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苏武传
第1课时
一、基础夯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在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在女子20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阏氏”,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中原皇帝的皇后。
C.“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D.“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一般译为“您”。
二、巩固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父安为骠骑将军,封桑乐侯。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幸依国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欲令得召见,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自先帝时,桀已为九卿,位在光右。及父子并为将军,有椒房中宫之重,顾专制朝事,繇是与光争权。
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盐铁,为国兴利,伐其功,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盖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联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昭帝既冠,遂委任光,讫十三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元平元年,昭帝崩,宣帝立。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笃,车驾自临问光病,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曰:“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骠骑将军去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
(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
B.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
C.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
D.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的武官官号。因霍去病骑术精湛,又善于领兵打仗,汉武帝特意为他设置此官号,以表彰他的功绩。
B.休沐,即休息沐浴,指官员的例假。《汉律》记载,“吏员五日一休沐”,官吏平时在官府办公,只有到了“休沐”时间,才可以沐浴更衣,和家人团聚。
C.椒房,皇后专属居所的雅称,始于汉代。椒房殿以椒和泥涂饰墙壁,取“多子而芳香”的寓意,是后宫中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D.御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御史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光本性端庄肃正,欣赏忠义之人。每当他出入殿门的时候,停止、前进的时候都有固定的地方,不差分毫;面对宁死也不肯交出符玺的郎官,他不怒反赞。
B.霍光为臣尽忠职守,深得皇上信任。他辅佐幼主,政令都由他亲自发出;阻止上官桀等人加官进爵而招致报复,但都因皇上的庇护而免遭杀身之祸。
C.霍光为政杀伐果决,维护朝政稳定。在执政期间,对妄图加害自己、发动政变的上官桀父子及桑弘羊等人,他果断出击,尽诛逆贼,成功护主,威震海内。
D.霍光生前位高权重,死后备极哀荣。他病重期间,皇上亲自慰问他的病况;他去世以后,就连皇上和太后都亲临他的丧礼,他的后代也受到朝廷的封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译文:?
?
?
(2)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译文:?
?
?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 武 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④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魂销”即“销魂”,多形容悲伤愁苦,此处主要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
B.颔联上句借“雁”“胡天”“月”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
C.颔联下句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在绝塞牧羊的单调、孤寂生活。
D.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慨叹。
9.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第2课时
一、基础夯实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B.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穷:困窘
C.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别:分开、离析
D.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相坐:相连坐治罪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与例句的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雨雪。
A.羝乳乃得归。 B.檠弓弩。
C.杖汉节牧羊。
D.反欲斗两主。
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见犯乃死,重负国
C.皆为陛下所成就
D.虞常生得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晋书》并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D.“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放到滚汤中煮死。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
苏
武
书
李 陵
子卿足下:
陵自初降,以至今日,身之贫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B.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C.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D.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常用于对长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
B.蛮夷、戎狄: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C.先帝:前代已故的帝王。
D.执事者:有职守之人;官员。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他认为自己出身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却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这实在令人伤怀。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可谓迫不得已。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译文:?
?
?
(2)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译文:?
?
?
第3课时
一、基础夯实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自陈道(完全) 厚赂(赠送礼物)
会缑王与……谋反(适逢)
B.阴相与谋(暗地里) 治其事(审理)
恐前语发(暴露、泄露)
C.此必及我(牵连) 见犯乃死(看见犯罪)
果引张胜(牵扯)
D.当相坐(相连坐治罪) 畔主背亲(背弃)
斗两主(使……相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汉亦留之以相当 B.且陛下春秋高
C.欲因此时降武
D.单于募降者赦罪
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海”,在匈奴北境,即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
B.“以父任”,汉朝规定,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
C.“相坐”,又叫“连坐”,是古时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的说法。
D.“通侯”,即“彻侯”,汉朝时二十级爵位中最高的一级,因避汉高祖讳而改为“通侯”。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①长史②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专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③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④。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注】①大将军:指霍光。②长史:指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杨敏。③食邑:又名采邑、采地。因食其封邑的租税而称。④宦者署:宦者令的衙门。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专权自恣
B.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专权自恣
C.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专权自恣
D.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专权自恣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指天子的死。古代对死的称谓有严格限制,如官员之死叫薨,百姓之死叫卒。
B.爵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我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朔望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而每月的最后一天则叫“晦”。
D.丞相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也就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归汉后,他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桀等人的谋反而被处死,这一事件也给苏武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B.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两大长处,一是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二是出使不辱君命。
C.苏武获得祭酒的称号后,把所得的赏赐大多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
D.苏武年老后,其在匈奴时生的儿子也回到了汉朝,并且得到了皇帝的恩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译文:?
