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2 14:44:32

文档简介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联考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答案】D(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将传统道德中的勇德推向顶峰"不合文意,原文为“使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的道德传统在中华大地上再显峥嵘”。B项,理解有误,从原文“业已正式跻入”看,孔子关于“勇”的命题是让“勇”正式成为中国道德伦理的内容,并不是“首次出现”。C项,以偏概全,原文说“国人论勇,多从心论”,故选项中“是只从‘心’的角度来审视”表述不准确。
【答案】C(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分析有误文中明确指出“心性之勇”与“气力之勇”是并列的关系,没有形成对比。
【答案】C(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C项,强加因果。原文中提到了西方和中华民族都将勇敢和美德联系在一起,而且我们还很早就对美德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但并未表明二者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4【答案】B
【解析】“自己的爱猫”错误,这只猫是美国太太在旅店中透过窗户偶然见到的。
5.【答案】态度不同:旅店老板对美国太太尊重、帮助和关心;美国丈夫对她的态度是漠视、冷淡、虚伪、置之不理。(2分)
用意:①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丈夫对妻子的冷漠、虚伪;(2分)
②暗示女主人公苦闷、压抑的真正原因,表达了对美国丈夫行为的不满,从而突出了主题。
(2分)
(每点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解答时可通过原文,分别找出能体现旅店老板和美国丈夫的态度的细节,然后分析归纳,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就可以。旅店老板见美国太太出门就派女侍送来了雨伞,听说美国太太想要一只猫,就让女侍送来一只,可见旅店老板的态度是尊重、关心;美国丈夫听见妻子出的种种要求,要么表示不同意,要么敷衍,要么干脆不去听,表现出漠视、虚伪、冷淡的态度。旅店老板的态度对比鲜明,而丈夫是与其美国太太共同生活的人,这就反映出女主人公苦恼的真正原因,这一安排起到了揭示主题作用。
【答案】①“紧紧”一词写出猫在雨中头尾贴在一起的状态,表现了猫无助、孤独、可怜的处境,需要人呵护;②猫的处境和美国太太在家中的处境相似,猫象征着得不到丈夫真正的爱护和尊重,内心孤独的美国太太;③她对雨中猫的帮助,暗示着她渴望得到关心、爱护和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女权意识的觉醒,渴望获得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每点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解答时可先结合相关语句解释“紧紧”一词在文中的含意,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猫”的象征意义。“紧紧”一词写出猫在雨中的样子,反映出这只猫的无助和可怜。由注释可知,这篇小说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在传统的美国家庭中,男性地位高于女性,丈夫决定着妻子的一切。妻子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妻子看到猫而心生怜悯,也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她要救猫,正反映出她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由此可知猫是妻子的象征。
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课内文言文(12分)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D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11.【答案】C
【解析】“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从耿况”是作谓语“迎”的状语,若停顿在“耿况”之后,则句子表意不完整,所以此二者之间不能停顿,排除A、D项;“使者纳之的意思是使者收起官印,根据语意“一宿”应是作“无还意”的状语,所以应在“纳之”之后停顿,排除B项。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句意,理清人物及事件,结合表示时间、地名、人名等关键词,利用词语间语法关系确定谓语、宾语来判断。
12.【答案】A
【解析】“字是男子15岁举行冠礼时取的”解说错误,应为“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13.【答案】A
