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1太阳和月球(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太阳和月球
单元
四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月球的大小、状况和环形山,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索。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学生形成强大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历程以及中国的“嫦娥工程”实施情况,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月球表面特征和月面上的环形山的形成。
难点
了解月球上的一些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提出问题:嫦娥最终奔向哪个天体?追问:嫦娥和后羿能在月球上生活下去吗?再追问:人类在月球上能生存下去吗?
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
用形象生动的视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探秘月球——基本概况1.月球和太阳是宇宙中地球最亲密的两个伙伴。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月球了解多少?出示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2.引导学生给月球建一个完整的档案:3.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月球看上去和太阳的大小相似,实际上要比太阳小得多。这是什么原因?4.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从下面两幅图中还发现了月球有什么特点?补充总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5.出示问题,并引导学生算一算:假设有一架每小时能飞1000千米的飞行器,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天?提示学生换算:
38.44万千米=3.844×105千米二、探秘月球——月球面貌1.播放视频《月球起源》,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从视频中发现了什么?2.引导学生有条件的去做一做:
(1)用天文望远镜或普通望远镜观察月球形状、月球表面明暗状况和月球上的环形山(也可以观看月球照片)。
(2)
把观测到的现象描绘成一张月貌示意图。说说你看到的月球是什么样的,推测月球表面比较暗的区域的月貌特征。3.出示图片:提出问题:月面景观与地球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来见证“沧桑”的月球4.出示月球图片:你发现了月球有着怎样的面貌?黑暗部分:平原或盆地。(看上去像水域,又叫月海或月洋)明亮部分:山脉和高原(看上去像陆地,又叫月陆)平均高度差2~3千米5.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即月坑。6.承接学生的疑问:月球面貌是怎样形成的呢?出示月球上的四种现象:引导学生猜想与讨论交流7.解密月球的面貌(1)研究表明,环形山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一些是由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形成的。(2)月球由于各方面都小得多,导致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所以才会有轻的感觉。(3)由于没有大气层,月球上没有水汽、风、云、雪等自然现象。由于没有大气,其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可达127℃,夜晚则降至-183℃。总结归纳:月球表面除了岩石及其碎屑外,没有水、空气、生命,它是一个布满环形山的荒凉世界。三、追寻人类探月的足迹1.播放视频《嫦娥采集月球标本返回》,激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2.月球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站。我国也在致力于登月技术的研究,成功发射了“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系列卫星。3.人类探月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说一说:a.1959年9月,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首次月面硬着陆成功。b.1968年12月14日,美国“阿波罗”8号载人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绕月飞行。c.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Armstrong)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月成功4.揭秘登月后的发现“阿波罗”11号登月以后,发现月面布满了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在月岩中已发现近60种矿物,其中有6种是地球上尚未发现的。在月岩和月壤中发现了地球的全部化学元素,以及多种有机化合物,但无生命迹象。5.提问:探讨人类登月的意义在哪?(1)登星试验,月球最近,可以提供机会试验,以便更好的登陆其他星球。(2)能源,因为月球没有空气,所以长期接收太阳风,所以月球上有很丰富的氘、氚。(3)月球探测还对认识地球性质、了解太阳系的演化、开发宇宙资源有着特殊的意义。6.拓展材料:万户与古代火箭
万户是我国明朝时期的一名能工巧匠,他是世界上利用火箭升空
的第一人。14世纪末,他设计制造了一种“飞龙”火箭。这种火箭用
引信点燃后,可飞行约1千米,万户试图用火箭作空中飞行。一天,
他坐在带有两只大风筝的木质“飞船”里,飞船的周围绑上47支“飞
龙”火箭,打算等火箭升空后就用风筝飞行。“飞龙”将万户带上
天空,但不久“飞船”就坠落到山脚,万户为这次飞行献出了生命。
1959年,科学家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纪念
这位人类利用火箭飞行的先驱者
1.说一说自己对月球的认识。2.梳理与记录,交流与展示3.思考与交流:由于月球比太阳距离地球近得多,人在地球上看月球时就感觉它与太阳的大小差不多。4.观察与交流:月球本身不发光,而靠反射太阳光。5.思考与计算:
