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名
《深度空间》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美术
学段
高段
年级
五
授课时间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本课以小学美术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最终实现提升学生
“美术核心素养”的目标。
理论依据:以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观察、体验、理解、感悟和艺术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客观物象呈现的空间透视现象,认识理解几位中外艺术家绘画作品中对纵深空间感的不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美术术语对绘画作品进行评述的能力,以达到提升学生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的目的。
教学内容分析
《深度空间》是第三学段内容,从全套教材中的欣赏评述课来看,欣赏专题包括自然景观、摄影、画家等。《深度空间》是唯一关于三维空间的教学欣赏内容。学生曾在第一学段“造型表现”领域的《丰收了》一课中表现丰收蔬果堆积的场景时,学习了将平面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的方法。在第二学段“造型表现”领域的《我们身边的植物》一课中表现枝干的穿插遮挡关系时,学习了将前景物体画在后景物体上面的方法。而本节课学生对于空间属性的认识和表现方法,将深入观察、思考。为进一步认识、探索更丰富的空间世界奠定基础。也为下一课第16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打好基础。这两课组成一个单元。从欣赏分析到学习运用,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体验、运用空间知识,学面上如何表现具有空间感的绘画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层层递进式问卷调查。调研问题一,什么是空间,学生对于空间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状况数据显示如下:
理解的有95%,不理解的有5%。问题二,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物体、景物等,说一说你对空间的理解,100%学生均理解。调研问题三,你有哪些疑问?学生疑问主要集中在,为什么空间中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怎么表现这个可大可小的空间?我发现:学生想进一步对于空间属性的认识和表现方法深入了解。也证明学生有需要提高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等能力的需求。
教学方式及手段:
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1.身临其境的观察,肢体语言感受生活中客观物象呈现的空间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利用对空间景物的观察感受,总结透视规律。
2.运用iPad画出外国艺术家作品中运用的简单透视规律,进一步理解深度空间。
3.赏析中外艺术家作品中呈现的深度空间,了解画家利用线条、色彩、构图等表现空间,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4.尝试画一幅简单的有深度空间的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客观物象在我们眼中呈现的透视现象,以及浅显的透视知识。
2.认识理解部分中外艺术家绘画作品中对纵深空间感的不同表达方式,深入体会画面中的思想和情感。
3.运用美术术语大胆评述。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描述、分析、讨论、生生互评和艺术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用语言大胆表达对美术作品画面深度空间的认识和感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留意观察、探究生活中透视现象的习惯,提高学生欣赏评述绘画作品中深度空间的兴趣。接纳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理解部分中外艺术家绘画作品中对纵深空间感的不同表达方式,深入体会画面中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能运用美术术语大胆评述。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ppt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一.
情境导入,感知生活中的空间
1.学生说一说对空间的理解。
2.出示本班学生生活学习照片。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空间。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利用对空间景物的观察感受,总结透视规律。】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发现认识生活中的空间透视规律
1.出示本班学生生活中的照片以及熟悉的图片,小组探究讨论在有深度的空间中近处与远处的景物有哪些变化特点。
2.小结空间透视规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利用对空间景物的观察感受,总结美术术语,增强美术学习的情境性。】
(二)探究深析体会深度空间
1.自主探究赏析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
出示图片
意大利米兰修道院
(1)由一面空白墙到一幅画作的出现,学生谈观感。
(2)学生结合书中33页提示的空间表现分析图,完成以下任务:
a.利用ipad在画上画一画暗含的透视线。体会画家是怎样表现空间深度的?
b.同桌讨论发现了什么?你认为这样的画法处理起到了什么作用?
(3)学生小组汇报学生,运用美术术语大胆评述。
2.赏析《转战陕北》石鲁
出示国画作品《转战陕北》
(1)小组学生结合32页作品介绍,思考探究讨论:
a.画家是怎样体现画面的深度空间的?
b.画家想突出谁?
c.画家想表达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总结归纳表现纵深空间感的美术术语:线条、色彩和构图等。
3.对比赏析
《转战陕北》(传统中国画)与《最后的晚餐》(油画)你发现这两幅画不同的地方在哪?
学生简单阐述自己想法。
教师小结:深度空间的表现形式不同。西方绘画追求准确的焦点透视关系使画面呈现逼真的空间效果。而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心里的真实”,推崇利用散点透视将不同角度看见的画在一幅作品中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赏析,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理解部分中外艺术家绘画作品中对纵深空间感的不同表现形式。通过本环节图像识读,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理解的能力。】
(三)赏析中外画家作品评述体会其情感
1.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艺术家作品。
2.学生对作品评述体会其情感。
【设计意图:欣赏古今中外艺术家作品中呈现的深度空间,了解画家利用线条、色彩、构图表现形式表现空间来传达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画家是怎样表现深度空间的变化以及画家想表达的情感。通过这个环节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美术术语对绘画作品进行评述的能力。】
三、学生艺术实践
学生小组合作创作:用学习过的中国画树的画法画出有深度空间的一幅画。
播放音乐
学生深度空间绘画体验
四、评价
评价要求: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说一说“深度空间绘画体验”。
1.组内代表学生评价本组合作创作的作品。
2.评价他组合作创作的作品。
3.学生谈本节赏析课感受收获。
五、拓展
出示美术馆照片
小结课后延伸:走进艺术殿堂,提高自己的审美艺术修养。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节课教学特色:
特色一: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构建开放式课堂,从而提升学生能力。
特色二:层层推进,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先从生活中观察、感知、发现生活中的空间透视规律。探究深析部分中外艺术家绘画作品中对纵深空间感的不同表现形式。再通过对比赏析,总结归纳出表现纵深空间感的美术术语: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接着,进行迁移运用,运用美术术语再对部分中外画家作品欣赏评述,体会其情感。然后,学生小组合作创新实践,进行深度空间绘画体验。并评价鉴赏美。最后,拓展延伸,引领学生走进艺术殿堂,去提高自己的审美艺术修养。从而让学生实际获得。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