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研习任务 深化理性思考
第1课时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日升月落、草木枯荣中感受时间的律动,在蝉嘶蛙鸣、风吹叶动中 自然的和谐,在衣食住行、日用伦常中把握社会的脉搏,这都需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美育,正是要让人认识美、热爱美、创造美,从而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美育正是指向心灵的成长与建设,离不开对心灵的 与研究。美育,不仅是每个生命个体的事。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影响着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社会风尚、精神风貌。从人类文明史看,刚健质朴的审美,背后是一个时代蓬勃的生机。( )。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现实中,城镇中那些奇形怪状的建筑,那些 的“网红”产品,也都说明,我们在审美水平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美育不仅仅存在于学校的小课堂,更存在于社会的大课堂。近些年,正是由于《朗读者》这样优秀的综艺节目,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为他们衬托出审美底色。而那些有着公共服务、公共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在美育中更是 。正是在这里举办的审美活动,使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一点一点地提升起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聆听 观照 千篇一律 责无旁贷
B.倾听
观照
五彩缤纷
责无旁贷
C.倾听
关照
五彩缤纷
义不容辞
D.聆听
关照
千篇一律
义不容辞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审美活动凝结的社会文化价值外化后,才会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B.经过外化,审美活动凝结的社会文化价值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C.社会文化价值是审美活动凝结的,外化后,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D.审美活动凝结的社会文化价值,经过外化,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近些年,正是《朗读者》这样优秀的综艺节目,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为他们衬托出审美底色。
B.近些年,正是《朗读者》这样优秀的综艺节目,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为他们衬托出审美底色。
C.近些年,正是《朗读者》这样优秀的综艺节目,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为他们渲染出审美底色。
D.近些年,正是由于《朗读者》这样优秀的综艺节目,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为他们渲染出审美底色。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交往和宣传中,人们更注意遣词造句的效果,以营造和谐的气氛。比如机关办公室的大门上原先挂着“闲人莫入”的牌子,现在换成了“有事请进”, ① ;装了监控的商场,原本贴的是“电子监控,请君自重”的告示,现在变成了“ ② ”,无形的监督化成了善意的调侃;成都地铁站的维护员身上穿的马甲上印的是“除了爱情都要排队”,在幽款中流露出善意。民生意识的核心是对人的关心、 ③ 、对人的体谅。?
答:?
?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经历了一个特殊的高三,学生们即将毕业,学校团委拟组织一场毕业文艺演出活动。活动以“铭师恩,唱友情,颂青春”为主题,演出于6月20日19时在学校一号演播厅举行。
(1)请根据相关信息,拟写一份演出公告。
答:?
?
?
?
?
(2)根据节目单,合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之后是我校抗疫志愿者表演的诗朗诵《青春的担当》,请你为这两个节目写一段串词。100个字左右。
答:?
?
?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对现代精神最有力的推动之所以往往来自传统文明,是因为古代文化本来就根深蒂固地包含在现代精神当中。我们知道,自由民主、科学理性、经济增长、政教分离等,是现代性的一些基本内涵。但这些现代文明的外壳并不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全部内容,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内容。它们都只是为美好生活提供了最好的外在条件,并不等于美好生活本身。美好生活还必须有更实质的内容,而这些正是靠古代的德性和基督教的信仰来填充的。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这些传统的价值做底蕴,才有可能展开现代性的种种风景。因此,现代从来没有离开传统而存在过。现代文明与古代文化并不必然是矛盾的,但是当这个外壳忘记了、破坏了、压抑了其中的内容,或是变得与其中的内容不相匹配的时候,其内在的传统部分就会反抗和调整这个外壳。因此,没有古代内容的现代生活不仅是索然无味、不值得过的,而且是根本就无法存在下去的。
从社会制度的基本架构的角度讲,中国早就进入了现代阶段,但与此同时,我们都应该承认中国现代化得不彻底,不能让人充分满意。但这种不满意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反映的是一个极为悖谬的问题,即中国之所以现代化得不彻底,恰恰是因为她已经变得太现代了,我们已经过于强调现代的这个外壳,而没有充分发育外壳里面应该有的文明内涵,这使我们的现代生活不够丰富,从而也会影响到现代性的整体外观,使得一些现代制度好像永远无法在中国安顿下来。针对这样的状况,我认为,要充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恰恰是要努力发掘古代传统,这样才能使这个现代文明变得丰富而厚实。
作为各个文化体系的儒、释、道各家,理应成为现代中国人安置个体幸福的精神归宿,甚至由西方传入的宗教,也可以起到这样的文化功能。但是,这些文化体系所处的基本文明架构,却不能照搬基督教文明的架构。说得再直接一些,我们不能在基督教文明创立的现代制度框架下,仅仅填充中国的内容;不能将西方政教分离的架构简单地拿到中国来,再用中国文化来填充其“教”的部分。而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自觉不自觉地一直没有把自己套进这样一个西方架构当中,而是在寻找着自己的现代道路。只有从中国式的文明架构之中,才可能从更根本的意义上把中国的古代传统变成塑造现代中国文明的有效资源。
这样看来,现代中国不仅需要依赖传统文明来建构其现代品性,而且要在更大的意义上,形成中国式的现代文明架构。因为要形成这一套文明架构不可能照搬基督教文明,那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古代资源。虽然五四时期的中国人并没有主动依赖传统资源思考中国的现代问题,但他们理解科学民主这些现代问题的方式早已决定了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古代文明中去寻求现代文明架构的资源。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古代资源,才可能使现代中国文明不仅能充分保障人的自由和安全,而且有助于实现人格尊严和幸福;才能使现代中国不仅富足繁荣,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现代中国才不仅是强大的,而且是伟大的。
(选自吴飞《中国的现代处境与古代资源》,有删改)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因为有传统的德性和基督教的信仰,中国才得以展开种种现代性的风景。
B.只要我们努力挖掘古代传统,就能充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并安顿现代制度。
C.形成中国式现代文明架构,不能照搬西方文明,要充分利用中国古代资源。
D.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儒、释、道各家成为现代中国人安置个体幸福的精神归宿。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现代文明的普遍性及其在中国的特殊性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
B.文章以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为例,论证了中国需要依赖传统文明来建构其现代品性的观点。
C.作者在分析古代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关系以及中国现代化不彻底的根源方面具有思辨性。
D.文章主体部分按照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证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造传统文化来适应现代观念。
B.自由民主只能给人一个可以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受外在约束的环境,但本身并不能保证人的生活幸福。
C.我们在依靠科学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效法“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方式,是一种更合理的态度。