【解析】“寇恂喝令使者召见耿况”说法错误。原文“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意思是说寇恂令身边的人以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选项曲解文意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14.【答案】
①(你)刚到了上谷郡就要毁弃信义,又将凭借什么来号令其他的郡国呢?为使君你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译出大意给2分;“堕大信”,“何以”,“计”,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②现在您所统领的军队,都是同宗族的兄弟,难道不应该以前人为鉴戒吗?”(译出大意给2分;“将”,“昆弟”,“无乃”,每译对一处给1分)
(三)诗歌阅读(9分)
15.【答案】D
【解析】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隋炀帝为了淫乐而修的“迷楼”与南朝陈后主的“景阳楼”相比,间接抒发情感。
16.①想象(或者虚写)。(1分)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鼓声直上云霄,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旌旗招展水面,日月之影浮动。想象奇丽,描绘生动。(1分)
②夸张。(1分)鼓声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表达形象鲜明。(1分)
③妙用动词。“动”和“浮”两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2分)
④视听结合。(1分)描写了盛大的东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1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3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1)日益骄固 
楚人一炬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分)
18.【答案】A
【解析】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此处强调战略高度的空前,应选“前所未有”。
革故鼎新: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此处强调红色文化随时代而变化,应选“与时俱进”。
改变:事物变得和原来不一样。改进:改变旧有情况,着重于使某方面有所进步。此处说的是传承与发展的方式要不断向好,应选“改进”。
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集腋成裘:比喻聚少成多,积小为大。此处说的是抗疫一线人员的高尚品质,应选“众志成城”。故选A。
19.【答案】C
【解析】语段的话题中心词是“红色文化”,前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到了“文化强国”,本着话题一致的原则,此句“红色文化”应放在句首,与前句衔接更紧密。A.“红色文化”未放在句首位置;B.“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作主语,与前句衔接不紧密;D.逻辑错误。“中华文化”内涵范围大,“红色文化”内涵范围小,“中华文化”不能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故选C。
要让青年学生理解进而认同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改对一处得2分,两处3分。)
【解析】原句两有处语病,其一是“认同进而理解”语序不当,应改为“理解进而认同”;第二处是“流入新的时代特色”搭配不当,把“流入”改为“注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1分)
21【答案】.①导致他们出现诸多问题
②而是别人的不理解
③也未必就一无是处
(每写出一处给2分。句意不畅扣1分,字数不合要求扣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一个空根据“但是大脑结构、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功能的连接方面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可知填入结果,即“导致他们出现诸多问题”;
第二个空根据“小时候无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可知填入别人的态度,即“而是别人的不理解”;
第三个空根据“很多这样的孩子就非常聪明,甚至能够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比如说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的能力、有很出色的艺术和空间能力等”,可知填入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也有优点,即“也未必就一无是处”。
【答案】①被误认为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②被怀疑有智力问题。③被认为是故意“捣乱”。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句意不畅扣1分,句式不合要求扣1分,超出字数扣1分。)
【解析】儿童阅读障碍被忽视的表现集中在第一段,注意句式要求是被动句。
