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引论。(1-2)
二、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14-17)
四、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结语。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珠海 金域廊院 小区规划图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结构方法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小结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探讨中国古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的交融?
你能不能举出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
曾經走過的昨天
越來越遠?
原來我們活在
兩個世界?
北極星的眼淚
淹沒在心裏面?
就在放開雙手的瞬間
愛撕成兩邊?
我擡頭看著
愛不見?
整個宇宙都流眼淚
?
和平是邵武人民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我相信我们班的很多同学也到过和平,那么就请你们说说…
请结合所欣赏的图片你认为中国的建筑和国外的建筑有什么异同呢?
阅读下一段材料,思考问题
良心与勇气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解放后,在教课的同时,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被邀请参加北京城的建设规划。
梁思成曾以诗一样的语言向周总理描述北京古城四周雄壮的城墙,城门上巍峨高大的城楼,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以及美丽的街市牌楼……他不遗余力地建议保护北京城墙。他是那么钟情于它们。关于它们,他有那么美妙的构想:城墙上可以绿化,供市民游乐;壮丽宽广的城门楼可以改造成图书馆;护城河可以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然而,这只是一个文人的浪漫梦想而已。随之而来的一切现实却非他所愿,北海团城被拆了,天安门东西两侧三座门被拆了,古城墙被拆了……
如今残留也是仅存的一段城墙,位于北京城的东南角,而绵延数百里的北京古城的老城墙都被拆光了。对于深谙其文物价值的梁思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痛苦迷惑的了。
当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曾经竭力想保留其历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就注定要成为人们不断提及、不断感叹的人物。
思考:当你觉得不合理的事情发生在你身边时,你能像梁思成那样站出来说话吗?你觉得怎么样做才是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