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与对边疆的管理 讲义(考点+拓展提升)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与对边疆的管理 讲义(考点+拓展提升)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2 21:0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考点1 中国古代政治
一、远古时期———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这是政治制度的雏形。尧、舜、禹先后成为联盟的首领。
二、早期国家———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
1、夏朝启继承了禹的王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西周分封制(1)目的:为稳固周初的统治,巩固疆土;(2)建立诸侯国: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3)权利和义务:诸侯管理受封的土地和人民,稳定局势,扩大统治范围,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在分封。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4)贵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6)瓦解: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势力崛起,王室衰微。
三、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1、萌芽
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确立
秦始皇:(1)政治上,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2)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3、巩固
汉武帝:(1)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4、完善
隋朝创立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5、加强
宋朝:(1)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2)集中行政权: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①派文臣任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②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
6、新发展
元朝:(1)在中央,①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调度全国军队;③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2)在地方,设行省制度。
7、强化
明朝:(1)政治上,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互不统属;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权;设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2)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
清朝:(1)政治上,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2)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考点2 中国古代经济
政策措施
先秦:(1)管仲改革,发展生产;(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秦朝:秦始皇:(1)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2)统一度量衡;(3)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
西汉:(1)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2)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质,平抑物价。
东汉:光武帝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魏晋南北朝:(1)曹魏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2)蜀汉发展经济。
唐朝:(1)唐太宗和武则天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唐玄宗发展经济,
改革税制。
7、宋朝:(1)宋初取消节度使的收税权利,后来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2)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强管理。
8、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2)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成果成效
1、农业
远古时期: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河姆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干栏式房屋、农业工具是骨耜;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半地穴式房屋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秦国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秦朝:秦始皇时,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为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条件。
魏晋南北朝:水稻有原来的直播变为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隋朝: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唐朝:农民制成曲辕犁,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经济重心从唐朝中期开始南移,至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东南地区。
明朝: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清朝: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改进了种植技术,改良了品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较大发展。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有利于社会稳定合商业的繁荣。
2、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远古:半坡居民会制作陶器,最具特色是彩陶。
商朝:青铜器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青铜器的代表是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唐朝:纺织品、陶瓷业等手工业发达,蜀锦冠绝全国,陶器珍品唐三彩闻名世界。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有名的大城市。
两宋:纺织、制瓷、造船成就突出,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北宋前期四川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开封和临安是繁华的商业城市。
元朝:元大都是著名的大都市。
明朝: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北京和
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许多富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清朝: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和便于货币流通的“票号”
考点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边疆的管理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1、春秋:在诸侯国频繁的争霸战争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秦汉:多次击败匈奴、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加强同西域关系
3、魏晋南北朝:民族矛盾斗争时有发生,但总体上来看,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4、系趋于缓和,民族大交融进一步发展。
4、唐朝:军事上打击突厥,出现了和亲、册封、设机构等多种和平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5、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以和平为主
6、元明清:设机构、平叛乱、册封宗教首领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边疆的开发与管理。
二、中央政府对边疆的开发和管理
1、西北:①西汉:张骞通西域,加强了同西域的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城都护,标志着西城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东汉派班超经营西城,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③唐朝打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④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⑤清朝: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台湾:①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②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③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立,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3、西藏:①唐朝与吐蕃和亲,建立“唐蕃会盟碑”,唐蕃“和同为一家”②元朝设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③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建立金瓶掣签制度,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4、东北:①唐朝: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加强了唐朝与渤海的关系②清朝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败俄军,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拓展提升: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始终存在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总体来看,这一制度对加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意义重大,但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2、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每个中国人神圣的职责和义务。
3、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国家兴盛富强的必然要求。
4、对外开放、加强与外界交流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会导致落后于世界。
课后练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据材料一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哪些措施?(不得照抄原文)
答:原因: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措施:迁都洛阳;学汉语。
材料二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2)阅读材料二,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举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
答:民族平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材料三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3)分析材料三,举出北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
答:事例:宋太祖晚期,宋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宋真宗时,宋辽发生战争;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维持了较长时间和和平。
材料四

五世达赖金印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方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镇压少数民族叛乱。认识: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其中和平是主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