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气压带和风带 课件(46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3.2 气压带和风带 课件(46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4-22 17:57:4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堂同步测试
第三章
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建议用时:40分钟)
基础训练
若图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据此回答1~2题。
1.b与d之间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盛行西风带
C.信风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2.地球上的气压带有: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其中,同属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回答3-4题。
3.此时,图示半球的季节可能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图中的高气压带是(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
图中①②③④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完成5-7题。
5.上图中处于北半球的有(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6.图④气压带的名称及成因分别是(

A.赤道低气压带热力
B.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
C.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力
D.极地高气压带热力
7.图④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湿热
B.干热
C.温湿
D.冷干
8.图a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图b是三圈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两地气压状况为a________b(填“>”或“<”),气温状况为a________b(填“>”或“<”)。
(2)若图a所示地区在南半球,理论上,a、b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为________,c、d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为________。
(3)图b所示时期,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半球。
(4)图b中数字________表示低纬环流圈,字母________表示副极地低气压带,其形成原因为________(填“热力作用”或“动力作用”)。
(5)图b所示,字母e表示的风带为________。
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月世界局部地区的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此季节,图中①处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10此季节,图中②处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气压差异
B.赤道低气压与亚洲低气压之间的气压差异
C.大西洋与亚欧大陆之间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图,完成问题。
11.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西北风
D.30°~40°盛行西南风
12.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13.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和“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表示的是______月季风示意图,E为________风,其性质为________。左图与右图所示季节是否一致_______?
(2)在左图的A、B.C三地中,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地,名称为_______。
(3)右图中常年受风带f控制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受气压带e和风带f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_____。
(4)在图示月份,左图中C地是______(填季节),其气压与同半球同纬度海洋相比,是_______(填“高压”或“低压”),半年之后C所在大陆的西北部刮_________风,
其成因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B
4.A
5.B
6.B
7.B
8.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原理。结合图可知,a地在垂直方向上盛行下沉气流,是因为近地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b地在垂直方向上盛行上升气流,是因为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即气压a>b,气温a答案:(1)>
<
(2)由东南流向西北'由西流向东
(3)南
(4)①'h'动力作用
(5)东北信风带
9.D
10.D
11.D
12.B
13.【答案】7东南温暖湿润一致B印度低压(亚洲低压)温带海洋性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冬季高压西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
(1)据图可知,图示亚欧大陆形成低气压,可判断为夏季7月季风示意图。E为亚欧大陆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从太平洋吹向大陆,温暖湿润。右图可知,气压带、风带北移,
可判断也是北半球的夏季,因此两幅图所示季节一致,均为北半球夏季。
(2)
据左图可知,夏季北半球亚洲低压强盛,又叫印度低压,即B。
(3)据右图可知,f为30°-60°之间的盛行西风带。受其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压带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带f为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4)据左图可知,C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因此南半球此时为冬季。其气压与同半球同纬度海洋相比,气温低,形成高压,半年之后南半球进入夏季,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北部刮西北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后向左转向形成。
【点睛】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是指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
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课题
气压带和风带
单元
第一章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核心素养:1.通过绘制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地理实践力)2.结合资料,掌握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3.分析图文材料,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综合思维)
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难点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哥伦布1492年航海路线示意图出发:9月8日星期六,一阵风从东方刮来,这阵风推动舰队稳稳向西行驶,航行最顺利时,一日可前进293公里,而且强风始终没有平息。返程:1月16日星期三,船逆风航行,缓缓向北航去。1月31日,风向转变,西风猛然刮起,这阵风似乎是朝着家乡吹去,帆船受风紧绷,一路顺风,高速横越大海。
让学生思考并引不同天气状况的原因?
导出气压带风带
讲授新课
(承接)同学们,同样的距离为什么行程时间不一样,行程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天气状况,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图片导入)大气运动动画图(2)意义: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图片导入)大气环流图想一想:大气环流是怎么形成的呢?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力。(图片导入)气压带和风带图①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图片导入)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动画图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图片导入)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动画图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②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图片导入)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动画图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③东北信风的形成(图片导入)东北信风的形成动画图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三圈环流a.低纬度环流圈的形成(图片导入)低纬度环流圈的形成动画图④盛行西风的形成(图片导入)盛行西风的形成动画图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⑤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图片导入)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动画图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⑥极地东风的形成(图片导入)极地东风的形成动画图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⑦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图片导入)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动画图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三圈环流b.中纬度环流圈的形成c.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图片导入)中纬度环流圈的形成和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动画图从副极地低压带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全球气压带的形成(图片导入)全球气压带的形成动画图全球风带的形成(图片导入)全球风带的形成动画图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图片导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图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3.气压带风带的气候特征(1).气流垂直运动与天气状况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下沉气流往往天气晴朗(图片导入)气流上升和下沉图(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图片导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图问题探究:麦哲伦环球航行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
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图片导入)麦哲伦环球航海示意图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麦哲伦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哪段航程最为轻松?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这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
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航行至30°S附近海域时,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平静无风,加之天气炎热,航行十分艰难。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图片导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图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活动: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材料:地球仪、透明胶布、不同颜色的纸条要求:把纸条剪成箭头形状,箭头指向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条表示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和近地面气流制作南半球的三个环流圈(图片导入)全球三圈环流图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原因(图片导入)全球大洋和大洲图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图片导入)夏季海陆风图(图片导入)冬季海陆风图(2)分布(图片导入)北半球1月份高低气压中心图从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大陆的冷高压以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北半球1月份季风环流形成(图片导入)北半球1月份季风环流形成图(图片导入)北半球1月份季风环流图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亚洲冬季风冬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北半球7月份高低气压中心
(图片导入)北半球7月份高低气压中心图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大陆上的热低压以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最为突出(图片导入)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形成图(图片导入)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图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亚洲夏季风夏季,北太平洋副高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南季风。(图片导入)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图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核心归纳(图片导入)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表(图片导入)全球气压中心分布图思考:南半球的气压带也和北半球一样分为明显的高、低气压中心吗?南半球由于海洋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如北半球显著,因而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活动:理解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请你按下面的步骤分析并解释北半球冬季和夏季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图片导入)大陆空气柱图1.如图所示,冬夏季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在空气柱上标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然后回答如下两个问题(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2)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答案:1.图
a
中气流下沉,图
b
中气流上升)。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低,空气冷而重形成下沉气流。
(2)夏季大陆会形成低压。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而轻形成上升气流。2.如果在图a和图b中,以空气柱为中心各绘几条闭合的等压线,该纬度范围的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案:2.从纬度位置看,a图中的空气柱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b图中的空气柱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画闭合的等压线,将会看到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这说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分布有重要影响。
让学生看图回答概念和意义让学生看图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让学生看图回答三圈环流的形成
让学生看图回答气压带风带的气候特征让学生回答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让学生回答原因让学生看图回答分布让学生看图回答堆积作用让学生看图回答活动
让学生学会看图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看图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归类问题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看图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用前面知识来分析问题学会分析教材的案例
课堂小结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意义: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a.低纬度环流圈的形成b.中纬度环流圈的形成c.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①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②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③东北信风的形成④盛行西风的形成⑤极地高压带的形成⑥极地东风的形成⑦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3.气压带风带的气候特征(1).气流垂直运动与天气状况(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原因海陆分布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分布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6张PPT)
第三章
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绘制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地理实践力)
2.结合资料,掌握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3.分析图文材料,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综合思维)