3.844×105千米÷1000千米/小时=384.4小时≈16天1.观视频参与交流2.尝试做一做,画一画3.观察与发现,交流展示:地球是蓝色的,月球是灰色的,有的地方暗,有的地方亮。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4.观察与交流:月球的形状:球形5.寻找答案,提出疑问:这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地形。月球的正面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个以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环形山?6.思考与讨论:(1)月球的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坑---环形山。(2)月球表面物体会变得很轻。(3)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达300℃(4)在月球上听不到声音6.展示交流: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球是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1.观视频: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2.说一说:赏图片: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月球车”4.互动说一说5.探讨交流:月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经发现岩石中有近60种矿物。6.读一读
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他们学习表达的欲望,并且学会梳理知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了解月球的相关特点视频引入,增加视觉感,提高学生的兴趣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去真实的感受星际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天文爱好对比观察,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发挥学生发现问,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读课本,学会从课本寻找自己的答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能积极的发挥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潜意识的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观看最近的时事新闻,引导学生感受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搜集资料,说一说,督促学生多动手
随堂练习
1.月球的直径约为太阳的1/400,但看去大小却差不多,原因是(
)A.月球和太阳的亮度相同
B.月球和太阳离地球都太遥远C.月球离地球比太阳近得多
D.月球和太阳都是球体2.月球表面比较暗的地方是(
)A.月面的海洋
B.环形山C.比较低洼的平地
D.地势较的高原3.在月球上和地球上都能办到的是(
)A.开采矿产
B.流星尾长C.鸟语花香
D.温暖如春4.下列对月球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天空是蔚蓝色的,飘着一丝一丝的云B.经常可以听到陨石撞击月面产生巨大的声音C.白天和夜晚的温度可以相差数百摄氏度D.火山不时喷发形成了月面众多的环形山5.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月球表面隆起
B.陨石撞击而形成陨石坑C.雨水冲刷而形成
D.河流不断冲刷侵蚀而形成6.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达150℃以上,是因为(
)A.月球的质量比地球小B.月球与太阳的距离比地球近C.月球的体积比地球小
D.月球表面没有和地球一样的大气层
认真完成,当堂达标
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学习了:1.我们了解月球的质量、体积、直径、与地球的距离等基本概况。2.我们探讨了月球的面貌,并且知道了在月球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和原因。3.我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人类探究月球的历程,并且探讨了人类登月的意义。
说一说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4.1太阳和月球(第2课时)
浙教版
初中
新知导入
请欣赏:《嫦娥奔月的故事》
嫦娥最终奔向哪个天体?
嫦娥和后羿能在月球上生活下去吗?
人类在月球上能生存下去吗?
合作探究
一、探秘月球——基本概况
月球和太阳是宇宙中地球最亲密的两个伙伴。
请谈一谈你对月球了解多少?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唐代李白《古朗月行》
合作探究
给月球建个档案
1.月球的直径约为
千米,大约是地球的
,太阳的
。
2.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
。
3.质量只有地球的
。
4.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
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
。
3476
3/11
1/400
1/49
1/81
38.44
1/400
合作探究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月球看上去和太阳的大小相似,实际上要比太阳小得多。这是什么原因?
由于月球比太阳距离地球近得多,人在地球上看月球时就感觉它与太阳的大小差不多。
合作探究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本身不发光,而靠反射太阳光。
你从下面两幅图中还发现了月球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思考与计算:假设有一架每小时能飞1000千米的飞行器,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天?
38.44万千米=3.844×105千米
3.844×105千米÷1000千米/小时=384.4小时≈16天
合作探究
二、探秘月球——月球面貌
你从视频中发现了什么?
合作探究
1.