D.自现代文明发生以来,传统文明一直栖居在现代文明当中,并成为现代性反思和更新自身的重要动力。
第2课时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
无荫不成庐,无林不成族。就像民谣里所唱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看到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
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
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鬟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在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事物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
“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B.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C.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
D.行动,要靠思想来指导;思想,要靠行动来证明:思想和行动是紧密相连的。
2.选文第3段引用古镇传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
?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什么不写成“多么暖心、私密、亲昵”呢?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或曰人与天)的分离,以中国为例,虽然有春秋时期子产倡言的“天道远,人道迩”,战国荀况、唐代刘禹锡论证的“天人相分”,但就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互为因果。但中国传统的主客一体、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的“主客体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显然富于启迪。这正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智慧的原因所在。
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东亚智慧没有完成“主客体浑然一体”向“主客体两分对立”的转化,这本是东亚智慧的一种时代性缺陷,但东亚智慧阐扬了人与自然的一体观——从自然规律经过人的自觉而发展出伦理观以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统一的观念。如孟子所说“仁民爱物”,主张施仁政于民众,更把爱推及万物;又如宋代思想家张载的名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视万民为“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整个宇宙是一个大家庭。这种绿色理念对于纠正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
东方智慧的另一源——印度思想也有此类资源,诗人泰戈尔说:印度人……把世界和人一起包括在一个伟大的真理里。印度人强调人和宇宙之间的和谐。这种思想与中国先秦哲人的“赞天地之化育”“人与天调”一类的理念是相通的,它们对现代人克服主体与客体截然两分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富于启示性。当然,这种“克服”绝不是否定现代文明,重新回复古代的“主客不分”“主客混沌”,而是充分肯定工业化的成就,利用现代科技的巨大威力,将现代生产力引导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绿色运作轨道上来。
现代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开始超越人与自然两分对立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所著的《沙乡的沉思》一书,描述作者在一个废弃的沙乡农场运用现代科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过程及其思索。该书有一节名为《土地道德》,首次从道德角度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标准,把土地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而人只是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该节论述维持生物链完整性的重要性,指出人如果过分垦殖、开采,强行打破这种生物链,是不道德的,而且,“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利奥波德还指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双向互助式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这种认识与中国一千年前的哲学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的命题一脉相通,不过这是在新的科技、新的生产力水平上的哲学及伦理学概括,生动展现了人类理智的古今贯穿性和中西相应性。
(摘编自冯天瑜《先哲启示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材料二: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中国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资源和环境未遭大的枯竭和破坏,未曾削弱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传统是由历史沿转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首先体现在思想上。这就是以人为本,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由于人抽去了自然属性,因而是社会的人,人代表着社会。《四书》中的首篇《大学》开首便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社会的灵魂是道德,主体是人民,由道德去建造社会的形式,由人们去构筑社会的精神,所以《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而此中的“格物”和“致知”合起来,也称为格致,被认为是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这就说明中国先贤们试图建立的社会,是文明知识的社会。3000余年的中国农业经济时代,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知识的农业经济传统。
(摘编自刘盛佳《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传统初探》)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春秋时期子产倡言“天道远,人道迩”,战国荀况、唐代刘禹锡论证“天人相分”,但“天人合一”观念的优势地位在中国并未被取代。
B.以中国与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智慧虽然努力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以推广的完备样板,但实际上因时代性缺陷而无法做到。
C.孟子“仁民爱物”的思想,与张载“民胞物与”的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一体观,对于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弊病,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D.印度智慧中关于人和宇宙和谐的观念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同中有异,后者较前者对现代人克服主客体截然两分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更富于启示性。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给现代可持续发展不少启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回到人类发展的“主客浑然一体阶段”。
B.根据相关概念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并不意味着为了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就必须牺牲当代人的发展需要。
C.东方智慧与西方思想殊途同归,同步经历了“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展现了人类理智的中西相应性。
D.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的社会性与社会的道德感,体现了中国先贤建立文明知识社会的愿望。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可持续发展范畴的一项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
B.挟太山以超北海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7.东西方智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哪些相似的认知?请结合利奥波德的相关论述,概括说明。
答:?
