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
1949年
20世纪80年代
1987年
1992年
1997年
7月7日
1999年12月2日
2015年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九二共识”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习马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93年
汪辜会谈
1995年
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主线:
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项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两大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
三大成就:香港、澳门回归;台湾与大陆的日益密切。
和平之旅
2005年4月
学习目标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实施情况及意义;
2、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策的意义;
3、掌握我国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的措施;
4、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第12课 民族团结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前提
设立依据
权限
3、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区域
核心
一、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确立依据、原因: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2、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2、附加: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2)西部多,东部少
(1)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确定制度
载入宪法
颁布实施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47年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
(第一个)
1955年建立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
(面积最大)
1958年建立宁夏
回族自治区
(面积最小)
1958年建立广西
壮族自治区(临海)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海拔最高)
自治区:5个
自治州30个
自治县、旗120个
5、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项目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不
同
点
目 的
原 因
促进国家稳定、民族发展问题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殖民侵略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发展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
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权限
可根据本民族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自治区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政策
范围
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港?澳?台(台湾尚未回归)
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
相同点
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非主权实体);
②都是中央和地方关系;
③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注意区别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二、共同繁荣发展
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毛泽东
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
——邓小平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民族
经济状况
回族、壮族、满族、
蒙古族、维吾尔族等
与汉族地区大体相同
藏族、傣族
农奴制经济
彝族
奴隶制经济
佤族、景颇族、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
保留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
居住在山区的少数民族
有的地方还在使用木器、石器,经济落后,粮食产量很低,人民长期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1、背景:
2、帮扶措施
(1)政治:因地制宜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3)文化: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4)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行动。
3、探究: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各民族团结奋斗,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直接原因。
注定失败!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反对民族分裂。
启示:
课堂小结
民
族大
团
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含义
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1.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2. 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发展
4.进行西部大开发
确立过程
五个自治区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学习目标
1.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
2.知道“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通过港澳回归,分析能回归的原因,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认识。
学习重点: “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含义、港澳回归。
学习难点:港澳回归的原因、感想。
一、“一国两制”
1、提出的背景:
(1)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2)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维护统一最佳方式、构想、方针:“一国两制”
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港台知名人士傅朝枢时,首次公开提出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想。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构想,并正式通过。
(1)提出时间:改革开放时期后
(2)提出者:邓小平
(3)目的: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4)最早针对地区:台湾
1982年1月,邓小平表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制是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要破坏他那个制度”。“一国两制”概念正式出台。?
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前提:坚持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主体)
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5)“一国两制”的含义
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的统一
1.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
2.法律基本不变
3.生活方式不变
4.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变
5.北京除了派军队外,不向香港特区派干部
五个“不变”(原有制度)
影响:
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变:主权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3、“一国两制” 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4)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意义、感想
1887年,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落后就要挨打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回归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感想: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增强综合国力;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等
①根本原因: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②历史条件: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③正确途径: “一国两制”的提出。
④政治基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⑤群众基础和必然趋势: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的构想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背景
提出者:邓小平
意义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内容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原因
课堂小结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感想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学习目标
1.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
2.掌握我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演变。
3.知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4.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海峡两岸的现状;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原因,增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认识。
重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难点: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荷兰占领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马关条约》割台湾
抗战胜利台湾光复
分离
回归
历史上的台湾
分与归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台湾正式成为中国领土。
清朝:
(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二战间:1943年11月《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抗战胜利后:1945年台湾光复,回到祖国怀抱。
……
1、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依据
2、台湾问题的由来
(1)1949年渡江战役后国民党撤退到台湾
美的支持蒋介石与大陆对抗
(2)抗美援朝前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后分离至今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国家利益不容有失
?
可是台湾至今分离
3、我国对台方针的演变
(1)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4、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
①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马祖,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②1987 年,台湾调整“三不” 政策, 38年隔绝状态被打破。
③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谈话的民间团体】
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汪辜会谈】-----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重要一步。
④1995,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⑤2005年4月,和平之旅------连战访问大陆(双方重申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⑥2015年11月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1)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蓬勃发展。
5、两岸现状:日益密切交往
(2)2008年11月,两岸海峡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邮政合作。
“三通”启动仪式使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⑤《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澎湖巡检司
官印
③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
6、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①台独势力的破坏(最主要)
②国际反华势力尤其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影响祖国统一的不利因素:
7、趋势、前景:台独不得人心,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国家方面:
(1)坚持“一国两制”、反对台独;
(2)加强高层领导人的对话以及经济、文化等交流;
(3)加快大陆经济发展,缩小两岸的经济差距;
(4)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等。
(5)加强。
青少年:
(1)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本领。
(2)坚决拥护祖国统一,大力宣传“一国两制” 。
(3)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8、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有什么不同?
港澳是分别被英、葡殖民者以侵略占领的。
实质是国家主权问题。(回归)
台湾问题是国民党人为造成分离的。
实质是国家内政问题。(统一)
本课小结
海峡两岸的的交往
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台湾问题的由来
对台方针的演变
两岸关系的缓和
两岸日益密切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