?
(2)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译文:?
?
8.宣帝即位后,苏武得到了怎样的重用?
答:?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1.A(B假:临时充任或者代替。C稍:渐渐。D幸:希望)
2.C(A①因为;②介词,把。B①于是,就;②才。C都是介词,替。D①名词,话语;②动词,告诉)
3.A(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
4.B(参考原文: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
5.C(“皇后专属居所的雅称”错,椒房也可以是后宫妃子居住的地方)
6.B(“但都因皇上的庇护而免遭杀身之祸”错。从文本内容来看,霍光免遭杀身之祸,一次是上官桀等人密谋罢黜霍光,因皇帝的庇护而没有得逞;另一次是上官桀等人妄图谋杀霍光的计策败露后,被霍光反杀)
7.(1)第二天,(皇上)下诏把这位郎官的官阶升了两级。众人没有不赞许霍光的这种行为的。
(2)皇上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有谁敢诽谤就判他的罪。”
【参考译文】
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霍去病死后,霍光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皇帝出行他就以奉车身份随驾,在宫内就侍奉左右,出入禁宫有二十多年,一直小心谨慎,未曾有过差错,很受皇帝的亲近信赖。每当他出入殿门的时候,停止、前进的时候都有固定的地方,郎仆射暗中做记号来观察,发现不差分毫,他的资质就像这样端正。霍光开始辅佐幼主的时候,政令都由他亲自发出,天下人都想一睹他的风采。宫殿中曾出现过怪异的现象,整夜大臣们互相惊扰,霍光召见掌管符玺的郎官,郎官不肯将(符玺)交给霍光。霍光想夺取符玺,郎官手按着剑说:“我的头可以得到,但符玺你不能得到!”霍光很敬佩他的行为。第二天,(皇上)下诏把这位郎官的官阶升了两级。众人没有不赞许霍光的这种行为的。
霍光与左将军上官桀是缔结婚姻的亲家,关系亲密,霍光的大女儿是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的妻子。(上官安)有个女儿年纪跟昭帝正相配,上官桀通过昭帝的姐姐鄂邑盖主把上官安的女儿送进后宫成了婕妤,几个月以后就被立为皇后。皇后的父亲上官安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封为桑乐侯。霍光有时休假出宫,上官桀就进宫代替霍光决定政务。上官桀父子位尊势盛以后,很感激长公主。长公主私生活不太检点,宠幸河间郡的丁外人。上官桀、上官安想替丁外人请求封侯,希望按照国家以前只有列侯与公主婚配的惯例(来封赏),霍光不同意。(上官桀、上官安)又为丁外人求取光禄大夫之职,想让他得到昭帝的召见,(霍光)又不同意。长公主为此对霍光非常怨恨。而上官桀、上官安多次为丁外人求取官爵没有成功,也感到惭愧。在汉武帝的时候,上官桀已在九卿之列,官位在霍光之上。等到上官父子都是将军的时候,(又)有椒房中宫的关系可以倚重,想独自专揽朝政,上官父子因此就与霍光争夺权力。
燕王刘旦自以为是昭帝的哥哥,(却没有继承帝位),常怀着怨愤。还有御史大夫桑弘羊建立了酒类专卖、盐铁官营的制度,为国家增加了财富,自以为功高,想为自己的子弟谋得官职,(没有如愿),也怨恨霍光。于是鄂邑盖主、上官桀、上官安以及桑弘羊都和燕王刘旦勾结密谋,假装让人替燕王来上书,乘霍光休假的时候上奏皇上。上官桀想通过昭帝把这件事批复下来,桑弘羊就可以和其他大臣一起将霍光拘捕并解除他的职务。奏书送上去后,昭帝不肯批复。后来上官桀的党羽凡有说霍光的坏话的,皇上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有谁敢诽谤就判他的罪。”从此以后上官桀等人不敢再说坏话了,他们就密谋让长公主摆宴席请霍光,埋伏兵士击杀他,乘机废除昭帝,迎立燕王做天子。事情被发觉,霍光全部诛灭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等人及他们的宗族。燕王、盖主都自杀了。霍光的威势震动全国。昭帝年满二十举行冠礼以后,就把政事委托给霍光,到昭帝十三年,百姓衣丰食足,四方的少数民族都归顺服从。
元平元年,昭帝驾崩,宣帝即位。霍光主持朝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天他病重,宣帝亲自去他家探望病情,为他的病情哭泣。霍光呈上奏书谢恩说:“我愿把我的封国食邑分出三千户,封给我的侄孙奉车都尉霍山,让他为列侯,来敬奉我的哥哥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庙祀。”皇帝把这件事下达给丞相御史,当天(又)封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霍光去世了,宣帝和皇太后亲自参加霍光的丧礼。
8.A(“此处主要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不准确,应是表现出苏武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9.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表达技巧。①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诗人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②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③化用(或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
第2课时
1.A(当:判处)
2.D(D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其他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3.A(A都是动词,告诉。B副词,更加;动词,痊愈。C顾及;回头。D辈;行列)
4.A(A是定语后置句。B、C、D三项都是被动句)
5.A(《晋书》应为《三国志》)
6.C(“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为并列结构,中间应断开,“北”是“逐”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D;“枭帅”是一个词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7.A(“常用于对长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错误。“足下”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
