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研习任务 同步课时训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研习任务 同步课时训练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2 17:5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研习任务 写人叙事散文
第1课时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船,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是在礼拜天有几个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地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像没分量的长竿,只轻轻地、不经心地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地一蹲,这船身便波地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条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漂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迎着新月的寒光,往上流僻静处远去。
住惯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变迁。看见叶子掉知道是秋,看见叶子绿知道是春;天冷了装炉子,  ①  ;脱下棉袍,换上夹袍,脱下夹袍,穿上单袍:不过如此罢了。  ②  ,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都不关我们的事。忙着哪,这样那样的事情多着,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同时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谁肯承认做人是快乐的??
1.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包括(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同时我们抱怨我们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的生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
?
?
?
?
4.以“烟火”和“烛火”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不超过50个字。
答:?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逃离
田鑫
每一次返乡归城,都像一次声势浩大的逃离。在短暂的停歇之后,在众目睽睽之下动身,朝着村庄的反方向行进,把村庄扔在身后,装作若无其事地离开……你看后视镜里,连群山都在奔袭,它们也似乎在拼命地逃离,而留在身后的人和物,只是没办法逃离而已。这时候,你才想起来,村庄里逃离的事物越来越多——
民谚讲“莜麦上场核桃满瓤”。莜麦和核桃这两种事物最先从民谚里逃离。最初,村庄的巷子里有一棵核桃树,从山上下来,一看到核桃树就看到家。夏天的时候在核桃树宽大的叶子下面躲日头、讲古今,关于狐狸的古今一讲就能讲一天,讲到要紧处,有叶子突然落下来,还以为是狐狸从树上下来了。有一天它的大半个身子突然枯黄,大片的叶子在夏天落下来,我们就坐在叶子上听古今,丝毫没有看出一棵核桃树逃离的端倪。后来另一半也枯黄了,这时候人们才发现,一棵核桃树在人的眼皮子底下逃离了。后来,只剩下半截树桩留在原地。
莜麦也是一样,明明和小麦长得没什么两样,还比小麦营养价值高,却只能成为副食,只能在小麦歉收的时候出生。小麦收割的时候,一家人从早忙到晚,收割后的小麦整齐地码放在场里,远远看上去就像个粮仓。再看看莜麦收割的时候,一个人慢慢悠悠地晃到地里,割一会儿就蹲在地垄上抽一锅旱烟,好不容易割完了,拉到场里一扔,几个女人扛着连枷和麻棒就来了,乒乒乓乓一晌午,莜麦就告别了麦秆,被装进麻袋扔在粮仓的犄角旮旯里。等人们想起莜麦的时候,提起袋子,只倒出一些老鼠屎来,莜麦用这样的方式逃离了村庄。
我还记得赶着毛驴驮着半袋子莜麦去集市上磨面的情形。毛驴走在我前头,我跟在毛驴身后。
我一会儿抓蝴蝶,一会儿揪蒲公英;毛驴一会儿啃路边的苜蓿,一会儿用蹄子刨地上的土。我们哪像个赶集的样子,简直就是享受这人间最欢乐的瞬间。女儿出生后,我带她回村庄感受乡土气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毛驴。我准备向她介绍并让她体验赶毛驴的乐趣,可是却扑了个空——整个村庄转了一圈,没见到一头毛驴。在莜麦逃离村庄之后,毛驴也逃离了?
我甚至发现,连大地上的地交界都逃离了。它们本来是一块一块的,属于不同的人。我见过分地的过程,人们用米尺将一块地准确到厘米,然后在恰当的数据范围内,分出几块,两端扔一块石头就算画出了楚河汉界,老死不相往来。没几年,这事就消失了。我跑到地里一看,哪里还有地交界啊,地已经回到了原始的样子,不是被荒草覆盖,就是被机械化种植的作物填满,看不出任何分界线。地交界算是在人的眼皮子底下逃离了。谁也没有察觉,谁也没有为此和大地吵上一架。
以前总觉得是植物、牲畜、物件们背着人逃离了村庄,后来才明白,人才是逃得最早、最彻底的。
先是一个人出去,越走越远,在别的地方安营扎寨,收起方言,混在人群中把自己打扮成村庄以外的人。然后是家人也跟着他的脚步出去了,大门上落锁之前,把储藏了几年的粮食腾空,把牲畜赶到集市上卖掉,把家具送给亲戚和邻居,把能带走的都带走。人们用一件件物品填满的四合院,重新空下来,盛放旧时光,收留麻雀和野狗。
逃离,不仅改变了村庄的秩序,还把人辛辛苦苦经营下来的光景也一一抽离,表面上看,一切都变得快捷、简单了,节奏也越来越紧凑,可实际上每一个人的内心出现了一个大洞,逃离的东西越多,洞越大,人感觉到的孤独就越大。重新回到村庄的时候,总觉得缺点什么,又不知道怎么去填补,时间长了,人的心就像麦收后的村庄,变得空空荡荡。
就在人们快忘记他们的时候,有一天,村庄里突然来了车队,一袭的黑色,上面裹着白布,大大的“奠”字明晃晃的,让行走的人和风以及阳光都停下来注目。老人们从牌位上的先考某某某确认了死者的信息,这是最早一批逃离村庄的人中的一个。老人们看着这车队、这阵势,满腹感慨,扔出一句话来:离家出走一辈子,到头来还是要回来。
(摘编自《散文》2018年第12期)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返乡后回城的典型场景开头,引出对逃离的思考,既给文章奠定了伤感的基调,又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颇见作者匠心。
B.文中多处用到“扔”字,“扔”的对象有村庄、物、言语等,暗含文中人物的态度和情感,却显示出叙事者的冷峻客观,避免个人感情的流露。
C.“简直就是享受这人间最欢乐的瞬间”一句,作者以眼前之“我”评价过去之“我”,在感慨过往快乐的同时,表明的却是现在的遗憾。
D.本文在写逃离的事物时多用拟人手法,将乡村的一草一木都写活了;在叙述故事时则综合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手法,丰富多样。
6.结尾处为什么说“离家出走一辈子,到头来还是要回来”?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答:?