“研究表明,中国有1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但是却常常被误认为是懒情、不专心、学习能力差”,即被误认为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
“其实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大脑结构、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功能的连接方面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把形近字搞混、颠倒顺序、阅读很慢等”,即被怀疑有智力问题。
“而最痛苦的并不是障碍本身……小时候无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即认为是故意“捣乱”。
作文
按高考阅卷标准评分。
审题:
真实情境的限制。
子光妈妈为培养他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节俭精神,就让他捡废品攒学费,11岁时子光就攒了一万多元钱,还表示将来上大学不需要家里掏钱,因而赢得街坊邻居普遍称赞。而景天妈妈却认为培养小孩的捡废品习惯的做法是一种乞丐思维,应该培养孩子宏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和崇高的志向。这是考生写作的出发点,考生要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认识进行比较权衡,要比较的方面是哪种做法更有利于“教育与成材”,脱离材料则会被视为另起炉灶。
典型任务的限制。
典型任务有四:其一,“子光妈妈的做法和景天妈妈的观点,哪个让你感触最深”,这是考生必须回答的问题,“最”字是核心和关键,有“最”字就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既然两种做法都有道理,那就要有比较权衡和选择;其二,班级计划围绕上述材料举行讨论会,限定了写作对象为本班同学,写作身份默认为青年学生,讨论也要围绕上述材料进行,即考生要有对象意识、交流意识和情景意识;其三,以“教育与成材”为主题,则考生的落脚点在于,子光妈妈的做法和景天妈妈的观点哪个更有利于“教育与成材”,考生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其四,“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文章体式为发言稿。
价值判断的限制。
子光妈妈想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节俭精神,孩子做到了;景天妈妈认为应该培养孩子宏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和崇高的志向,也是有道理的。题目并不是要考生简单肯定或否定子光妈妈的做法或景天妈妈的认识,而是要比较一下哪一方更有道理。
开放性
立意角度自由。在比较权衡的基础上,赞同子光妈妈的做法还是赞同景天妈妈的观点,考生是可以见仁见智。不管赞同谁,在“教育与成材”的大方向上,都可以选择不同的比较点,或单一论之,或综合论之。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从子光妈妈的教子之道,可联想“苦难、挫折教育”“虎妈虎爸”等很多素材与景天妈妈的观点作比较;驳斥“乞丐思维”,可从“劳动者”“打工人”“感动中国”等人物素材中取材,可适当按照古今中外的顺序,从“历史的天空”到“平凡的世界”,入人心,接地气,又展开有序,思维有径。如更赞同景天妈妈的观点,可联想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武汉志愿者等的“大我”精神,与子光的“小我”和独善其身进行比较。
解题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材料、评价现象、洞悉实质的思辨能力。材料列出了一种教育现象:子光妈妈用捡废品卖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节俭精神,街坊邻居普遍称赞,而景天妈妈却深以为非。两种分歧,其实就是两种教育观念、两种思维方式的分歧。考生要思考权衡,表明态度。围绕“教育与成材”这一主题,考生可透过材料,洞悉本质;可剖析心理,甚至可深入到社会文化心理,如阶层、职业歧视和固化思维等;可建言献策,就家庭教育和孩子成材,适当提出自己的主张。
切题立意:
1.先自我独立,再成就“大我”。
2.拾废品攒学费,不是乞丐思维。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能行稳致远。
4.涵养高远志向,从平凡小事做起。
5.胸怀天下胜过独善其身。
6.脚踏实地,更需仰望星空。
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翼,上谷郡昌平县人。寇恂起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很器重他。王莽失败,更始即位,派遣使者向各郡国宣示:“先归降的恢复爵位。”寇恂跟从耿况在界上迎接使者,耿况呈上印绶,使者接受了,一夜也没有退还印绶的意思。寇恂带着兵器入见使者,请退还印绶。使者不肯给,说:“我是天王使者,功曹想胁迫我吗?”寇恂说:“不是敢胁迫使君,我私下里是为使君计谋之不周而悲伤哩。现在天下初定,(你)刚到了上谷郡就要毁弃信义,又将凭借什么来号令其他的郡国呢?为使君你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使者不答应,寇恂怒叱左右的人以使者命召耿况,耿况至,寇恂进取印绶给耿况。使者不得已,就秉承皇帝旨意恢复耿况职务。耿况受职而归。
