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邛崃市高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邛崃市高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3 10:2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邛崃市高埂中学高2022届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改革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①改革就是要彻底的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 ②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④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2.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建立四百人会议
3.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②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贫民参与国家管理和选举结果公正性 ④赋予了平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 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确立土地私有制
5.《史记》评价商鞅变法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令民为什伍,行连坐 D.轻罚重罚
6.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 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
A.长期分裂 B.民族融合 C.统一北方 D.阶级矛盾
9.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0.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D.限制地主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和政府用地
11.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       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
1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3.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体现了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下列关于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的对比,错误的是:
A.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B.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
C.自由平等——等级观念        D.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16.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17.一书中写道:“(1517-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
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
18.“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读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
19.加尔文和马丁·路德的共同主张有:①简化宗教仪式 ②《圣经》是最高权威 ③个人可直接与上帝交流 ④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是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社会的主要矛盾有:①外国资本主义与埃及民族的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③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集团的矛盾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弱点是
A.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B.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C.未能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 D.打击宗教长老势力
23、马克思说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
B.阿里以强势手段开放学习使埃及走向近代化,摆脱数百年的停滞
C.阿里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使埃及的独立和主权能在一个较长时间里得以维护
D.阿里统治政权时间较长,是埃及历史上唯一 一人
24.19世纪上半期,英国竭力阻止埃及脱离奥斯曼帝国而独立,主要是因为
A.防止埃及走向强大,符合英国利益????? B.英国作为世界强国一贯主张正义
C.奥斯曼帝国事实上是英国的殖民地????? D.奥斯曼与英国有伙伴关系
二、材料解析题
25.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_????°?_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4分)并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4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分)
(4)从商鞅和梭伦的人生结局来看,历史上的改革家具有怎样的精神?(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材料二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威于外而敢娇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三 两张图片
        北魏武士 孝文帝及其侍从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王安石对商鞅变法的什么观点?(2分)
 (2)材料二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2分)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有哪几个?(6分)
 (3)明显可以看出,材料三中左图到右图表明社会习俗方面的最大变化是什么?(2分)
 (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有的能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型。请依据史实准确概括其主要表现。(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出售赎罪券 火刑宗教异端 教皇为皇帝加冕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材料三 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
材料四 托马斯·闵采尔说:“贫苦的百姓如果不愿让自己和子子孙孙在贫困中生活,就应行动起来摆脱宗教和世俗的统治等压在大家身上的沉重的担子。在现存的条件下,不流血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书简纲领》
请回答:
(1)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6分)
(2)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进行了宗教改革,根据材料二归纳其改革的主要主张。(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路德认为世俗权力与神权应当是什么关系?这一主张会得到哪个阶层的支持?(4分)
(4)材料三和材料四观点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什么?(8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 BABDA 6--10 ADBDC 11---15 DDDDC 16---20 AAAAB
21---24 CCDA
25.(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梭伦:公民参与司法。(4分)
(2)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4分)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2分)不同作用:商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梭伦: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政。(2分)
(3)商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梭伦: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分)
(4)改革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强不拔的意志,为国家乃至全人类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和献身精神。(言道即可,2分)
26.(1)实施变法中的取信于民。(2分)
(2)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不强,制度混乱。(2分)王安石的措施:通过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用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加强军队力量,并改革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6分)
(3)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2分)
(4)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封建化;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和北方政权的封建化,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4分)
27.(1)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教会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教会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是欧洲各种矛盾的焦点。(6分)
(2)提出“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2分)
(3)关系:世俗权力应该高于神权。阶层:得到世俗封建主的支持。(4分)
(4)不同:材料三仅反对教会特权,材料四不仅反对宗教神权,还反对世俗封建主的压迫,并主张用暴力手段达到目的。(4分)
原因:两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马丁·路德代表世俗封建主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闵采尔代表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