?
?
?
?
?
?
?
?
?
?
7.本文在选材、结构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赏析。
答:?
?
?
?
?
?
?
?
?
?
?
?
?
第2课时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刘的茶摊,是一个撑起来的简易木架子。茶,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他招呼我坐下,给我泡了一杯“黄金芽”。我端着杯子端详,金黄色的茶芯在沸水中不停起伏,但并不急于舒展;茶水则渐渐呈现出淡黄色。一股香气微微散开,轻轻弥漫,在我的鼻翼间摇来摇去。水有点烫,我试着品了一小口,略微有点苦。
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这样的日子很简单,但侍弄那么多株茶树,也够他忙的。
日子散散淡淡,一晃,差不多一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和老刘在微信上聊天。正聊着,老刘发来视频通话请求。原来,他连接视频,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壶、白壶……错落有致,沿龙池之畔排列着一片茶壶雕塑群,据老刘说,足足有一百多个。“我们村子现在以茶为生。以前只种茶卖茶,现在变了,我们还要建设茶叶主题的旅游景点呢。”视频里,老刘开心地笑着,一脸的阳光……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D.看过石砲沟几十年,这里的山形是没有变化的——峰巅隆起,沟谷下沉,绵延起伏。四十多年前是这样子,四十多年后依旧如此。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茶,分别用塑料袋、罐子、小竹簸箕装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
?
?
?
?
?
?
?
?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特点。
答:?
?
?
?
?
?
?
?
?
?
4.学校运动会期间举行短视频评选活动,假设你有作品入选,请将你拍摄的短视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表达你的感受。
要求:(1)描述某个特定的情境(跑步、跳远、跳高任选一个);(2)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不少于100个字(不计标点)。
答:?
?
?
?
?
?
?
?
?
?
?
?
?
5.阅读下面这首陆游晚年时作的小诗,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诗的画面,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柳桥晚眺
陆游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答:?
?
?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篇题为《智斗》的记叙文,记录了作者自己与地摊小老板砍价的经过,生动有趣,文章最后写道:“一场‘智斗’结束了,接过钱和瓷奔马,我心中升起一股自豪感,啊,我长大了!”
请看修改稿:
成长的困惑
某考生
星期日下午,我准备到地摊上买几件“大气”的工艺品来替换房间里陪我多年的布娃娃。走出家门,大街上琳琅满目,满地的摊贩,满地的人流,满耳的叫卖和讨价还价之声,生活的真实充塞着眼前的每一个角落。
“老板,这对瓷奔马多少钱?”我停在一个地摊前,向主人探问价钱。
“不还价,25元。”摊主马上笑脸相迎。
他说得坚决,没有半点还价的余地。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不砍价就是“憨大头”。
“老板啊,你真当我好欺负,开口就要这样的价?”我装出十分老练的样子。
“好,小姑娘,看你是学生,便宜点,20块,我只赚两块钱。”老板说得十分诚恳。
“老板,这对瓷奔马有点褪色了,而且似乎不是一对的。”我努力寻找降价的理由。
“好吧,18元,照进价卖给你。”老板显得很爽气。
他越是爽气,我越觉得他的话里诚信不多,我慢慢地跟他周旋。
“老板,我今天带的钱不多,能不能再少点?”
