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9课《屈原列传》 同步课时训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9课《屈原列传》 同步课时训练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2 14:3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屈原列传
第1课时
一、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谗言(chán)
     蝉蜕(tuì)
惨怛(dá)
相形见绌(zhuō)
B.谄媚(xiàn)
枯槁(gǎo)
遐迩(ěr)
泥而不滓(zǐ)
C.罹难(lí)
泥淖(zhào)
娴熟(xián)
靡不毕见(mǐ)
D.啜泣(chuò)
广崇(chónɡ)
眷顾(juàn)
从容辞令(cóng)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治理)乱    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
B.平伐(自夸,炫耀)其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聪明)也
C.谗人间之,可谓穷(处境艰难)矣  其文约,其辞微(含蓄隐晦)
D.举类(事物)迩而见义远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看见)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人穷则反本
B.靡不毕见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离骚”者,犹离忧也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做了铺垫。?
(2)我们读屈原的《离骚》,会发现屈原在诗中经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解释:“        ,        。”?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人格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B.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C.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D.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B.怀王,楚王的谥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D.《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史上最长的政治叙事诗。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节选的部分主要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和内因,并对《离骚》的内容做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约、辞微,志洁、行廉,这些在他的长诗《离骚》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人格基础。
C.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要抢占屈原的功劳,在楚怀王面前与屈原争宠。
D.屈原在《离骚》中往远处说提到帝喾,往中间说提到齐桓,往近处说提到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译文:?
?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译文:?
?
第2课时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B.顷襄王怒而迁之   
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列:队列
D.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无:没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蝉蜕于浊秽 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③厚币委质事楚 ④时秦昭王与楚婚 ⑤举贤以自佐 ⑥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⑦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⑧身客死于秦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
D.①③⑧/②/④⑥/⑤⑦
4.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秦,虎狼之国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的,用来“别婚姻”。
B.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姓”而不是“氏”。
C.文中的“三闾大夫”是楚国官名,掌管王族事务。
D.“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即诸侯联合抗秦。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 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⑧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⑨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⑩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急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⑨九关:九重天门。⑩要:总结。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B.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C.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D.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B.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故称画为“丹青”,也泛指绘画艺术;“丹青”本指丹砂和青雘两种矿石颜料,因其不易褪色,故史家以此比喻一个人业绩昭著,又因古代丹册记勋,青史记事,故“丹青”又指史籍。
C.国,古代王、侯的封地称为国(或邦)。古代的国(汉代以后是郡国)在建制上相当于现在的省、直辖市。衍生义为国都,指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D.君子,原本指官僚贵族之子。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官僚贵族之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对人的尊称。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用“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离骚》的作者屈原,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
B.本文将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劝诫世人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才是正确的选择。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使人读来有荡气回肠之感。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译文:?
?
(2)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译文:?
?
第3课时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竟:竟然
B.平伐其功
伐:自夸,炫耀
C.新沐者必弹冠
沐:洗头
D.使使如秦受地
如:到,去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遂自投汨罗以死    其后楚日以削
B.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邪曲之害公也
B.蝉蜕于浊秽
C.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的作者。
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被《离骚》无情地揭露了出来。
①以《离骚》为主语。
答:?
②以屈原为主语。
答:?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  玉
[东晋]习凿齿
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①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玉曰:“若东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卢②
之口,然在猎者耳。夫遥见而指踪,虽韩卢必不及狡兔也;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于王,为遥指踪而不属耶?蹑迹而纵泄耶?”友谢之,复言于王。
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似屈原也。曰:“子盍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对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闻欤?
