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下 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2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七下 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2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4-24 13:11:47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
学科
生物学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一
教材
书名:《生物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比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和联系。
2、说出血液循环的意义。
3、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4、说出呼吸作用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关系。
5、了解冠脉循环。
(二)能力方面
1、进行血液循环路径图的观察、绘制与归纳总结。
2、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认同血液循环的功能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通过分析呼吸作用与三大系统的关系,认同人体是多系统配合的统一整体。
【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路径和意义。
【教学难点】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各自血液成分的变化。
2、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新课
结合新冠肺炎治疗方案,引出问题:
静脉输液时抗病毒药物如何从手臂到达肺部病灶?
复习心脏内血液的流动过程,血液流出心脏后又是如何流动的呢?介绍科学家哈维及其发现,引出血液循环。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血液循环途径和意义
任务一:如果你是一个红细胞,你将如何从左心室出发,再次回到左心室呢?
播放血液循环视频,学生根据视频信息尝试说出红细胞的流经,并思考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结合分步动画,分别引导学生绘制体循环和肺循环路径图,并结合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将体循环和肺循环组合在一起,成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并提示学生血液每循环一次,两次经过心脏。
任务二:比较体循环与肺循环
1.比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流经路径。
总结出二者的共同规律都是从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区别是体循环从心脏左侧到右侧,肺循环从心脏右侧到左侧。
2.比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
结合血液知识,分析出体循环的作用是将营养和氧气送到组织细胞,将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血液成分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结合呼吸系统知识,分析出肺循环的作用是将含氧量低的静脉血变为含氧量高的动脉血。
通过以上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1.动静脉与动静脉血的区别与联系?
2.两条循环通路是同时发生还是先后发生?
3.心脏中动静脉血分布有何特点?
4.心脏中动静脉血完全分开的双循环有何意义?
通过对4个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并归纳总结出人体血液循环的意义:保证持续不断的、高效的为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养料,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提问:谁为心肌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
虽然心脏中装满血液,但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和氧气并不是直接从心腔获得的,而是通过冠脉循环提供,并将心肌细胞产生的废物运走。引导学生在血液循环图中补充出冠脉循环路径。
通过视频及分布动画,引导学生进行血液循环路径图的观察、绘制。
对两条通路的路径和血液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区别动静脉血。
通过逐渐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血液循环的意义,并通过与其他动物的心脏结构与循环方式的比较,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完善血液循环路径。
三大系统的关系
任务三:梳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关系
从细胞的呼吸作用出发,利用示意图梳理三大系统的关系。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呼吸系统摄入的氧气,通过循环系统送至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并将细胞产生的废物运送至呼吸系统及其他器官排除体外。
提问: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人体的营养物质,通过呼吸系统摄入的氧气分别最先达到心脏的哪个腔室?
引导学生找出营养物质和氧气进入血液循环的位置,写出循环路径,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的理解三大系统的关联。
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图,提出问题:
为何消化道器官流出的静脉血要先通过肝脏再回心脏?
补充肝脏的两大作用。
认同人是一个多系统协调配合的统一整体,以及血液循环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回扣问题,学以致用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循环知识,解答本节课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静脉输液时抗病毒药物如何从手臂到达肺部病灶?
引导学生找准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位点,逐步写出静脉输液给药方式药物到达作用位点的路径图。
因为药物到达肺部病灶只需要回心脏一次后进入肺循环即可到达,接着提升问题难度,如果是到达肾脏病灶呢?
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药物到达肾脏病灶需要经过心脏两次,这与学生的前认知是有很大不同的。而且需要强调药物最终需通过物质交换从毛细血管到达病灶处组织细胞才能发挥作用。
回扣导入问题,学以致用,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与认识。
总结
1.血液循环的组成:体循环与肺循环
2.体循环与肺循环的比较与联系
3.血液循环的意义
对概念进行总结梳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与课外拓展实践
巩固练习:两道习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血液循环相关知识的运用:一是从体循环与肺循环血液成分变化的角度,
二是从血液循环路径的角度,并要求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各种给药方式药物到达作用靶点的路径,并进一步思考它们之间的差异。
课外实践:介绍血压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课后利用血压计给家人进行血压的测量。
课外拓展:简单介绍新冠疫情治疗中的生命支持技术ECMO的作用原理,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找出ECMO的两种不同模式VV-和VA-模式有何区别,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每种模式应该适用于哪种患者。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学科
生物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一
教材
书名:《生物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加深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增强进行适量体育锻炼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动物的心脏模型、图片。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是血液,管道是血管,那么运输的动力是什么呢?
明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心脏奥妙的好奇心。
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1.组织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手来感觉心脏的跳动,并大致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展示“人体体腔解剖图”,明确心脏的位置。
2.猜测人的心脏大小,展示“人体心脏的外部形态”图和模型。帮助学生找到图片和自己身体内心脏位置、方向对应关系。
学生通过体验和观察,从感性认识到运用科学术语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大致形态、方向。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参考教科书P61“心脏的解剖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1.观察心脏的腔室及相连的血管;
(1)心脏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
回忆七上学习过的肌肉组织的特性,推测心脏壁的功能。
(2)观察、辨认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关系,规律:心房在上、心室在下,上下通,左右不通。
(3)进一步描述四个腔之间的关系,观察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交流观察和辨认的方法。从而分析、总结出规律: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
(4)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请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2.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
(1)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内部结构,有什么发现?
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与相邻的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
(2)学生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说出其位置、猜测其作用。
3.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
实验——“心脏灌水实验”
利用完整的猪的心脏和烧杯中的清水,设计实验,启发学生推测水在心脏中的具体流动途径,进而说出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途径。
学生通过观察、推测、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血液在心脏的流动途径,从心房到心室,从心室到动脉。
心脏的工作
1.出示心脏工作示意图
引导学生分步观察心脏每跳动一次经历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每一个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变化及血液流动方向。
2.归纳心脏工作的过程
人的心脏跳动一次需要0.8
s,心房收缩占0.1
s、心室收缩占0.3
s、全心舒张占0.4
s。
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课上最开始提的问题:心脏每跳动一次,心房和心室的舒张期均大于收缩期,可以得到休息。心脏还是挺会劳逸结合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是1:1。
3.运用:
①为什么在进行运动时人的心跳会加快呢?
如果心脏每次跳动排出的血量保持不变,而适当加快心脏的心率,就可使心脏的排血量每分钟增加到安静时的2~2.5倍。
②运动员为何比不经常运动的人心跳速度慢?
通过计算得知心脏工作具有一定的节律性。
学会通过科学知识和数据解决疑问。
发现改善心脏的结构能加强心脏的功能,明白合理参加体育锻炼对心脏产生的积极意义。
本节小结
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总结和提升。
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新的认识,为血液循环知识的学习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