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章节练习(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
A.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峦。
B. 但我知道路径廷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反。
C.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D.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北京市烟花办节前表示,正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并将通过媒体向市民发出“为提高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环境,在春节期间请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B. 针对学生体质下滑的不争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教育部拟对各省学生体质进行排名并予以公示,意图柔性“倒逼”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 如果十八大提出的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能够实现,我国将会出现5到6亿的中等收入人群,这将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也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D. 挂了16年“小康县”头衔的大同县主动“戴穷帽”,以享受“国家扶贫重点县”待遇,这种从“小康”到“贫困”的滑稽转身,折射了“扶贫县”评选机制的公平与否。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
B. 早晨起来,就淅淅沥沥的,我还高兴地说:“春雨贵如油,今年来得这么早!”
C. 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D. 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
4.下面对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但在那样的处境下,诗人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依然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B. 诗人通过想像和描写未来的美好生活,使读者产生克服困难、顽强生活的自信心。
C. 诗歌虽然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可言,但是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热诚坦率,使人倍感亲切。
D. 全诗虽短,但诗人通过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看法,体现了对待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语言表达
5.《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请在读完这首诗后写一篇读后感。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当生活不尽如人意,向往旅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旅行半似现实,半似梦幻,当生活春风得意,旅行仍然让人期望,因为旅行像微甜的痛感,最深切地确认着你的存在。如此这般,你便相信这世上一定还有神秘没有探索,还有尚未感受的灵性。背上行囊,让我们去旅行吧!
(1)这段文字在标点使用、用词得体、语言结构上各有一处不当,请加以修改。
(2)很多人觉得带孩子去旅行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长大后很有可能不记得旅行的经历和途中的见闻,你觉得呢?请谈谈你对带孩子旅行的看法。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8.“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9.“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10.请解释“悠悠”或“怆然”的意思。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画面。
13.诗中“怆然”是什么意思?请谈谈你从诗句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荀巨伯探病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14.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B.值胡贼/攻郡
C.而/入有义之国 D.一郡并获/全
15.解释文中加线的词语的意思。
①语( ) ②败( ) ③全( )
16.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面对危难,荀巨伯是怎么做的?
17.胡人为什么要撤退已经占领的城市?本文主要刻画的人物荀巨伯,为什么要写贼相?
18.读了一文之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荀巨伯探病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19.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B.值胡贼/攻郡
C.而/入有义之国 D.一郡并获/全
20.解释文中加线的词语的意思。
①语( ) ②败( ) ③全( )
21.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面对危难,荀巨伯是怎么做的?
22.胡人为什么要撤退已经占领的城市?本文主要刻画的人物荀巨伯,为什么要写贼相?
23.读了一文之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回答。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回答各题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和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
24.画线句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______。
25.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比喻句的妙处。
26.“我凑上去,想摘一朵”表现了“我”对如此美丽的紫藤萝怎样的感情。
27.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注意修辞方法的运用和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①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②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28.如果说开始“我”是因为紫藤萝的茂盛辉煌而“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那么后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什么?
六、作文
29.金秋九月,又到了学生进入新的学校的时候,开始新的人生旅途。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句描绘那时你心中的怡人秋色。要求: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②不少于1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
七、填空题
30.给加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忧郁( )伫立( ) 萋萋( )涉足( )
瞬息( ) 延绵( ) 幽(jì)______ _____(yùn)含
__________(kuài zhì)人口 污(rǎn)_______
31.找出下面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因为它长得太不是地方,谁也再不理会,惹人废神的到是那些盆景儿了。
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
(2)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飘异乡,又莫莫忘却了呢?
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A怀峦——怀念 B廷绵——延绵、回反——回返 C 正确 D 正确。
2.【答案】C
【解析】考查对病句的辨识与修改。A.成分残缺,缺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倡议”;B.主语残缺,应删去“针对”;D.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应将“公平与否”改为“不公平”。故答案为C。
3.【答案】A
【解析】】此体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A项中”是我太爱怜它吗,”逗号应该为问号。
4.【答案】B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诗歌的内容,比较判断正误。B 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A、C、D正确。
5.【答案】千百年来,因为怀才不遇而登临赋诗的文人墨客比比皆是,这种传统似乎从屈原那里就开始了,然而到了陈子昂这里,文人的孤寂,文人的悲怆突然间得到了尽情的喷洒,陈子昂的怆然涕下虽不是“前无古人”的,但却注定了他的“后无来者”。
站在高高的幽州台上,俯仰今古,感念人生,一种生不逢时的苦闷在陈子昂心中油然而生。是的,这里曾是燕昭王设金招徕天下名士的幽州台,此刻却早已物是人非,燕昭王那样的先贤自己是遇不到了,未来的明君圣祖自己也无法追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本是晋宋时的熟语,现在从陈子昂那悲怆的回望与吟诵中,却道出了一种深沉,一种超然。