始而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万人;中而曰《阳阿》《采菱》,国中属而和之者数百人;既而曰《阳春》《白雪》《朝日》《鱼离》③
,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十人;
含商吐角④
,绝节赴曲,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
…………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将使宋玉赋高唐之事。望朝云之馆,上有云气;崪⑤乎直上,忽而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宋玉曰:“此何气也?”对曰:“昔者先王⑥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一妇人,暧乎若云,焕乎若星,将行未至,如漂如停,详而视之,西施之形。王悦而问焉。曰:‘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台,精魂依草,实为灵芝。’”
(选自《襄阳耆旧记》,有删改)
  【注】①景差(cuō):战国楚辞赋家。②东郭狻(suān)、韩卢:《战国策》有个“韩卢逐狻”的故事,传说中跑得最快的狗叫韩卢,跑得最快且狡猾的兔子叫东郭狻。一天,韩卢追逐东郭狻绕三山跑了五圈,最后都累得不能动弹。③《下里》《巴人》《阳阿》《采菱》《阳春》《白雪》《朝日》《鱼离》:都是乐曲名。④含商吐角:指娴熟而美妙地发出歌声。商、角,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两音。⑤崪(zú):指高山。⑥先王:这里指楚怀王。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
B.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
C.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
D.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让其友       让:表示歉意,谦让
B.友谢之,复言于王
谢:致歉,道歉
C.既美其才
美:以……为美,欣赏
D.名曰瑶姬,未行而亡
行:长大,成婚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玉直接继承延续了屈原的诗歌艺术风格,在楚辞方面成就斐然,从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B.宋玉能言善辩,面对景差的敷衍托词,他用韩卢逐狻的典故来设喻批驳;当楚襄王劝其改变文章风格时,他用“曲高和寡”的故事来回答,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文风。
C.宋玉作为楚王左右的文学侍臣,官卑职小,但他一再营求,后来也凭着超群的才华博得了楚王的赏识。
D.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宋玉的才华及人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普遍的赞誉,而且得到了习凿齿的高度评价。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
译文:?
(2)子盍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
译文:?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1.D(A“绌”应读“chù”。B
“谄”应读“chǎn”。C
“淖”应读“nào”)
2.C(A治:社会安定、太平。B聪:明察。D见:显现)
3.C(A“反”通“返”,返回。B“见”通“现”,显现。D“离”同“罹”,遭受)
4.(1)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2)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3)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5.A(句中开头包含两个“者……也”的判断句,“者”后都要断开。“故……”句和前面构成因果关系,“故”前面要断开。故选A)
6.D(“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叙事诗”错。《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7.D(“往中间说提到齐桓,往近处说提到汤、武”错。汤、武在前,齐桓在后,即“往中间说提到汤、武,往近处说提到齐桓”)
8.(1)大王令屈原制定法令,人们没有谁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出来,屈原就自夸他的功劳。(得分点:为令,制定法令;莫,没有谁;伐,自夸,炫耀)
(2)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称述的事物也是芬芳的;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得分点:称,称许;廉,正直;不容,被动,不被奸邪势力接纳)
第2课时
1.A(B“迁”的意思应为“放逐”;C“列”的意思应为
“朝列、班列”,这里指官阶;D“无”的意思应为“无论”)
2.D(A“诡辩”,古义:假话,名词。今义:无理狡辩,动词。B“从容”,古义:委婉得体,形容词。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形容词。C“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国事”,古今义均为“国家大事”)
3.D(①蝉,像蝉那样;③厚币,用丰厚的礼物;⑧客,作客,像作客一样。①③⑧都是名词用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④婚,通婚;⑥和,讲和。④⑥都是活用为动词。②亡,使……灭亡。使动用法。⑤贤,贤才;⑦忠,忠臣。⑤⑦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4.A(A是判断句。B、C、D三项均为被动句,表被动的词分别是“见”“被”“于”“为”)
5.B(屈原的“屈”应该是“氏”)
6.B(参考原文: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7.D(“君子,原本指官僚贵族之子”错。“君子”原本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8.C(“劝诫世人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才是正确的选择”错。由原文“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可以推知,苏轼不是劝诫世人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而是肯定屈原为理想而赴死的高尚、贤良的品质)
9.(1)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却无处容身啊,只能在水滨独自忧伤。(得分点:“怀瑾”“佩兰”“茕茕”)
(2)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得分点:“企及”“夫人”“不吾与”)
【参考译文】
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故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而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你俯视千丈峭壁,江中的急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犹豫不决。
“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急流勇退、洁身隐居?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决心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告怨,黄河神却叫我向玉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玉帝,玉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啊,只能在水滨独自忧伤。”
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变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祖国,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就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
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追求完美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要紧的是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呢?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
第3课时
1.A(竟:最终)
2.C
(A第一个“以”表顺承关系,第二个
“以”表修饰关系。B第一个“诚”,假如,果真;
第二个“诚”,确实。C两个“之”都译为指示代词“这”。D第一个“以”与“为”连用,可译为
“把……任命为”;第二个“以”,认为)
3.C(A“邪曲”形容词用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B“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D“祖”名词用作动词,效法,继承)
4.①《离骚》是屈原创作的无情揭露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的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
②屈原是以无情地揭露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为主题的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的作者。
5.C(参考原文: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
6.A(让:责备)
7.D(“宋玉的才华及人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普遍的赞誉,而且得到了习凿齿的高度评价”于文无据)
8.(1)介绍你得到官职的是我,做官却不合心意的是你自己。
(2)你何不顺从楚国的习俗,使楚国人重视你的美德呢?
