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出师表
同步精品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遗诏( ) 忠谏( ) 陟罚臧否( )
和睦( ) 攘除( ) 斟酌( )
2、解释加粗词。
①诚宜开张圣听
②猥自枉屈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翻译句子。
①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②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③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填空。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 , 。
②作者开始分析形势,指出的不利的客观条件是, , ,
。指出的有利的主观条件: , 。
③刘备给后主的遗诏中曾说“勿以 ,勿以 。”
5、文中写道“临崩寄臣以大事”指什么?刘备临死时嘱咐刘禅的话是什么?
6、简述“表”是怎么回事?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二、阅读探究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8、第一段第一句,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表明自己出身低微。
B.表明自己自食其力。
C.表明自己不求功名。
D.表明自己只求活命。
9、作者“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 )
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似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C.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0、第二段,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用原文回答):
11、在第一段文字中,作者先叙述________________, 然后着重叙述先帝________________一事,最后概括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上面这两段文字,作者表达的目的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拓展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选自《后出师表》)
13.解释文中加粗词。
宜: 自惜: 遗:
14.翻译语句。
①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②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
15.历史上有“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除蜀国外,另外两国是 。
16.文中提出的要北伐的有利条件是“ , ……。”
17.长篇巨著《三国演义》不仅塑造了诸葛亮的鲜明形象,还塑造了众多的有个性的形象,试填出下列人物。
①桃园三结义指的是 、 、 。
② 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四、中考在线(盐城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萧诚自务札翰①,李邕②恒自言别③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④。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有右军⑤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⑥。” 李邕欣然愿见。萧故迟回⑦旬日,未肯出也。后因论及,李固请见,曰:“许而不出,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既至,李寻绎⑧久,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及见,略开视,至床上⑨,曰:“子细⑩看之,亦未能好。”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有删改)
[注]①札翰:这里指书法。②李邕:唐代书法家。③别:鉴别。④许:赞扬。⑤右军: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⑥大匠:指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⑦迟回:指拖延。⑧寻绎:这里指反复研究。⑨床上:指座榻。⑩子细:即仔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朝夕把玩,令其故暗 (陈旧)
B.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珍爱)
C.许而不出,得非诳乎 (答应)
D.昨所呈数纸,幼时书(文章)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以呈邕 必以分人
B.萧疾其掩己 其如土石何
C.因谓李曰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D.子细看之 当余之从师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在坐者咸以为然。
② 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
4.结合文中材料,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答案
17出师表
一、积累与运用
1.zhào jiàn zhì pǐ mù rǎng zhēn zhuó
2.①实在 ②指降低身份 ③留给
3.①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 ②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安排得当。 ③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4.①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③恶小而为之 善小而不为
5.白帝城托孤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点拨:对相关一些事件,要把握。
6.“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点拨:对于一些古代奏章的名称,文章的文体要多积累掌握。
7、C
二、阅读探究
8、C
9、 B
10、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自己的生平;三顾草庐;自己与先帝长期共患难的历史
12、A报先帝,忠陛下 B表达自己效忠蜀汉的心愿
三、阅读拓展
13、应当、应该 爱惜自己 遗留
14、①睡觉不安稳,吃饭无滋味。 ②但是汉家的大业不能只满足于占据蜀地。
点拨:“顾”是“但是”之意。
15、魏国 吴国
16、今贼适疲于西 又务于东 点拨:要理解领会课文内容。
17、①刘备 关羽 张飞 ②周瑜 点拨:对文学名著的内容要善于积累。
四、中考在线
1.D
2.A C
3.① 在座的人都认为说得对。
② 为什么说它是右军的真迹呢?鉴别力到哪里去了呢?
4.在不明真相之前,李邕拿着赝品“寻绎久”,说“平生未见”;得知真相后,他“略开视”,说“子细看之,亦未能好”。这表明李邕是一个虚有其名、知错不认错而又迷信权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