站在高高的幽州台上,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孤独反复撞击着陈子昂的思绪。茫茫宇宙间究竟有没有自己的知音?陈子昂一次次仰天长叹,却只能一次次聆听自己的心跳,感受它的颤抖。“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种尴尬,这种迷惘,比万箭穿心更叫人难受,所以稼轩劝人道: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登幽州台歌》之所以成为陈子昂的代表作,成为中国文人自伤人生的代表作,除了它的深沉悲怆,还与它的“于无景中见有景”的意境美有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前一后两“不见”,描绘出宇宙的苍茫,天地之间只有几抹流云点缀其中,只有一座高台无言伫立,空旷与寂静吞没了一切,但就是在这种空旷与寂静中,却有一个身影在独自感念天地之悠悠,独自流下悲怆的泪水,这身影正是站在幽州台上的诗人,没有了这个身影,没有了这声长叹,中国文化的悲剧色彩恐怕也会大打折扣。
【解析】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地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要注意语言和内容。
6.【答案】(1)“半似梦幻”后的逗号改为分号;“神秘没有探索”改为“没有探索的神秘”(或“尚未感受的灵性”改为“灵性尚未感受”);“期望”改为“期待”(或“期盼”)。
(2)示例一:旅行,可以让孩子了解世界。每一次和孩子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都会品尝各种食物,欣赏各种美景,适应各种气候,学习和陌生人的相处……当孩子看到的世界大了,他才能更加宽容、坦荡,而尊重彼此的不同和差异。 示例二:旅行,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种:书籍、影像资料、和别人聊天,但没有哪一种方式比身临其境更重要。孩子在和当地人接触和沟通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沟通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真正地提高自己。 示例三:旅行,可以让孩子认识自己。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国家,从学习和成长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帮助孩子在大脑里构建自己的思考模式,他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机构寻求帮助,他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去完成任务,而当一个人处于陌生环境中,他的优点和弱点都会表现得异常突出,这无疑给了孩子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能力。当两个句子内容存在并列时应用分号;“神秘没有探索”词语顺序颠倒;“旅行仍然让人期望”用词不当。
(2)开放性试题要有观点,理由充分,能支持自己的观点,语言通顺流畅即可。
7.【答案】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
【解析】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这里诗人通过登楼远眺,凭今吊古,书写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8.【答案】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解析】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此处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9.【答案】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解析】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第一空根据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第二空抓住“独”字,结合背景进行分析作答,表现了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第三空古诗中的表现手法都常见就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此外还有引用典故、烘托和反衬等,了解这些根据诗句内容判断。第四空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激昂、消沉、苍凉悲壮等,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0.【答案】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古诗词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古诗词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诗句,弄清全诗大意。
11.【答案】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12.【答案】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此题要抓住作者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13.【答案】悲伤的样子。时空无穷,人生有限的感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生不逢时,孤独寂寞的悲凉。
【解析】这是有关诗歌的鉴赏考点。诗词理解与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要求学生能体会诗歌所描写和表达的情、理、景;同时从语言上抓住传神的字词;更要学会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手法角度来对诗词进行赏析。此处,“怆然”是悲伤的样子。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生不逢时,孤独寂寞的悲凉。
14.【答案】C
15.【答案】①告诉; ②放弃; ③保全。
16.【答案】①拒绝好友劝告,留下来照顾好友。 ②义正辞严回答敌人,宁愿自己去死也要保全友人的性病。
17.【答案】胡人知道要统治这样有情有义的人民既非常困难,不如早点撤退为好。通过贼相来烘托荀巨伯重情义,珍视友情的品质。
18.【答案】略。
【解析】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19.【答案】C
20.【答案】①告诉; ②放弃; ③保全。
21.【答案】①拒绝好友劝告,留下来照顾好友。 ②义正辞严回答敌人,宁愿自己去死也要保全友人的性病。
22.【答案】胡人知道要统治这样有情有义的人民既非常困难,不如早点撤退为好。通过贼相来烘托荀巨伯重情义,珍视友情的品质。
23.【答案】略。
【解析】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24.【答案】拟人;旺盛繁多
【解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旺盛繁多的特点。也可分析“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等短语,就可分析出景物的特点。
25.【答案】示例:它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盛开的紫藤萝花饱满的生机
【解析】赏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两个比喻句细致描写了紫藤萝盛开的状态,显得勃勃生机,写出了它的美丽可爱,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6.【答案】喜爱
【解析】考查语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的意义。“我凑上去,想摘一朵”此句写出了作者因为喜欢紫藤萝而跃跃欲试“想摘一朵”的心理活动。所以表现了“我”对如此美丽的紫藤萝喜爱的感情。
27.【答案】①将藤萝比喻为瀑布,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繁茂,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第一句第一步抓住“像”字,明确是一个比喻句,然后明确其本体与喻体,指出把“藤萝比作瀑布”,再抓住二者的特点“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都说的是一个字“长”,而比喻的作用则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这一句话还借藤萝暗示生命,而其共同点都是一个“长”字。第二句则可抓住动词“挨”“接”“推”“挤”可以判断出其为拟人句,拟人的修辞最大的作用则是赋予物以人的某种特征,能够把静景写的更加生动有趣。
28.【答案】“我从紫藤萝身上感悟到生活的哲理,振作精神,要投到新的生活中去”。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的是为什么而驻足,而又是为什么而离开,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这种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的问题,一定要先分析出其各自的原因.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我驻足是因为被花吸引,而看花引出我对往事的回忆,让我从花的振作中受到启示,于是鼓足勇气去迎接新生活。所以离开,是迎接新生活的举动。
29.【答案】示例:九月一到,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风飘过校园。在这醉人的季节里,同学们欢呼,吟诵着“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感受秋的美景,我也将迎来金色的收获。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参考本单元的例文,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句描绘那时你心中的怡人秋色,并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描绘下来。题目自拟,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即可。
30.【答案】yù zhù qī shè shùn mián 寂 蕴 脍炙 染
【解析】注意注音的平翘舌与声调,注意字形。
31.【答案】(1)“废”改为“费”;“到”改为“倒”
(2)“飘”改为“漂”;“莫莫”改为“漠漠”