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咏庄子》
物我天地人,归隐绝凡尘。
鲲鹏化飞宇,一梦彩蝶身。
人生天地间,白驹过隙焉。
逍遥心中游,齐物载乾坤。
庄子,何许人也?
《庄子》其书?
有一个人他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惠子前往吊唁,他却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鼓 盆 而 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你能理解庄子的做法吗?你知道庄子为什么这样吗?
庄子回答他的朋友惠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这体现了庄子达观的人生态度,在《庄子》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都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简言之,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他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像四时的运行一样。(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
北冥有鱼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及庄子的生平、思想。积累文言知识。(重点)
2.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感知人物形象,理解两则寓言所阐述的道理。(重点)
3.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及他对高官厚禄的态度。(难点)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
时期
人,著名的
,
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著有名篇:《逍遥游》、《齐物论》。
周
战国
宋国蒙
道家学派
“老庄”
清静无为
思想家、文学家
走近作者
作品简介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由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其文想象奇幻丰富,构思巧妙,大多是寓言作品,善用寓言和比喻,善于虚构,文笔汪洋恣肆,气势波澜壮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本课第一则选自内篇的《逍遥游》。
庄子,名周,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宋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本文选自《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其特点: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意境开阔,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逍遥游》主要观点:人应当参透功名利禄、权势地位的作用力,打破其束缚,使精神活动臻至优游自在,无牵无挂的境界。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
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北冥míng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xié?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yé?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朗读课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
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海。冥,通“溟”,海。
大鱼名
传说中的大鸟。
振奋
海水运动。
迁移。
天然形成的水池。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海水运动时将要迁移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记载
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盘旋飞翔。
旋风
气息,此处指风
怪异的事物。
表示选择,
是……,还是……
译文: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上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硕大无比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志存高远
水击三千,扶摇九万——力大无穷
去以六月息者也——善借长风
鹏
一、重点词语积累
1.
重点实词
(1)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
。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徙:
。
(3)水击三千里
击:
。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
(5)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
。
(6)亦若是则已矣
矣:
。
悬挂
迁移
拍打
盘旋飞翔
离开
罢了
2.
通假字
(1)北冥有鱼
通
,
意思
。
冥
溟
海
3.
古今异义
(1)怒而飞
古义:
,义:
。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今义:
。
(3)天池也
古义:
,今义:
。
(4)野马也
古义:
。
今义:
。
振奋
生气,发怒
海水运动
泛指海上运输
天然形成的水池
高山湖泊名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野生的马
4.
词类活用
(1)方位名词作状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
(2)形容词作名词
志怪者也
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
方位名词
向上
奇怪
怪异的事物
息
{
大风
名词,气息
5.
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
《北冥有鱼》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
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
气象之宏,令人瞠目。
第二层:从“是鸟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
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
第三层:从“天之苍苍”到结尾,
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
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
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文本探究:
1.“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
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鲲鹏展翅高飞,必须有所倚,旨在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文中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
借《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对鹏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
文本探究:
3.“野马”
“尘埃”的运动依靠的是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
“野马”
“尘埃”也好,看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本探究:
4.“天之苍苍……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本句可译为“天色深蓝,这是它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待”,都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
借鲲鹏的寓言庄子要说明什么道理?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
文本探究:
5.“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鹏鸟展翅高飞,威力无比,气势宏大,搏击于天空,启示人们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搏击,敢于追求。
6.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北冥有鱼
介绍鲲鹏形体
有所待
仰视鲲鹏飞南冥
想象高空俯视情景
板书设计
中心思想:
“逍遥游”的含义是无依无靠,无所羁绊,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在本文中,作者借大鹏乘风翱翔,雾气、尘埃等漂浮的现象,说明作为形体的生命,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人的精神,是应该绝对自由的,表达了作者对精神自由地追求。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
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4分)
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现实意义:
作者在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是由所凭依的,是不自由的。就连宏大的鲲鹏也不例外,这就让我们意识到,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课文鉴赏要点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庄子一生穷愁潦倒,他不是没有机会做官、过荣华富贵的生活,而是不愿做官。庄子才能闻名遐迩,楚王听说后,就派了两名使臣带着重金去聘请他当宰相,却被庄子以“宁愿在污浊的泥水之中游戏自乐,也不原为当权者所束缚”为理由拒绝了。庄子厌恶虚伪的封建制度,对当时的社会抱有强烈不满情绪。庄子后来当了隐士,以表明自己愤世嫉俗,蔑视名利、痛恨权贵的心志。
宋李清照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念奴娇·鸟儿问答
毛泽东
1965年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译文
鲲鹏展翅高翔,
九万里的上空,
上下翻飞盘旋扶摇。
大鹏身背长空朝下鸟瞰,
都是人世间的大城小城。
炮火连天轰鸣,
弹痕遍地,
吓坏了草丛里的麻雀:
怎么了得呀,
哎哟我要飞升。
请问你想飞去哪儿?
麻雀答道:
飞去有仙山琼台的地方。
而且前年秋月朗朗,
难道你不知我们订了三家条约?
另外还有好吃的,
烧熟的土豆,
再加进牛肉。
不准放屁,
且看一看这天翻地覆。
订了三家条约:指苏、美、英三国1963年8月5日在莫斯科签订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
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1964年4月访问匈牙利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在一次演说中说,“福利共产主义”是“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
《庄子
逍遥游》中的成语
鹏程万里:形容前程远大。
鲲鹏展翅:施展抱负,实现宏伟的理想,创造一番事业,比喻前程远大,不可限量
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上升。
唐朝诗人李白的《上李邕》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诗句的意思是: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李邕【yōng
】擅长诗文,当时文士很多都投在他的门下。从《上李邕》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青年时代李白的豪情壮志。
成语积累
有关大鹏的古诗词名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杜甫《泊于岳阳城下》
鲲变为鹏
鹏徙南海
拟想鹏俯瞰大地
北
冥
有
鱼
硕大无比
力大无穷
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
板书设计
金题演练
一、阅读《〈庄子〉一则》完成1~4题。(15分)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怒而飞
(
)
(2)志怪者也
(
)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
(4)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
振动翅膀
记载
向上
尽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