用天文望远镜或普通望远镜观察月球形状、月球表面明暗状况和月球上的环形山(也可以观看月球照片)。
2.
把观测到的现象描绘成一张月貌示意图。说说你看到的月球是什么样的,推测月球表面比较暗的区域的月貌特征。
做一做
合作探究
观察对比
月面景观与地球有什么不同?
月球
地球
合作探究
见证“沧桑”的月球
合作探究
月球的形状:球形
黑暗部分:平原或盆地。(看上去像水域,又叫月海或月洋)
明亮部分:山脉和高原(看上去像陆地,又叫月陆)
说一说
你发现了月球有着怎样的面貌?
平均高度差2~3千米
山、海
合作探究
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即月坑。
这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地形。月球的正面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个以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环形山?
说一说
合作探究
月球面貌是怎样形成的呢?
思考交流
2.月球表面物体会变得很轻。
1.月球的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坑---环形山。
3.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达300℃
4.在月球上听不到声音
合作探究
研究表明,环形山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一些是由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形成的。
解密月球的面貌
月球由于各方面都小得多,导致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所以才会有轻的感觉。
合作探究
由于没有大气层,月球上没有水汽、风、云、雪等自然现象。由于没有大气,其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可达127℃,夜晚则降至-183℃。
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球是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
解密月球的面貌
月球表面除了岩石及其碎屑外,没有水、空气、生命,它是一个布满环形山的荒凉世界。
合作探究
三、追寻人类探月的足迹
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合作探究
月球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站。我国也在致力于登月技术的研究,成功发射了“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系列卫星。
说一说
合作探究
1.1959年9月,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首次月面硬着陆成功。
2.1968年12月,美国“阿波罗”8号载人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绕月飞行。
3.1969年7月20号,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月成功。
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月球车”
说一说
人类探月的发展历程
合作探究
“阿波罗”11号登月以后,发现月面布满了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在月岩中已发现近60种矿物,其中有6种是地球上尚未发现的。在月岩和月壤中发现了地球的全部化学元素,以及多种有机化合物,但无生命迹象。
揭秘登月后的发现
说一说
合作探究
探讨人类登月的意义在哪?
1.登星试验,月球最近,可以提供机会试验,以便更好的登陆其他星球。
2.月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经发现岩石中有近60种矿物。
3.能源,因为月球没有空气,所以长期接收太阳风,所以月球上有很丰富的氘、氚。
4.月球探测还对认识地球性质、了解太阳系的演化、开发宇宙资源有着特殊的意义。
说一说
合作探究
万户与古代火箭
万户是我国明朝时期的一名能工巧匠,他是世界上利用火箭升空
的第一人。14世纪末,他设计制造了一种“飞龙”火箭。这种火箭用
引信点燃后,可飞行约1千米,万户试图用火箭作空中飞行。一天,
他坐在带有两只大风筝的木质“飞船”里,飞船的周围绑上47支“飞
龙”火箭,打算等火箭升空后就用风筝飞行。“飞龙”将万户带上
天空,但不久“飞船”就坠落到山脚,万户为这次飞行献出了生命。
1959年,科学家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纪念
这位人类利用火箭飞行的先驱者。
读一读
课堂练习
1.月球的直径约为太阳的1/400,但看去大小却差不多,原因是(
)
A.月球和太阳的亮度相同
B.月球和太阳离地球都太遥远
C.月球离地球比太阳近得多
D.月球和太阳都是球体
2.月球表面比较暗的地方是(
)
A.月面的海洋
B.环形山
C.比较低洼的平地
D.地势较的高原
C
C
做一做
课堂练习
3.在月球上和地球上都能办到的是(
)
A.开采矿产
B.流星尾长
C.鸟语花香
D.温暖如春
4.下列对月球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天空是蔚蓝色的,飘着一丝一丝的云
B.经常可以听到陨石撞击月面产生巨大的声音
C.白天和夜晚的温度可以相差数百摄氏度
D.火山不时喷发形成了月面众多的环形山
A
C
课堂练习