“小丫头,亏本的生意我不做。”老板马上“晴转多云”,换成一副杀鸡宰牛的模样,伸手夺过我手中的瓷奔马,“18就18,少一分也不卖。”
我知道他的“凶狠”是一种心理攻势,我也立即还他一句:“不卖便罢!”说罢转身就要离开。
老板马上和颜悦色:“小姑娘,你是学生,我再优惠一点,15元。”
这一招真灵,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努力装出一副很无奈的样子:“老板,我身上只有10元钱,不买了。”说完真的转身就走。
老板一见,急了,连忙说:“好吧,好吧,10块就10块。”
我停下脚步,转过身来,从老板手里取过瓷奔马,暗自高兴,可当打开钱包准备付钱时,我愣住了:里面只有一张50元的票子。我满脸通红,递过钱,结结巴巴地说:“老板,这里面只有10块钱是我的,其余40元是同学的。”
老板了然地笑了,递给我40元钱,冒出一句:“小丫头,特精。”
拿着瓷奔马,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倍感得意。可是在高兴之余,我又觉得自己丢失了一点什么。回到家里,我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夸我:“到底16岁了,静儿长大了。”天哪,做人必须工于心计,巧于周旋,成长竟要以丢失真诚为代价,我真不敢长大。
同样的写作素材,选择的角度不同,文章的优劣成败就大不一样。上面的《智斗》的结尾和其修改稿《成长的困惑》的结尾各有什么特点?
答:?
?
?
?
?
?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1.B(“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是比拟;“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是比喻;“脱下棉袍,换上夹袍,脱下夹袍,穿上单袍”是排比)
2.①天热了拆炉子 ②天上星斗的消息
3.原文将表示负面心理感受的词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突出其身心遭受折磨的具体表现,强化了痛苦的表现程度,增加了读者的共情意识,也更好地展现了痛苦生活的特点。
4.烟火划过夜空璀璨夺目,烛火默默地在黑暗中闪光。愿人生像烟火一般明媚灿烂,亦像烛火一样默默照亮他人。
5.B(不是为了“避免个人感情的流露”)
6.①人连同物的逃离越多越久,必然会造成心灵的空虚,需要回来寻找精神的慰藉。(逃离者的角度)②老人们如此感慨归来者,表明他们对逃离者逃离行为的感慨、反思。(说话者角度)③即使逃离乡村的时间很久,也要回归,体现出生者和死者对乡村故土同样依恋。④文章以此作结,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叶落归根、回归故土的思考。(作者角度)
7.①选材方面:材料丰富多样。有对核桃树下听故事的场景的描写,有对儿时欢乐情景的追忆,还有对地交界消失的议论,使文章全方位、多角度地体现出逃离的种种情形,内容更加充实,主题更加突出。②结构方面:层层推进。尽管人是最早逃离的,但是作者却先写草木和牲畜的逃离,这样的安排使文章内容逐步深入,逐步揭示主旨,有利于引导读者对逃离行为进行深思。(或“结构方面:严谨完整。开头的返乡与归城,以及整篇文章的逃离与回归,形成大圆环套小圆环的结构模式,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第2课时
1.D(D和文中的破折号都是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总括上文;B表示语意转折;C表示声音延长)
2.①原句使用排比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②原句文学色彩更鲜明,更符合整个文段的语境;③原句从多个角度铺排,气势更盛;④原句句意更清晰。(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①使用对称句,句式工整;②文白结合,“沿溪行”有文言色彩,“又没多远”口语色彩突出;③语气轻松幽默;④使用短句,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⑤流水句,轻快流利。(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示例一:枪响的那一秒,他如离弦之箭,向前飞奔。对手是强劲的,但他毫不畏惧,双拳紧握,手臂奋力摆动,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拼搏着。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兴奋和激动如同决了堤的洪水,哗哗啦啦地从他的内心倾泻出来。奔跑的姿态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自信。
示例二:只见他弓着腰,双手紧握,两眼盯着前方。突然,他猛一甩头,迈开大步,一阵如离弦之箭似的助跑,速度愈来愈快,转眼就到达了踩板。猛地一跃,两腿向前伸展,在空中画出了一道弧线,落地的瞬间,触到了沙的柔软。留在沙坑中的脚印,是他辛苦训练的印证。
示例三:他在原地跳了几下,就开始了有弹性的环形侧向助跑。在离竿还有3米时,两手猛地带起身体,左腿一蹬,右腿一抬,身子一跃而起,像一只矫健的飞燕,轻捷地掠过了横竿。他用双腿形成斗志与力量的夹角,身体画出美丽的弧线后落在垫上。跳吧,跳出自信,跳出希望。
5.夕阳落山,暮色苍茫。站在柳桥远眺,近处,水边不时传来鱼儿欢腾跳跃的声音,不由得让人想起杜甫“船尾跳鱼拨剌鸣”的诗句;远处,密密的丛林静候着白鹤归巢,就像母亲期盼远方的游子回家;天空中,浮云悠闲地从天边姗姗而来,没有洒下一丝细雨便贴着碧绿的山腰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