融媒体等。
D.修辞手法诉诸文化符号,从而能让外国人更好地“听得懂、听得进”中国故事。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实客观、积极主动地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是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有力手段之一。
B.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新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讲好中国故事。
C.增进理解、寻求共识,能唤起国外受众的情感认同,提升我国对外话语感召力。
D.情感认同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
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日报网推出系列视频,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需求的公众推出分众化账号,实现精准传播。
B.“这里是海南”系列活动聘请会多种语言的运营人员与不同国家的粉丝进行线上互动,及时回复各国粉丝的提问。
C.“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题影像展,善用隐喻、映衬、双关等修辞叙事,设计出“一带一路”动漫、吉祥物、表情包等。
D.中国国际电视台在移动客户端上打造了聚合新闻、社交、直播、视频等多渠道的平台,吸引了海外数百万用户的参与。
7.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
?
?
8.请依据三则材料中的观点,对下面的国际传播案例进行简要点评。
案例: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46个国家上映。影片中雪人大毛的冒险之旅途经千峰竞秀的黄山、波光潋滟的千岛湖、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让海外观众足不出户游遍大美中华;影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都让观众倍感温暖。
答:?
?
?
?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1.C(A浑乱—混乱;B“概”读gài;D自据—自居)
2.A(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此处应为“五颜六色”)
3.B(第一处应用顿号,“站起来”“富起来”为并列短语,二者作“从”的宾语。第二处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第三处前后两句并列,并且分句中已用了逗号,故此处应用分号。第四处不用标点符号,根据标点符号用法,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故选B)
4.C(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形容闹得很凶。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根据语境,应选“天翻地覆”。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根据语境,应选“唾手可得”。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贬义词。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中性词。根据语境,应选“肆无忌惮”。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起保障作用的事物。保证:担保,担保做到;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作为担保的事物。根据语境,应选“保障”。故选C)
5.D(①“要靠……来托举”与“靠的是……”句式杂糅。②“唱响”与“篇章”搭配不当。据此,D修改最恰当)
6.示例:①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或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 ②是和荀子的性恶论相对而言的 ③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7.D(A张冠李戴,“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并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应该是“交流互鉴”。B不合逻辑,选项把必要条件说成了充分条件。原文是“抓住交流互鉴这一本质要求……才能解答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诸多困惑”。C强加因果,原文第2段是说“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有机体的基本特征”,不能说“他们存在差异,所以其特征是交流互鉴”)
8.C(第4段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9.D(“将给其他文明带来灾难”错。原文是说“强调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并不能得出“将给其他文明带来灾难”这一结论)
第2课时
1.D(“便在窗外大声歌唱自己的爱情”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当一群身披黑色缎子……”“花瓣中央都有一对黑色的眼睛”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清新中有透明,纯粹中有高雅”等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蚕豆花的香味……轻重适当”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2.①常觉得句中的月份多余 ②也是长在动物身上的
3.①原句表意更加准确、具体,写出了蚕豆不择环境,生长在“狭窄的田埂边、角度倾斜的坡地上”等;②原句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感染力,“安身”写出了蚕豆适应性强的特点,“蓬蓬勃勃”展现出蚕豆旺盛的生命力。
4.B(A“本土表达需要针对我国现实”表述错误,原文是说“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C“单一媒体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表述错误,原文是说“媒体可以利用……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并没有说单一媒体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D“修辞手法诉诸文化符号”表述错误,原文是说“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
5.D(“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表述错误)
6.C(侧重“修辞叙事”,不属于材料二的观点)
7.①论证层次清晰。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内容、渠道和平台三个方面,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二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每点2分)
8.案例呈现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增加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中国式亲情、友情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