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天下有道》课件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天下有道》课件2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2 14:5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先秦诸子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说是绝后的。
《论语》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语:言论。
关于《论语》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
林语堂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孔子的智慧》)
北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关于语录体
自主学习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各章内容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章内容
1【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文段借仪封人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2【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评析】 接舆既有对孔子品格的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这一段既表现了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4【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5【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阅读课文第一、二、三、四则,找出直接(或间接)反映当时社会形势的语句,并概括当时社会的特点。
明确:(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今之从政者殆而!
(4)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思考与探究
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思考与探究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意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了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思考与探究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中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思考与探究
如何评价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请说明理由:
⑴在“礼乐崩坏”、秩序紊乱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仁、礼”的主张,想恢复西周的“礼制”是不现实的。
⑵孔子周游列国,大力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儒家学派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一个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光照千古。
思考与探究
以“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
为格式写出一组排比句。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勇于担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对不平现实的勇敢抗争,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对真理的坚决捍卫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
归纳整理一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史可法(抗清名将):
城亡我亡,头可断,志不可屈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关押审问八年,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
“火会更使真理永恒”。
西西弗斯:蔑视众神的命运安排,每天将巨石推上山顶,滚落,再推,决不屈服。
……
我们要:
积极入世;
勇于担当;
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请以“我看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处世态度”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1)观点鲜明,运用对比和举例两种论证方法;(2)不少于200字。
作业布置
作业示例:
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现实社会,贤者选择避世隐居;而你,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什么让你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是救民于水火的社会责任感,是追求礼乐治国理想的崇高感。既然不被鲁国所用,便去周游列国,茫茫中原,总能听到辘辘的车轮声。那是你在驾车前行,仪封人赞扬你,你没有沾沾自喜;接舆唱凤歌劝你,你不为所动;长沮、桀溺嘲讽你,你在伤感中更加坚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历史最终告诉我们:谁终将声震人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