光武于是拜寇恂为河内太守,代理大将军事。寇恂论述军事练习骑射,砍伐淇园的竹子,制成箭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都转运到前线。朱鲔听到光武北上而河内势孤,就使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强率兵进攻河内。寇恂率军冲击,大破苏茂军。光武听说后大喜说:“我知道寇子翼是可以胜任的!”当时军粮急缺,寇恂以人力车马车转运军粮,前后不绝。光武帝几次以简策书牍慰劳寇恂,同门生茂陵人董崇对寇恂说:“皇上新即位,四方尚未平定,而君侯在这个时候占据着大郡,内得人心,外破苏茂,威震邻敌,功名显赫,这是奸谗之徒侧目窥视产生怨祸的时候哩!现在您所统领的军队,都是同宗族的兄弟,难道不应该以前人为鉴戒吗?””寇恂以为然,假称有病不视事。
执金吾贾复在汝南,他的部将在颍川杀了人,寇恂将他逮捕入狱。寇恂却将他斩首于市。贾复以此为羞耻。他回来路过颍川,对左右说:“我与寇恂并列将帅,现在被他所陷害,今见寇恂,我必亲手杀了他!”寇恂知道他的计谋,不想与他相见。谷崇说:“我是将军,可带剑在侧侍候,突然有变,可以抵挡得住。”寇恂说:“不然。以前蔺相如不害怕秦王而屈让廉颇,是为了国家。区区赵国,尚且有这种义举,我难道可以忘记吗?”于是命令各属县大张供具,储足酒醪,执金吾军队入界,每人都可以得到两个人的酒食。寇恂于是出迎于道,然后假称有病而回。贾复想率兵追赶,而官吏兵卒们都喝醉了,于是过去。寇恂派谷崇向帝说明情况,帝于是召见寇恂。寇恂到洛阳被引见帝,当时贾复先在座,准备起身回避。帝说:“天下还没有平定,两虎怎能够私斗呢?今天我为你们和解。”于是共坐在一起,极为欢快,就共乘车出城,结成好友。当时的人把他视为长者,以为他有宰相的器才。建武十二年(36年)去世,谥为威侯。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的进行,英雄之举层出不穷、蔚然成风,彰显了
中华民族的大仁大爱,亦使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的道德传统在中华大地上再显峥嵘。
无疑,勇德是人类的共同道德。早在西方古老的《荷马史诗》中,美德就开始与勇敢须臾
不可分离,但论及人类勇德建设,中华民族的贡献尤值一提。中华民族不仅将勇德视为“三达
德”之一,而且很早就开始了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如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
题。该命题开始把勇与仁义、道义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勇业已正式跻入中国道德伦理的领域,
并使所谓“见义勇为”成为千古传颂的优良品德。孟子对勇的思考可视为是孔子勇的思想的深
化和继续。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认真讨论了勇的性质、勇的根本及勇的途径,而他的“浩
然之气”学说的推出则为所谓“勇气”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宋以后,有王阳明对勇的“敢直
其身,敢行其意”的力行力为的力倡,有颜元对宋明“重文轻武”的唇舌之儒、文墨之儒的力
辟,还有戴震对“益之以勇,盖德之所以成也”这一勇的“道德执行力”的力肯。以儒学为传
统的中华民族从未停下对勇和勇德追求、探索的步履。
那么,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勇呢?
其一,心性之勇。国人论勇,多从心论。“古文勇从心”的“恿”字,就是其明证。这种
与勇相连的心,既非西方式的理智之心,又非佛教式的虚灵明觉之心,而为中国式心性论的以
“生”训心之心、从心从生之心。作为一种生命哲学的概念,它意味着心以其“生生不已”的
潜在的可能性为内涵。也正是基于心的这种可能性,才彰显了心不受制于现实规定性的“形上
超越性”,才使心成为中国哲学“形上超越性”的真正体现。同时,一旦我们肯定了心的“形
上超越性”,我们实际上也就肯定了真正的勇。勇一如心,同样具有“形上超越性”。正是从
勇的“形上超越性”出发,主张“见义勇为”的孔子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
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其二,气力之勇。中国哲学的身心一体决定了勇并非“心性之勇”的一意孤行,而是以
种“下学而上达”的方式,具身化为一种气力之勇。中国古人在提出“气,体之充也”,强调
气与身体不可分的同时,亦使勇敢与身体化的“勇气”相提并论。“即气而力在”,如若我们
肯定了勇之气,那么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肯定了勇之力。这一点,不仅可见之于《说文》的“勇”
字从“力”说、《诗经》的“无拳无勇”说,还可在中国拳经中的“气与力合”说中找到注解。
“心性之勇”与“气力之勇”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告诉我们,一种真正的勇既具有一种“形
上超越性”,又使这种“形上超越性”离不开形下的现实力量。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勇德也经历过沉浮,随着近现代“救亡图存”思潮的兴起,对勇德
的崇尚再次被激发出来。身处更为和平、更为文明的今天的人们同样要面对诸如瘟疫、地震
洪水这样的自然灾难,面对诸如战争这样的社会灾难,面对艰难、挫折和“德福不能两全”的
高二语文一第1页一(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