30°N
60°N
哥伦布1492年航海路线示意图
出发:9月8日星期六,一阵风从东方刮来,这阵风推动舰队稳稳向西行驶,航行最顺利时,一日可前进293公里,而且强风始终没有平息。
返程:1月16日星期三,船逆风航行,缓缓向北航去。
1月31日,风向转变,西风猛然刮起,这阵风似乎是朝着家乡吹去,帆船受风紧绷,一路顺风,高速横越大海。
出发
返程
哥伦布
当时靠风力驱动的帆船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想一想:
大气环流是怎么形成的呢?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力。
以北半球为例
①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

30°N
60°N
90°N
30°S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
②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③东北信风的形成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东北信风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三圈环流
a.低纬度环流圈的形成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④盛行西风的形成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⑤极地高压带的形成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⑥极地东风的形成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⑦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
极锋
三圈环流
b.中纬度环流圈的形成
c.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从副极地低压带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
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极锋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锋
气压带的形成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极地高气压带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锋
全球气压带的形成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极地高气压带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锋
全球风带的形成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3.气压带风带的气候特征
(1).气流垂直运动与天气状况
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
下沉气流往往天气晴朗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高温多雨
高温少雨
温和多雨
酷寒少雨
(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高温少雨
温和多雨
寒冷少雨
东北信风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气流遇热)
盛行西风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气流遇冷)
极地东风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气流遇热)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
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麦哲伦
(1480-1521年)
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
麦哲伦环球航行
问题探究: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
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麦哲伦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
航行至30°S附近海域时,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平静无风,加之天气炎热,航行十分艰难。
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这段航程最为轻松。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活动: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材料:
地球仪、透明胶布、不同颜色的纸条
要求:
把纸条剪成箭头形状,箭头指向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
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条表示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和近地面气流
制作南半球的三个环流圈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陆地比热容小
升温降温快
海洋比热容大
升温降温慢
夏季
低气压
高气压
冬季
高气压
低气压
北半球1月份高低气压中心
阿留申低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从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大陆的冷高压以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
(2)分布

北半球1月份季风环流形成
-03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亚欧
大陆
太平洋
赤道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西北
季风
东北季风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亚洲冬季风
冬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
北半球7月份高低气压中心
夏威夷高压
亚洲印度低压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大陆上的热低压以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最为突出

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形成
-05
太平洋
夏威夷高压
亚洲
印度低压
亚欧
大陆
太平洋
东南季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西南季风
东南信风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亚洲夏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副高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南季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核心归纳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特点
寒冷、干燥
炎热、湿润
温暖、干燥
炎热、湿润
分布区
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思考:南半球的气压带也和北半球一样分为明显的高、低气压中心吗?
答案:
南半球由于海洋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如北半球显著,因而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活动:理解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2.如果在图a和图b中,以空气柱为中心各绘几条闭合的等压线,该纬度范围的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请你按下面的步骤分析并解释北半球冬季和夏季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1.如图所示,冬夏季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在空气柱上标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然后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2)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答案:1.图
a
中气流下沉,图
b
中气流上升)。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
低,空气冷而重形成下沉气流。
(2)夏季大陆会形成低压。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而轻形成上升气流。
答案:2.从纬度位置看,a图中的空气柱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b图中的空气柱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画闭合的等压线,将会看到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这说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分布有重要影响。
小结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
(1)两图表示的D、E、四个月份中,表示1月份的是______,表示7月份的是________。
(2)图中A为_____________气压带,B为_____________气压带。说出导致A气压带位置移动的原因。
E 
D
赤道低
 副热带高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或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
课堂练习


祝同学们学业有成!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