?
?
?
?
8.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
?
?
?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1.A(聆听: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倾听: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观照:仔细观察,审视。关照:关心照顾;照应;口头通知。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2.D(以“审美活动”开头,紧承上文,排除B、C;A中句子强调的是社会文化价值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条件,这和下文“环境也创造人”衔接不够连贯,故答案为D)
3.C(A成分残缺,“孩子们”前缺少动词;且“衬托”和“底色”搭配不当。B“衬托”和“底色”搭配不当。D成分赘余,删除介词“由于”)
4.示例:①由生硬的拒绝变为善意的接纳 ②你正在镜头前面,请绽放笑容 ③对人的尊重(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5.示例:(1)
演
出
公
告
为增进师生情谊,唱响青春之歌,以“铭师恩,唱友情,颂青春”为主题的毕业文艺演出活动将于6月20日19时在学校一号演播厅举行。敬请全体师生届时欢聚一堂。
校团委
6月15日
(2)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亮我心房。三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师恩似海,永志不忘!您的谆谆教诲让我们在抗疫时刻同甘共苦,扶持关爱,化作青春的责任与担当,化作青春的梦想与诗行!请欣赏我校抗疫志愿者的倾情力作——诗朗诵《青春的担当》。
6.C(A扩大范围,“基督教的信仰”不是中国展开现代性的条件。B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要充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恰恰是要努力发掘古代传统,这样才能使这个现代文明变得丰富而厚实”可知,“挖掘古代传统”是必要条件,选项把它变成了充分条件。D变未然为已然。原文是“理应成为”而非“成为”)
7.B(作者举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没有照搬西方文明架构,而是在寻找自己的现代化架构)
8.A(“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是“一致的”,并且也不可以“通过改造传统文化来适应现代观念”)
第2课时
1.C(C中的冒号与画波浪线处的冒号都是用在需要解释说明的词语后面;A是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领起下文;B是提示下面是某人说的话;D是承上总结归纳)
2.①从陪伴成长与陪嫁两个阶段介绍了江南的优美习俗;②生动具体地揭示了人与树之间的深厚情感与亲密关系。(每点2分,大意相近即可)
3.①“多么暖心、私密、亲昵”,看似表达更简练,但流失了原排比短句分别强调的强烈情感;②原句句式更整齐,所用逗号的停顿较顿号舒缓,所产生的亲切美感更符合选文语境的整体风格。(每点2分,大意相近即可)
4.A(B“努力提供……完备样板”与材料一第2段首句意思不合,原文说“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只是……某些启示”。C“标本兼治”错,原文只说“具有精神疗治作用”。D“更富于启示性”错,原文并没有比较二者的高低)
5.C(“同步经历”错,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但东西方并不一定同步)
6.B(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意为“<用胳膊>挟着泰山跃过北海”,比喻难以做到的事。意思与可持续发展不相关)
7.①都超越人与自然两分对立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②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道德伦理、价值引导的高度。(每点2分)
8.①先从人类对自我和自然关系认识的高度,点明中国传统的主客一体、天人合一的理念富有启迪性;②接着在第2、3段,论述了中、印等东方智慧的人与自然一体的共性特征对现代文明主客体对立的疗治作用;③最后以美国新环境理论者的思想为例,揭示人类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方面的古今贯穿性和中西相应性。(每点2分,大意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