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
1
2
3
4
B
(1)沿着,顺着。(2)繁多的样子。 (3)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4)田间小路。 (5)整齐的样子。 (6)全,都。 (7)沿着、顺着。 (8)打算,计划。 (9)渡口。
B
新知积累·基础练
5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7
6
8
D
A
B
C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后遂无问津者 (4)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5)十三四岁的女子 二十岁的男子 垂髫
9
10
11
12
语言建构·能力练
13
14
15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16
17
18
19
20
21
综合实践·素养练
22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23
1.下面加点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huò) 派遣(qiǎn) 便要还家(yào)
B.阡陌(qiān) 垂髫(tiáo) 落英缤纷(bīn)
C.平旷(kuàng) 邑人(yì) 为外人道(wéi)
D.间隔(jiān) 怡然(yí) 诣太守(yì)
B
?
?
?
?
?
?
?
?
?
?
?
?
yāo
wèi
jiàn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英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咸来问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沿着,顺着。
繁多的样子。
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田间小路。
整齐的样子。
全,都。
?
?
?
?
?
?
?
?
?
(7)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沿着、顺着。
打算,计划。
渡口。
?
?
?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处处志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遂与外人间隔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C.不足为外人道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寻病终 飞入寻常百姓家
B
?
?
?
?
?
?
?
?
做记号
志向
于是、就
于是、就
跟,同
担任,充当
随即,不久
普通
5. 下列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复前行,欲穷其林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6. 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
亲戚:古义,族内外亲属;
今义,族外亲属。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7. 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A.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B.何陋之有
C.苟全性命于乱世
D.贤能为之用
A
判断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8.填空。
(1)文中描写桃林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桃花源中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背诵情况。
(3)《桃花源记》中出现了许多成语,如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源于本文且借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后遂无问津者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5)古诗文中蕴含很多传统文化。例如,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杜牧的“豆蔻梢头二月初”,就以“豆蔻”来代称________________;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则以“弱冠”来代称__________________;而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时就用“__________”一词来表示。
十三四岁的女子
二十岁的男子
垂髫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
(3)具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文研读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类
详细
同“邀”,邀请
?
?
?
?
?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4页第9-12题。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具答之
B.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其: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寻:寻向所志 未果, 寻病终
B
?
?
?
?
?
?
?
?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代词 指代进入桃花源的人。
给。
给。
代词,代指桃花源。
指他(她)。
寻找。
不久。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说。
妻子儿女。
于是,就。
12.用文中原句填空: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人们热情好客的特点;从“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想让外人打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背诵情况。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拓展阅读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恨不如远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像
?
?
?
?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4页第13-17题。
全,都。
正,正在。
遗憾。
14.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见四野禾苗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余顾而慕之
C.具答之 各具情态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为此一家之中
?
?
?
?
?
?
?
?
A
……的样子。
……的样子。
类。
他们。
通“俱”全,详细的意思。
具有。
让,给。
觉得。
15.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1)其 中 往 来 种 作
(2)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老人。
小孩。
在。
17.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出描述生活图景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回答。
1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潜亦无所辞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雅咏不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辞。
三、国学阅读
停止。
·
·
1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只要懂得琴中的雅趣(就行了),何必非要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只要
弹奏音乐
20. 从本文中找出与《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21. 从全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率真,面对穷苦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阅读全文,结合题干要求进行分析。
22. 学完《桃花源记》后,班级开展了“走近陶渊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仿写句子时,要仿句式、仿修辞,语言风格要一致,话题要一致,字数、结构要相近,重复关键字,语意要连贯。
示例: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菊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相关的诗文,探究“菊”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句子时,要仿句式、仿修辞,语言风格要一致,话题要一致,字数、结构要相近,重复关键字,语意要连贯。
东篱采菊 悠然见南山
23. 某中学八年级(1)班的同学正在开展以“背起行囊游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出发前,班主任做了动员讲话,他说:“襄阳,青山绿水遍布,名胜古迹众多,民风民俗淳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背起行囊,行走在襄阳的大地上,去开阔眼界、累积知识、增长才干吧!”请你依据班主任的讲话,仿照前句,在横线上补写后句,形成一条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宣传标语。
游览青山绿水开阔眼界胜读万卷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句子时,要仿句式、仿修辞,语言风格要一致,话题要一致,字数、结构要相近,重复关键字,语意要连贯。本题要注意结合“背起行囊游天下”的主题进行作答。
示例:探寻名胜古迹积累知识须行万里路
(2)为使本次活动丰富多彩,班主任设计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开动脑筋再设计一种。
活动一:探访名胜古迹
活动二:寻找最美家庭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品尝风味美食
示例二:搜集民间故事
(3)请从表格中识别并写出两句陶渊明的完整诗句。
池
花
思
鸟
羁
故
恋
梨
林
鱼
旧
渊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