5.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月球表面隆起
B.陨石撞击而形成陨石坑
C.雨水冲刷而形成
D.河流不断冲刷侵蚀而形成
6.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达150℃以上,是因为(
)
A.月球的质量比地球小
B.月球与太阳的距离比地球近
C.月球的体积比地球小
D.月球表面没有和地球一样的大气层
B
D
教学板书
月球
月山、月海
环形山
没有生命
直径、体积
质量、距离
环绕月球
登上月球
采集样本
概况
月貌
探月
作业布置
1
2
对比地球和月球说出月球的基本概况,并描述月球的面貌
搜集资料,列举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4.1太阳和月球第2课时导学案
课题
太阳和月球
单元
四
学科
科学
年级
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月球的大小、状况和环形山,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索。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学生形成强大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历程以及中国的“嫦娥工程”实施情况,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月球表面特征和月面上的环形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了解月球上的一些物理现象。
【导学方法】
知识点总结,考点精讲,讲练结合,课后巩固。
【课前预习】
一.月球基本概况:1.月球的直径约为
千米,大约是地球的
,太阳的
。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
。质量只有地球的
。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
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
。2.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
;月球本身
光,而靠反射
。3.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
,暗区是
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
。4.
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
,即
。5.解释月球面貌是怎样形成的?(1)月球的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坑---环形山。(2)在月球上听不到声音
学习探究
【新知导入】
观看视频:《嫦娥奔月的故事》。思考问题:(1)嫦娥最终奔向哪个天体?(2)嫦娥和后羿能在月球上生活下去吗?(3)人类在月球上能生存下去吗?
【合作探究】
一.月球的基本概况1.小组内相互交流:你对月球了解多少?(可以成语、古诗来形容其形状、亮度等等)2.填写并核对月球的基本档案知识:(1)月球的直径约为
千米,大约是地球的
,太阳的
。(2)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
。(3)质量只有地球的
。(4)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
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
。3.请思考并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月球看上去和太阳的大小相似,实际上要比太阳小得多。这是什么原因?4.观察月球和太阳,你能发现月球有什么特点?5.
思考与计算:假设有一架每小时能飞1000千米的飞行器,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天?二.月球面貌1.动手做一做(1)用天文望远镜或普通望远镜观察月球形状、月球表面明暗状况和月球上的环形山(也可以观看月球照片)。
(2)把观测到的现象描绘成一张月貌示意图。说说你看到的月球是什么样的,推测月球表面比较暗的区域的月貌特征。2.观察对比:月面景观与地球有什么不同?3.讨论交流:月球表面有着怎样的面貌?(1)月球的形状?(2)黑暗部分?(3)明亮部分?4.观察月貌——月坑:面貌是什么样的?(指一指,说一说)5.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环形山?6.深入探究:月球面貌是怎样形成的呢?(请根据提示讨论原因?)(1)月球的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坑---环形山。(2)月球表面物体会变得很轻。(3)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达300℃(4)在月球上听不到声音三.探讨人类登月的意义在哪?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练习】
1.
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面软着陆,下列关于月球叙述正确的是( )A.月球表面有空气
B.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很小C.月球上有水和生命
D.月球表面最常见的月貌是环形山2.下列关于月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绕太阳运行的天然卫星
B.