【参考译文】
宋玉,楚国鄢地人,古宜城的旧地还有他的坟墓。起初他追随侍奉屈原,屈原被流放后,他向好友景差谋求侍奉楚王。景差害怕宋玉胜过自己,只是向楚王简单说了说,楚王也只给了宋玉一个小职务。宋玉于是责备景差,景差说:“生姜和肉桂固然是依靠土地生长,但并不是依靠土地才有辛辣的味道;美丽的女子固然是依靠媒人的介绍嫁人,但并不是依靠媒人来使他们夫妻相亲相爱。介绍你得到官职的是我,做官却不合心意的是你自己。”宋玉说:“东郭狻是天下最善跑的狡兔,一天能跑九百里,最后仍然免不了会被韩卢追上咬住。但实际上韩卢能不能捉住东郭狻,关键在于猎人的指挥得当不得当而已。如果猎人只是向很远的地方望一眼给韩卢泛泛(示意)一下狡兔的踪迹,那么,韩卢虽然是善跑的名犬也追不上狡兔;如果猎人认真地指点韩卢紧紧跟着狡兔的脚印并且放开绳子任他追,那么即使是善于奔跑的东郭狻也必然不能逃脱。现在你把我介绍给楚王,只是漫不经心地示意了一下踪迹罢了呢?还是认真地指引猎物的脚印并且放开绳子(让我尽情施展)呢?”景差听了立即道歉,重新慎重地向楚王举荐宋玉。
宋玉懂得音乐还善于写文章,楚襄王也爱好音乐喜欢辞赋(文章),既欣赏宋玉的才华,但又讨厌他类似屈原(的文风)。就对宋玉说:“你何不顺从楚国的习俗,使楚国人重视你的美德呢?”宋玉回答说:“从前楚国有个很会唱歌的人,大王听说过吗?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有几万人;
中间他唱《阳阿》《采菱》,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也有几百人;最后他唱《阳春》《白雪》《朝日》《鱼离》,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不到十人;歌曲唱到精彩处,低昂自如,优雅无比,节拍和曲调美妙至极,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就不到三个人了。这就是歌曲越高雅,跟着唱的人越少。”
…………
楚襄王带着宋玉到云梦一带游览,打算让宋玉写一篇关于高唐的文章。看到险峻的山上集聚许多云雾,山峰高耸,云雾飘浮变幻。楚襄王就问宋玉:“这是什么啊?”宋玉回答:“先王曾经来到这里游览,感到疲惫就白天休息,梦到一个女子,像云雾一样温柔,像星星一样飘忽,似走未走,似飘又停,仔细一看,像西施一样漂亮。先王高兴地询问。她说:‘我是赤帝的小女儿,叫瑶姬,没有成婚就去世了,安葬在巫山的南面,我的魂魄融入草木,化成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