8.B(“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错误。根据原文“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可知,李陵是考虑过自杀以明志的;且“顾国家于我已矣”是说国家对他情断义绝,非“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9.(1)(我)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2)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的呢?
【参考译文】
子卿足下:
我从投降以来,直到今日,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愁闷苦恼。同您分别以后,更加无聊。上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们是无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悲怜。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此地蒙受羞辱,这是命中注定的,有什么办法呢?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茫然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终身居住在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先父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汉朝辜负了我微小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刺心来表明心迹,自刎来显示志向,但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我)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唉,子卿!从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与匈奴军遭遇作战。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出了国境之外,进入强胡的疆土,以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惫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马队。但是仍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我没有什么能耐,很少担当重任,内心暗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以相比的了。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单于亲临阵前,指挥对我军的合围。我军与敌军的形势已不相称,步兵与马队的力量更加悬殊。疲兵再战,一人要敌千人,但仍然带伤忍痛,奋勇争先。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身边剩下不满百人,而且都伤痕累累,无法持稳兵器。但是,我只要振臂一呼,重伤和轻伤的士兵都一跃而起,拿起兵器杀向敌人,迫使敌骑逃奔。兵器耗尽,箭也射完,手无寸铁,还是光着头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种时候,天地好像为我震怒,战士悲愤地为我饮泣。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便打算引军班师,不料叛逃的奸臣出卖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对我作战,而我终于未能免于失败。
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七天断粮,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的人,怎能轻易有所作为呢?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一味怨责我未能以死殉国。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的呢?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已做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第3课时
1.C(见犯:受到侮辱)
2.D(A古义:相抵押。B古义:年纪。C古义:趁这时)
3.D(应为“因避汉武帝讳而改为‘通侯’”)
4.B(参考原文: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专权自恣)
5.A(“官员之死叫薨,百姓之死叫卒”错,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百姓死才叫死)
6.C(“大多”有误,应为“全部”)
7.(1)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2)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因犯罪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
8.①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②重新做了右曹典属国。③每月只需初一、十五两日入朝。④尊称他为“祭酒”。
【参考译文】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朝廷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重新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待宠幸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因犯罪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音讯传来,我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他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
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