大小与地球差不多C.自身能发出微弱的光
D.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3.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达150℃以上,是因为
(
)A.月球的质量比地球小
B.月球与太阳的距离比地球近C.月球的体积比地球小
D.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4.宇航员在月球上科考时,可能从事的活动是
(
)A.在月海里游泳
B.打雪仗
C.放风筝
D.跳高5.我们观察到的月球表面阴暗区域称为“月海”的是
(
)A.环形山
B.月球平原
C.月球山脉
D.月球海洋6.我们将月球表面布满的大大小小的陨石坑称为(
)A.环形山
B.圆形山
C.盆地
D.陨石山7.2004年1月我国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国整个探月工程第一步的“绕月工程”立项,我国的整个探月工程命名为(
)A.“嫦娥工程”
B.“奔月工程”C.“吴剐工程”
D.“月兔工程”8.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
B.陨石撞击而形成的陨石坑C.雨水冲刷而形成的凹地
D.月球表面隆起9.下列关于月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月球是绕太阳运行的天然卫星
B.地球的大小与月球差不多C.月球自身能发出微弱的光
D.月球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10.月球表面的日夜温差大约为
(
)A.3℃
B.30℃
C.300℃
D.3000℃11.先判断真假,再说明原因(1)轻松跳过4米
;(2)听到大风呼啸
;(3)举起一块200千克重的大石头
;
(4)拍了一张照片
;
(5)脱掉宇航服在被窝里睡觉
;(6)吃到土生土长的植物
;(7)“袋鼠式”走路
;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
3476
3/11
1/400
1/49
1/81
38.44
1/400
2.天然卫星
不发
太阳光
3.
高地
平原或盆地
月陆和月海
4.
环形山
月坑
5.(1)环形山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一些是由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形成的。
(2)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球是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
合作探究:
一、
1.例如古诗描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唐代李白《古朗月行》
2.
3476
3/11
1/400
1/49
1/81
38.44
1/400
3.
由于月球比太阳距离地球近得多,人在地球上看月球时就感觉它与太阳的大小差不多。
4.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本身不发光,而靠反射太阳光。
5.
38.44万千米=3.844×105千米;3.844×105千米÷1000千米/小时=384.4小时≈16天
二.
1.观察、自主绘制并交流评价
2.满目沧桑
3.(1)月球的形状:球形
(2)黑暗部分:平原或盆地。(看上去像水域,又叫月海或月洋)
(3)明亮部分:山脉和高原(看上去像陆地,又叫月陆)
4.
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即月坑。
这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地形。月球的正面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个以上。
5.
环形山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的产物,
6.
(1)研究表明,环形山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一些是由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形成的。
(2)月球由于各方面都小得多,导致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所以才会有轻的感觉。
(3)由于没有大气层,月球上没有水汽、风、云、雪等自然现象。由于没有大气,其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可达127℃,夜晚则降至-183℃。
(4)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球是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
总结归纳:月球表面除了岩石及其碎屑外,没有水、空气、生命,它是一个布满环形山的荒凉世界
三.
1.登星试验,月球最近,可以提供机会试验,以便更好的登陆其他星球。
2.月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经发现岩石中有近60种矿物。
3.能源,因为月球没有空气,所以长期接收太阳风,所以月球上有很丰富的氘、氚。
4.月球探测还对认识地球性质、了解太阳系的演化、开发宇宙资源有着特殊的意义。
课堂总结
参考答案
1.我们了解月球的质量、体积、直径、与地球的距离等基本概况。
2.我们探讨了月球的面貌,并且知道了在月球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和原因。
3.我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人类探究月球的历程,并且探讨了人类登月的意义。
课堂练习:
1.
D
2.D
3.D
4.D
5.B
6.A
7.A
8.B
9.D
10.C
11.
(1)真实: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地球对物体吸引力的六分之一,故人会跳得很高,故跳过4米高的横杆可能是真实的;
(2)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故听到大风呼啸是不真实的;
(3)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地球对物体吸引力的六分之一,物体的质量虽然不变,但重力会变小,故举起200千克的石头可能是真实的;
(4)拍照片利用的是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规律,阳光能够射到月球上,月球也能够反射太阳光,故拍照片可能是真实的;
(5)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当然也就没有大气压,脱掉宇航服在被窝里睡觉是不可能的,故是不真实的;
(6)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植物不能生长,故吃到土生土长的食物是不真实的;
(7)月球对人的吸引力变小,故“袋鼠式”走路是真实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